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与美共徜徉——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2011-03-21 02:45李红云
文教资料 2011年21期
关键词:托尔斯泰美育美的

李红云

(沛县第三中学,江苏 沛县 221600)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培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简单地说,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我们的义务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等,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语文教材是美的重要载体,字词句子、段落篇章、诗词曲赋、节奏韵律、人物形象、想象联想、情感意境、内容主旨……处处闪耀着美育因素的光芒。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真正实践审美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美的闪光点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为名篇佳作。每一篇“美文”,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或描绘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景,富有感染力;或介绍万事万物的外观、特性、发展规律,传播科学知识;或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赞颂美德懿行,极具鞭策、感召力……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如春风化雨,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作品的形象、情感和内涵,努力挖掘这些形式多样的“美”,抓住它们的闪光点,使学生了解美,引导他们追求美,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让语文教学过程始终与丰富的美育内容有机、辩证地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美育的效果。

二、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充分展示美的内涵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作用。因此,语文课堂上的美育功能首先就要从教师自身去展现。而教师的外表仪态、知识素养、道德情操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不言美,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美。细化到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目标全面,重难点突出,做到和谐美。

2.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引导学生感知、鉴赏、创造,做到形象美。

3.教学环节,有序、完整、流畅、严密,做到结构美。

4.教学活动,直观讲解、层层设疑、以情感染、平等交流,做到艺术美。

5.反馈与评价,全面公正、尊重差异、激励为主、综合互评,做到互动美。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地情感激发,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相长,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积极创设情境,丰富想象和联想,激发美感

1.朗读感悟,由读入情,深化主题升华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中的朗读是一种思维活动,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和教师恰当指导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悟,有创造。这样的朗读能身临其境,把自己的情感和学习内容融合在一起,感悟到文章的美,进而升华文章的主题。例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在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并引导学生弄懂字面意思之后,指导学生感情诵读,把握停顿、节奏,读出逻辑、语法重音,除此之外,要求他们读出词的“美点”:词本身的音韵美;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自然美;诗人登高远望,意境异常开阔的气魄美;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豪迈美;今朝风流人物的自信美……边诵读边发挥想象,进入词的意境,把内容和画面清晰、形象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在诵读的同时,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主题。

2.立足课文,适当外延,借境激情领悟美。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部分课文距离现在年代较为久远,或涉及学生不熟悉的领域,我们需要适时适量地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或课外知识,渲染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多角度地理解文本。如《列夫·托尔斯泰》一课,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这篇课文尽管是肖像描写,但内涵丰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对这位大文豪也很感兴趣,因此需要提供一些背景资料。课前我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作了充分的介绍,这样就帮助学生领悟了他平凡外貌之下反衬出的非同寻常的眼睛,从而深入其高贵的灵魂,触探托尔斯泰的精神之美。

古诗文的教学更需要背景资料的介入。古诗文高度精练地展现了诗人们丰富的生活经历、内心情感和生命体验。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背景资料,可以让他们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积累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获得美的熏陶。试想,如果不了解李清照南渡后的经历,又怎能理解《武陵春》中“载不动”的“许多愁”?如果不了解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又怎能理解《饮酒》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如果不了解韩愈的坎坷仕途,又怎能理解《马说》中“其真不知马”的愤懑不平?如果不了解袁枚对官场的厌倦和追求自由的天性,又怎能理解《满井游记》中“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洒脱与闲适?

背景资料的提供,首先应由学生在预习时借助手中资料或上网查找,在课堂上展示,不全面的再由老师加以补充和点拨。

3.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创设意境享受美。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美观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本身就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而且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与教学成为一个整体,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生动化和艺术化,也是一种形式美。二者相辅相成,创设出意境之美,从而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如在学习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时,针对这篇小说情景交融的特点,我精心设计课件:从冷月、乌鸦、如火的江枫、星星点点的渔火所组成的画面入手,然后显出伫立在一叶孤舟上的张继的形象,随着忧伤、哀婉的《二泉映月》的旋律,配以富有感情的女中音娓娓地朗读课文,而屏幕上则逐行显示《枫桥夜泊》的诗句。借此帮助学生们理解张继在写《枫桥夜泊》时细腻的内心波澜及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们在古代优秀文化的美的熏陶中很快领悟了课文的主题。

四、鉴赏美、创造美,提升对美的认识

学生初步领略了美,这只是对美感的直接体验,老师还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由表面的“美丑”鉴赏内在的“是非”,领悟其深刻内涵,上升到一种理性思考的高度,使学生在受到艺术形象感染的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从而提升对美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积累、感悟,更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强化观察、记忆、联想和想象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爱莲说》和《陋室铭》,初读后第一印象是一“美”、一“丑”,但两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初步感知外在形象的基础上深入文本,分析、品味作者托“物”所言的“志”——美好高尚的思想情操。由物及人,赋予自然景观以精神情感,这高超的艺术表现技能也会让学生收获颇丰。同样,高尔基的《海燕》,郭沫若的《雷电颂》等课文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及多种修辞,要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吟读中把握情、味、理,以及作品的深刻象征内涵,着重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如讲授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一文,那没有头尾的半本课本是破旧简陋的,却富有珍贵的思想内涵和情感,闪耀着美的色彩。在这不起眼的半本课本上,学生感受到的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作者对苦难生活一种独特的感受,这样无形中加深了美感。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和《背影》、《台阶》进行比较阅读,启发学生联想:这三个父亲的形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又在哪里?通过比较、联想,增强了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尊重之情。这种联想可以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趁热打铁,我布置学生写一篇表现父爱的作文,绝大多数学生能于细微之处触摸如高山般厚重深沉的父爱,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细腻的情感。

在阅读和写作中,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如同一双翅膀,引领学生远离狭窄的生活空间,拓展视野,赋予学习对象极大的审美价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真切生动的艺术作品,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追求美,实践美,创造美,升华美,这样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

总之,在美育的实施上,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魅力。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因素,美育的贯彻途径更离不开语文教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文教师应具备精深广博的知识才能,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引领学生们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创造美,提高审美情趣,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好地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托尔斯泰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忘记自己的人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