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传播学视角下的武术翻译

2011-03-21 01:01段红萍
外国语文 2011年1期
关键词:译者武术受众

段红萍

(南华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社会传播学视角下的武术翻译

段红萍

(南华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优秀的文化遗产,武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普及离不开国际传播。武术传播不是孤立进行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要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且受其制约和影响。本文从社会传播学角度出发,分析了武术语言翻译在武术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本质以及过程,并提出了武术翻译工作者应着重考虑的四个方面。

武术;国际传播;翻译;译者;受众

1.引言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武术就已经通过传播对周边国家的体育运动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综观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史,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大致经历了古代(清朝末年之前)的无计划和目的的自然传播阶段,近代(清末至新中国成立)的主动推广阶段以及现代的多渠道传播阶段。20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武术的国际传播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为了推广中华武术,许多组织机构或个人采取了多种途径或手段,包括成立国际武术组织、举行国际武术比赛、举办国际武术节、出国进行武术表演等。这些手段虽然提升了武术的国际知名度,唤起了世界人民学习武术的兴趣和热情,但是国外武术练习的社会普遍参与率还很低。这主要是因为国外大众在了解和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些困难的产生一方面源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在于承载文化的语言交流的障碍。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武术语言翻译,消除语言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障碍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武术国际化传播。

2.武术翻译的地位

美国语言学家雅格布森曾将翻译分为语内翻译、符际翻译和语际翻译。符际翻译主要指对某个“素材”的形式多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视为一种符号系统到另一种符号系统的“符际搬移”,例如从语言到音乐、舞蹈等的转换。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应该是跨越语言界限的文本操作,所以符际翻译算不上真正的翻译。尽管如此,在图书、电子、网络等现代化传播媒介出现之前,符际翻译对武术运动的推广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图片或动作示范与口头传授的相互转换。在现代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了武术语际翻译的重要性。

历史上的语言观有工具论和本体论两类。工具论把语言看成人认识世界及人们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且认为这种工具具有“透义性”,只要合理利用语言,就可以直接达到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并顺畅地与他人交流思想;本体论者则认为,语言是一种本体性存在,人只能在语言的规定和界限内认识世界,进行交流,人无法超越语言去认识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成了世界的主体。工具论低估了语言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作用,把语言看成是可任意驱使的,而本体论又高估了语言的功能,认为语言是能控制人类思想的,因此二者都不能作为翻译语言研究的指导思想。当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论者们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存在的家园。语言不仅承载文化,它本身也是文化。罗朗·布洛东提出语言是每个种族的人的基本特征和连接各个群体的纽带。我国著名汉语学家罗常培也认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文化过去的历史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它来推进。”武术语言是武术文化的镜像,是使武术得以长期保存和不断交流的关键性物质手段,只有它能承载、记录民族传统武术的全部内容和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具有极大的文化渗透力和涵盖力。法国语言学家梅耶强调,语言愈是向外扩展,愈是被众多不同的人使用就愈发展得快。因此,我们认为翻译活动是武术国际传播的关键性渠道,它既连接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又决定传播的效果。

3.武术翻译的传播本质

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H.Lasswell)最先将传播过程概括为五个W模式,即谁传播(who)、传播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传播(in which channel)、向谁传播(to whom)、传播效果如何(with what effect)。这五个过程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由于受到中国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中华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审美观念,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完整的、复杂的文化形态和体系。武术国际传播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武术传播者借助一定媒介向异国传播对象传递武术信息以实现共享互动的过程。在这个概念指导下,武术的国际传播可以简化为三个程序:从信息的产生到信息的传递最后到信息共享。武术翻译作为武术国际化的一种传播渠道,其本身同样具有传播学的一般性质,即是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信者之间一系列关系;是一个由传播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传递过程;是一种社会活动,其关系反映社会关系的特点,其价值也相应地会经历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社会化过程。

武术翻译实践过程首先要经历翻译生产。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武术国际传播的信息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包括技术传播和武术所负载的文化传播,既包括对中国古典哲学和伦理道德思想等特有文化的翻译,也包括对与西方文化相背离理念的翻译,譬如中国宗教思想及传统中医理论的翻译,还包括对中国特有语言结构的武术技法的翻译,譬如四字拳法的翻译。影响翻译生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作为生产力的翻译生产者的能力,包括生活积累、创作灵感、创作经验和技巧手段等;也有诸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因素,譬如译者的社会地位、生态环境等,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文化差异导致的对武术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种类到审美的理解差异。

翻译传播是联系翻译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不仅关系到翻译生产的繁荣,同时对翻译产品理想职能的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它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在运作中无可避免地要与其他社会现象发生联系,受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制约和影响。翻译传播本质上是作为一种工具性的活动而存在,具有一定的可控制性。与之相关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翻译传播的社会机制,即利用传播设施和机构使翻译产品成为大众欣赏学习的对象,如书店、出版社、广播电视、表演以及武术俱乐部、武术协会等;二是广大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客观世界可能存在相同或不同的思维模式,相同的思维模式促进交流,反之则会产生障碍。翻译作品受众在其所在的社会环境的主导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总是接受一些与之相符的翻译作品作为欣赏对象,拒绝或排斥与之不符的作品。因此,确定受众的社会阶层、经济文化政治背景、教育程度、年龄层次、职业差异、价值取向,提供他们所乐于接受的信息,是武术翻译工作者面对的巨大挑战。

翻译消费是翻译产品的流通,也是大众对翻译产品的鉴赏,是翻译社会过程的终极目标,直接关系到翻译社会功能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以及对社会所产生的一些影响和结果,其核心问题是受众的鉴赏能力。它是由受传者个体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能力的共同参与获得的。它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性内容,包括受众所处的社会地位、地域风俗和文化模式。因此,受众的鉴赏力是一种社会心理能力,要促进翻译作品的消费,必须对受众喜好的社会倾向加以关注。除此以外,翻译作品的消费还会受到他们的经济能力、文艺欣赏能力的限制,以及社会消费结构和消费服务的整体制约。总而言之,翻译事业要想获得长足进步,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开发其受众,努力获得积极的社会效益。

4.译者的任务

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艺术创作,抑或是文化传播,翻译活动都离不开人,离不开译者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作性。作为翻译主体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汪榕培(1997:79)指出:“把中国传统文化以准确真实的本来面貌推向世界,反映当代中国学者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一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中国译者的身上。”译者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熟悉原语和目的语文化,同时也离不开自身的心理经验、感情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积累。法国社会学家让·加涅班在他的介入理论里面提到人类具有四种能力:通过语言表达意义;使用工具改造社会;构建社会关系;确定行为规范。根据这些划分,在武术翻译过程中,我们认为译者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4.1 语言特征

翻译活动必然涉及语言层面。译者首先应理解源语词句的意义,再用目的语加以传达。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瑞恰兹把语言划分为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他认为,不论是自然科学语言还是人文社科语言,都是为了证明命题的真或假,正确或错误,而文学语言则是为了表达感情。根据此论断,我们认为武术语言是一门科学语言。武术语言是武术文化发展的产物。人们在自己的语言中利用各种手段创造适当的词语来进行标记,这是武术术语的最初来源。从内容来看,武术语言包括标识各拳种套路、对抗技术和养生功法等的表层语言,涵盖各种武术法规、制度和相关管理规则等的中层语言,以及反映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层语言,因而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科学性等特征。

武术语言也具有明显的艺术性和民族性。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形象化和精炼直观上。形象性是武术语言有别于其他科学术语的显著特性。武术语言主要受中国重形象思维的影响,在描述武术套路时常常借助一些动物的姿态。而且武术界提倡身心一统、文武兼修,不少武术典籍的作者文学功底也相当丰厚,所以行文上带有浓厚的古典文学色彩,尤其武术套路中常常出现诸多文学意象,如“燕子抄水”、“金鸡独立”等。汉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汉语对武术的不同流派、不同拳种及其技击、技法、功理、功法、练功原理进行口头的概括,使武术术语短小精悍,武术动作非常直观。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使得武术语言具有民族性。武术有不少语言是从国学文化中移植到武术中来的。如“八卦掌”、“三皇炮捶”分别取自《周易》与天皇地皇人皇的“三皇历史文化”。这种带有浓厚民族传统性特点的武术动作术语是武术发展过程中吸收民族传统营养的结果。

4.2 策略运作

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的特殊性造就了中华武术的民族文化特色,其语言文字也蕴涵着特有的文化内涵,要通过翻译实践将其传播给异国受众具有相当的难度。就武术对外翻译而言,它既属于以介绍原语文化为目的的表达型文本,又属于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属的信息型文本。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需要选择翻译策略,根据原语语言特点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手段。

译论界长期存在着归化和异化之争。异化法主张直译原文的语言形式,保留原语的文化因子,归化论则主张用地道的译语表达形式相应文化因子进行翻译(胡翠娥,2003:53)。武术特有文化内涵、多样的流派拳法和形象精炼的语言往往是翻译重点亦是难点。过于强调异化会造成异国受众理解困难,逐渐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最终导致传播失败;过于强调归化有可能造成武术民族特点的缺省、变形甚至歪曲,武术的文化特色得不到真正的国际传播。二者的抉择往往最困扰译者。孙致礼(1999:31-36)提出:“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准确而完整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和‘风味’,欲达此目的,无疑必须走异化途径,是第一位的;而归化作为解决语言障碍的‘折中’手段,是第二位的。”因此,我们认为武术翻译过程中在语言层面的矛盾可主要采取归化策略,在文化层面的矛盾应该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

中国武术语言尤其是拳法招式非常精炼,突出体现为动宾结构的二字决、三字决、四字决、五字决甚至六字决,比如“拍脚”、“背折靠”、“抱头推山”、“转身单摆莲”、“转身盘头藏刀”,而且常借助动物姿态描述动作要领,比如“白鹤亮翅”、“老猿探山”、“鹞子翻身”等。对于这类武术术语,我们认为可以把它们作为“单元语言符号”来处理:它们由多个词构成,却只相当于一个词的含义,比单独的语言符号更具任意性;它们建立在语言制度化和约定俗成的特点之上,反映了语言的社会因素的概念。在翻译的时候应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尽量寻求结构及意义上可能对等的词组。

4.3 社会运作

目前翻译研究“已经走出了传统翻译研究的阶段,正以一种向各邻近学科开放的姿态朝着多元发展,并逐渐成为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质的独立学科。它已经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符码转换的文本活动,而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文化间的交流与传统活动”(吕俊,2001)。这充分说明任何翻译作品的产生和接受都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翻译行为不可能离开社会关系而实现。翻译理论家让.皮特斯认为,翻译是处于社会关系的人通过符号而体现的一种能力。

在对武术翻译的分析中,社会关系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首先,对于译者而言,他所处时代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着译者的生活阅历、个人修养、语言造诣和知识结构等方面,而这些个人价值观又对其翻译立场、策略、动机和能力等有重大影响;其次,对于广大受众而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对他们的接受能力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对外来概念或新鲜事物的接受总是建立在本民族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之上。此外,武术翻译者应该明确“在后殖民的理论观下,翻译还被认为是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活动”。“无论是翻译素材的确定、翻译策略的选择,还是译文在接受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都会受到该社会文化系统内诸多因素的影响。”(俞佳乐,2006:99)武术国际化乃至武术翻译的终极目标是在接受文化中建构新的文化意识形态,发展中国民族产业,实现国际间的文化平等交流。因此译者的研究视野不能仅仅局限在翻译作品上,要扩展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中,“在社会语境下从历史文化的层面对翻译进行外部的和宏观的思考”(俞佳乐,2006:107)。

4.4 标准运作

武术之所以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是源于它的文化和技术的双重因素。但不同的文体文本,因其语言形式、语言风格、交际功能以及目的不同,在武术对外国际交流中产生翻译难度,这些难度一方面来自武术翻译研究的严重缺乏。根据笔者对目前国内现有的武术词汇英译辞书情况的收集和了解,通过国家图书馆联机目录,仅发现《汉英武术词汇》和《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两本,有关武术翻译的学术论文较之其他专业英语翻译论文在数量上也相差甚远。翻译难度另一方面来自武术术语翻译的混乱。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对原作的理解由于受到其自身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存在差异,同时由于缺乏对武术语言的规范建设和管理,因此造成了武术语言翻译的乱译、误译等现象。以“武术”一词的英译为例,《汉英武术词汇》、《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汉英词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和《新英汉词典》几本常见辞书中共给出了“Wushu”、“Chinese Wushu”、“traditional Chinese combat exercise”、“traditional Chinese boxing”、“fighting arts”、“martial arts”、“Chinese martial arts”、“kung fu”等译法。又如武术拳术中有一种“红拳”,在《英汉汉英武术词典》中被翻译为“red boxing”。这种翻译显然违反常理,因为“红拳”中的“红”字和颜色无关,只是一种拳术的名称而已。笔者认为更恰当的译法是采取音译的手段。中国武术要想在西方世界得到有效传播,必须要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法,规范、简化中国武术理论体系,使用统一的译语清晰、准确地表达。

5.结语

武术翻译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武术作品进入目的语文化领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使目的语受众能够看到新的样式,从中学到本土文化中学不到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武术翻译活动不是纯语言的操作,应该更注重其社会性和人文性的一面。武术翻译社会价值的实现既要求译者审美选择和社会文化需求的统一,又需要翻译作品生产者和消费者达成双向认同。因此,武术国际化过程应重视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以扩大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译语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文化价值观念,从发展的角度逐步传播武术文化,促进译语文化的多元性。

[1]Jakobson,Roman.On Transl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79 -86.

[2]Lasswell,H.D.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C]//L.Bryson.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A Series of Addresses.New York:Cooper Square,1964:37-51.

[3]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4]词典编写组.汉英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词典编写组.新英汉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6]胡翠娥.“归化”和“异化”的再思考[C]//阐释与解构:翻译研究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53.

[7]罗朗·布洛东.语言地理[M].祖培、唐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

[8]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31-36.

[9]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10]汪榕培.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79.

[11]吴必强.汉英武术词汇[Z].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8.

[12]吴景荣.新时代汉英大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3]解守德.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14]俞佳乐.翻译的社会性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5]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校:朱晓云

The Studies of Wushu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s Communication

DUAN Hong-ping

Wushu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item and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can never get apart from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The communication of Wushu is not carried out alone.As a social phenomenon it must be confined and influenced by social environ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s communication,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ortance,essence and process of Wushu translation and puts forward four facets tha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Wushu;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translation;translator;target audience

H315.9

A

1674-6414(2011)01-0112-04

2010-12-12

段红萍,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译者武术受众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