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探析

2011-03-31 05:53
关键词:战略思想科学技术现代化

龚 彬

(内江师范学院人事处,四川内江641112)

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探析

龚 彬

(内江师范学院人事处,四川内江641112)

邓小平高度重视教育,提出了事关教育发展全局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这三大教育发展战略思想对当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优先发展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育;发展;战略;思想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许多战略思想,至今仍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他一生情系教育,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针对“文化大革命”全盘否定教育,蔑视知识,打击人才造成的恶果,先后提出了一系列事关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提出了教育发展的总体策略和方向。其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依靠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阐明了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在今天,全面落实党的“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民生大计的教育事业的宏伟任务中,认真学习、研讨这三大教育发展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学地指明了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础地位。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础”。就是对邓小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战略思想的充分肯定,指明了在关注民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之中,仍然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巩固振兴中华民族的基石。为我们继续坚持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他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认识的理论成果。他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2](P275-276)明确地把发展教育作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和措施。后来,又对如何把教育作为战略方针提出了要求,他告诫各级领导,“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2](P121)还提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2](P275)他之所以强调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各级人才”,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实现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目的。因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2](P120)他多次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在教育。正是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他在亲自主持教育和科技工作时,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在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后,立即恢复了大学招生考试,及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到现在,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2008年教育部统计在校大学生人数3000多万人。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滞后,仍然存在着“读书难”的问题,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把教育列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问题,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国的未来归根到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因此,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面对竞争来讲,必须坚持这一战略思想。我国是人口大国,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才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决定了必须仍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当前现实来讲,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的发展仍然滞后,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农村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就更加要求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而更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的需求,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为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实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战略,深刻揭示了教育在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邓小平早在1977年5月就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1](P40)十五年以后,1992年春天,他在南巡讲话中,再一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P377)这两段讲话,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与教育、人才的内在联系,形成了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战略思想。他从三个层面上论述了这一战略思想。

1.科技、教育、人才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他在南巡讲话中,使用了“综合国力”的概念。在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中,他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P372)

20世纪90年代,世界风云突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严峻的国际挑战面前,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把科学技术、教育、人才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战略,是应对挑战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决策。因为国力的竞争,最终就是科技、教育、人才的竞争,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科技,离不开教育。只有把科技、教育,人才作为战略方针来抓,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2.科技、教育、人才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他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2](P375)而“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2](P377)因为,加快经济的发展,绝不只是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而是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现代化水平。今天,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正是对邓小平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

3.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在1988年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2](P275)并以农业的发展作为例证,“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2](P275)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的丰富和发展,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头等重要的地位。至今二十多年的历史发展,有力地证明了邓小平这一光辉思想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飞速发展,依靠的关键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仅以农业方面看,水稻亩产从原来的三百公斤左右增加到七、八百公斤,依靠的就是科学技术培育的优良品种。如果仅仅依靠过去农业的精耕细作,亩产量是不能实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的。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科技发展,把科学技术现代化摆在四个现代化的首位,为此他十分强调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和智力。1983年,他提出要同发达国家搞技术合作,加快中国的技术改造。同时,也十分重视发展高科技,他说:“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也制订了高科技发展计划。下一个世纪将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2](P279)进入新世纪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国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指导下,大力发展高科技,神六、神七先后上天,各项高科技技术飞速发展,在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了极端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了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的真理性。

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思想指导下,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和培养人才。1977年就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P48)他要求全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的地位,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同时他说:“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学内容。”[1](P104)“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2](P120)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思想,科学地揭示了科技与教育、教育与人才的辩证统一关系,科技以教育为基础,以人才为支撑;教育以科技发展为目标,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人才促进科技发展,人才检验教育的成果。十几年来,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科技领先、教育扎基、人才强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为全面进入小康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保障。

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10月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P35)明确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发展战略,为我国教育的发展确定了根本指导思想。

邓小平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是对世界形势发展及国内状况科学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科学判断。实现现代化,是振兴中华宏伟目标的迫切要求,只有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同时,现代化在空间上是世界的,在时间上是动态的。因此,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化、世界、未来,从现实、地域、未来三个方面提出了长远的目标,揭示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立足现实,胸怀世界,放眼未来。

立足现实,就是要面向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二大把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新时期全党的中心任务。作为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必须要适应这一形势任务的要求,面向现代化,为实现现代化服务。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依靠教育培养的人才。他指出:“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1](P91)要造就这样一批专家,必须依靠发展教育。教育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求教育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任务的要求,培养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他对教育提出了要求。首先,要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的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P58)其次,教学内容也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他认为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要求以革新教材内容为突破口,适当增加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科学文化最新内容,要改变教材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最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结合,就是要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适应将来实际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上开拓了新的途径,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职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这正是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胸怀世界,就是要面向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纷纷引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邓小平同志针对这一状况指出:“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3](P24)同时又说:“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1](P91)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积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东西。总之,就是要通过一切手段学习一切外国先进的成果,发展我国的科技和教育水平。同时,要注意抵制和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我们要有分析、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批判和抵制反动腐朽的东西,就是要通过面向世界,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能够适应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

放眼未来,就是要面向未来。我们的教育,不仅要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必须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青少年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今后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面向未来,就是要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出发,为将来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劳动力后备大军。他指出:“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要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仅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3](P64)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现代化是核心、基础,坚持面向现代化,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方针,现代化是世界的,在空间上是开放的世界,在时间上是延续不断的未来。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教育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今天,以胡锦涛为首党中央,从建设人才资源大国的宏伟目标出发,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是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战略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改革、教育培养目标、学校教育、干部教育、成人教育、军事国防教育等各方面,提出了与发展战略相应的思想观点,共同构成了邓小平丰富的教育思想。深刻领会教育发展战略思想,对于整体上学习、研讨邓小平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向洪,邓洪平.邓小平思想研究大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龚彬(1970-),男,内江师范学院人事处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战略思想科学技术现代化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边疆治理现代化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论蒋百里的国防战略思想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清康熙帝的大战略思想
论毛泽东“创造战场”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