结合隐性课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011-03-20 17:06周忠新
文教资料 2011年22期
关键词:隐性心理健康影响

周忠新

(广西师范大学 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厌学、与教师发生冲突,以及犯罪事件越来越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中国心理学会透露,根据一项对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16%—25%,并且还在上升。[1]因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一种,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该课程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后即引起理论界的重视并掀起了研究的热潮,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同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因而可以利用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对于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概念

1.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心理辅导、咨询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2.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

隐性课程也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在学校里学生不仅接受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上的成长,后者是经由非学术途径潜移默化地和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杰克逊将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提出后,在课程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热潮。研究中人们对隐性课程的认识存在很多歧义,主要有以下说法:隐性课程是“非计划的活动”,[2]“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3]“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4]《教育大辞典》中将它看作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和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

以上对隐性课程的定义,虽然都不一样,但一般都认为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的全部。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当中有意无意地以内隐的、非正式的方式获得的经验。

二、隐性课程的内容和特征

1.隐性课程的内容。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境当中获得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可能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并且以隐性的、非正式的即学校正式的计划课程之外的课程,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因而体现在学校中,隐性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建筑物的布局,比如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及学生宿舍等的布置;课堂内座次的排列、设备、光线、色彩等;运动场所的设置,如大小、位置、周围环境、器材的多少等;校园的绿化及环境卫生;学校所处的场所;学校的大小;学校建筑物的色系,等等。

(2)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指学校文化环境及人际环境等对学生的影响。它主要是指学校的校风,包括学校与班级的传统、风气,师表形象和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管理制度、生活制度和活动制度,等等。这些精神环境集中地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征,以及学校成员共有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如合理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科学的管理可以使学生在不经意中接受教育,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2.隐性课程的特征。

(1)普遍性。指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可以发生在学科教学中,也可以发生在课间及课外活动中,可能是精神层面的影响,也可能是物质层面的影响,是对学生智力的影响或者情感、态度的影响。

(2)潜在性、非预期性。隐性课程不像学校的正规课程一样是有计划地实施的,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估,能预期、安排学习的进度。因为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学生对于隐性课程的学习是超出教育者的预测之外的。

(3)持久性、深刻性。隐性课程一般是通过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而且涉及的心理和行为一般是一些持久性的、难以改变的,比如一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4)两面性。隐性课程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对学生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而具有两面性。

(5)多样性。指隐性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前面已提到隐性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有物质形态的,精神形态的,还有制度形态的,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可能是学术性的,即学术方面的知识、学习技巧、思维方式,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如做人的一些准则,日常行为规范和准则,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等等。

三、隐性课程的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隐性课程的内容和特征可以看出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隐性课程具有多种教育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学生的人格及价值观教育,等等,这些方面除了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外,更多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即通过隐性课程来获得的。

1.学校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现在,首先,学校物质环境对学生价值体系的影响。学校校风校貌的物质载体如校训、校歌、校报等,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诚实、向上”的校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人生观。其次,学校的物质环境对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学校物质环境如校园的色彩,不同的色彩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不同的校园格局、班级布置也会让人产生不一样的心情。而培养良好的情绪,心情愉快地学习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最后,学校物质环境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加深学生对美的体验,陶冶情操。

2.学校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一,对学生价值体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内容,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对待人生。隐性课程对学生价值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风、班风等对学生的无形影响。学生价值体系的确立除了受到正规的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家庭教育之外,更多时候是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无形的影响,如学校的校风、学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无形的影响,如一些校风不好的学校,学生不学习,反而攀比物质方面的多少,对于学生的学习及人生态度都产生不好的影响;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此外,我国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一般是讲授法,特别是品德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教学方法机械,一般是“灌输”式教育,而不管学生是否真正转化为道德行为,加上学生的逆反心理,因而学生价值观的确立一般是通过学校隐性课程无意识获得的。

第二,对学生素质的规范作用。隐性课程对学生素质的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行为方式的约束和规范。行为是一个人心理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需要了解其行为方式是否正常。学校的校风、校貌、文化氛围、师生及生生交往都渗透着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及行为的要求,通过暗示、舆论等对学生形成心理压力,并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从众行为,形成与集体一致的行为方式。因而学校的精神氛围是否健康,规章制度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都会通过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第三,隐性课程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影响。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良好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学生认识与情感联系的断裂。情感的形成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的作用机制。隐性课程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可分为美的陶冶和氛围陶冶。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美感和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升道德认识,调剂精神生活,促进心理健康。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美的陶冶主要表现为教学美,即教学艺术对学生的陶冶。氛围,是一种心理气氛,也是一种文化气氛。氛围集中通过班风和校风表现出来。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状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是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而创造的,一旦形成便对每个成员产生作用,可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趋向一致。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行为改变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掌握心理学知识只是提高心理素质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手段。外显知识与行为表现之间存在一个转化过程,如果转化失败,学习就没有达到引起行为持久变化的目的。而隐性课程一般是通过内隐的方式,内隐知识可以在类似的情境中自动提取,不需要意志参与的转化过程。因此,隐性课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加直接。

四、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隐性课程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从广义方面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包括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辅导等显性课程,而且包括教育教学渗透、环境陶冶等隐性课程。因而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隐性课程,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然而隐性课程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其原因:一是学校没有意识到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二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如专业心理学老师缺乏,而一般老师的教育心理知识不够,因而没有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在以后的学校教育中,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应注意以下方面。

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其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这些隐性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而不只是心理学教师,其他科目的教师及行政人员也应该提升自身素质,了解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多了解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从而能够利用隐性课程的特性和功能,通过自身及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隐性课程的内容多涉及学校校园文化,因而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使校园文化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如校园物质环境的设计能给人以美的感觉,舒适的心情;完善的学校规章制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这些都是学校可以利用的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1]巢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5,20,(2).

[2]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教育研究[J],1987,(11).

[3]陈玉琨.试论潜在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组织.上海高教研究[J],1988,(4).

[4]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教育研究[J],1989,(12).

[5]刘卫华,杨怀中.潜在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湖北社会科学[J],2004.

[6]蔡炎斌.潜在课程的功能与实施.教学[J],2005,(23).

[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M],2001.

[8]李志.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

[9]李洋.隐性课程浅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党报[J],2005,(3).

猜你喜欢
隐性心理健康影响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