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世界图景研究浅析

2011-03-31 05:53曲雅静
关键词:图景人类世界

曲雅静 冯 宇

(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语言世界图景研究浅析

曲雅静 冯 宇

(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每一种语言都具有以独特的方式理解和反应周围现实的特殊方法。这种独特的方法必然反应在其所有语言持有者民族特色观点体系中,因此就会导致不同语言持有者对世界的看法产生不同的观点。最终形成不可重复的只有该民族才具有的语言世界图景。

语言;文化;世界图景

一、语言世界图景的内涵

“世界图景”的术语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理学领域首先提出来的。这一术语首先被В.赫尔德用于物理世界。В.赫尔德把这一术语解释为外部客体内部形象的综合,这些外部客体不仅反映客体的本质特征,还反映一些人们避免不了的空泛的附加的一些关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形象的建立是受人的大脑控制的(Герц;83)。按照В.赫尔德的观点,外部客体的内部形象或象征,应该是这样的,即“这些概念逻辑上的必然结果同样也是所反映事物必然结果的自然形象”。

现代学者把世界图景定义为“以人们的世界观为基础的、关于世界的全球形象,也就是人类精神和认知活动的结果、人的认知中反应世界本质特征的世界的全球形象”(Постовалова;21)。我们不仅把“世界”理解为直观的世界,或者是人们周围现实的反映,而应理解为人的认知与现实的相统一、相一致。

世界图景是人们概念中的中心概念,反映人类存在的特色。世界图景的概念属于基础概念范畴,反映出人类存在特色、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在世界生存的重要条件。世界图景是世界的整体形象,这种整体形象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人们的世界图景是在同外部世界相互接触、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总之,人类心理活动的多个方面都参与了世界图景的构建,从接触、理解、概念到人类的思维。人们可以观察世界、思考世界、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和反应世界。这些进程的结果是人类产生了对世界的形象或者他们的世界观。世界图景的痕迹我们可在语言、手势、造型艺术、音乐、宗教仪式、礼仪、事物、面部表情及人的行为中发现。世界图景形成了人们对待世界——包括对待自然和其他人的一种态度,提出了人们在世界上的行为规范,同时也决定了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Апресян;45)。

至于涉及到世界图景在语言中的反映,那么把“世界图景”引入人类学的语言学科就可以使我们区分人类对语言的两种影响:一是人的心理、生理和人的其他特性对语言结构特征的影响;二是不同世界图景对语言的影响。此外,语言直接参与世界图景相关的两个进程。第一个进程是,在语言内部形成了语言世界图景,这是人所拥有的世界图景最深层之一。第二个进程是,语言本身反映和说明人所具有的其他世界图景,这些图景借助于专门的词汇进入语言,同时也把人的特征及人的文化带入其中。在语言的帮助下,由某些个体所获取的经验知识变成了集体的财富和集体的经验。

语言世界图景是借助于语言手段所表现出来的认识现实的形象,是由语言所代表的关于概念体系的完整知识的一种模式。人们习惯把语言世界图景与世界的概念模式或认知模式区分开,是因为概念或认知模式是语言具体化的基础,也是人类关于世界综合知识词汇概念化的基础(Манакин;46)。

语言世界图景建构了人与世界(自然、动物、人本身、世界其它要素)关系的种类,提出了人在世界的行为规范。每一种自然语言都反映了对世界理解和组织的方式。语言中所反映的意义积累成统一的观点体系和本族统一的、集体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作为必要的思想被强加给所有操该语言者。

术语“语言世界图景”——这并不是隐喻,因为实际中记录人们一定民族共性及独特社会历史经验的民族语言的特殊性对操该语言所有的人所创建的不是不可重复的、可区别客观实际的世界图景,而是受制于事物、现象、进程等民族价值和对世界选择关系,这种选择关系伴随产生该民族活动、民族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特色。

二、语言世界图景产生的要素

(一)自然要素

自然——首先是人类生活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在语言中。人们给他们熟悉的动物、地点、植物及他们感受到的自然状态以一定的名称。自然条件把这些知觉特性以及向对颜色感知的那些现象强加给人们的语言认知。颜色不同的标志通常由视觉对周围自然感知的语义特征来说明。具体的自然客体通常都会被联想到某一颜色。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和颜色符号相关的那些原有的联想已经得到了巩固,这些联想在某些方面相一致,在某些方面又彼此不同(Апресян;351)。比如说,俄汉两种不同语言中,颜色表达的含义有时一致,在某些方面表达的含义不同。

正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从一开始在语言中构成了人类对联想概念的世界,这些联想的概念在语言中通过隐喻、借喻、比喻、比较、文化伴随意义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文化要素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不能从自然世界获取的,而是人本身自己带来的、自己创作的东西”(Манакин;51)。人们物质精神活动的成果、社会历史、艺术、道德及其他方面的规范和价值观,这一切都可以把世世代代和不同社会的共性区分开来,并体现在关于世界的不同的概念和语言认识之中。文化领域的任何一种特性都会体现在语言之中。甚至可以说语言的差别取决于民族礼仪、风俗、宗教仪式、民间神话观念及象征意义。以一定的名称被概念化的文化定型在世界上得以传播,甚至不熟悉某一民族文化的人都已知晓。可以认为,这是世界一体化、全球化必然的结果。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全世界各民族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接触的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在多种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包括言语形式和非言语形式、口头和书面等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导致“文化互融和文化互入”。

(三)认识要素

应该指出,合理的情感的和精神上对现实感性认识方法可以把每一个人区分开。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方法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各民族认知活动结果的不同是足以证明的,因为这些认知活动结果的差异在各民族语言观念的特色中和语言认知的特性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独特的表达方法。正如В.洪堡特所指出的,“对事物的不同看法”是影响人们对语言认识差异的最重要因素。二十世纪中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Л.维根斯坦写到:“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也存在着那样一切情况,即一个人看到那个样子,通常情况下他就会那么接受这个样子,而另一个人以另一种方式看待这种样子 ,当然也会以另外一种样子与之打交道”(Витгенштейн;114)。

认知的、文化的及语言概念化的其他特性彼此之间紧密相关,而它们之间的界限划分是有条件的,并且接近的,这既属于名称区分方法,也属于语言分解世界的特性。

应该考虑到,对某一情景或某一客体的理解直接取决于领会这一客体的主体,取决于他的背景知识、他的经验、他的期望以及他所处的位置和他的视野。同样,这一切也给人提供了从不同的视角描述同一情景的可能和前景,毫无疑问,这也就拓宽了人们对这一情景的理解。“世界结构化”的进程即使不是主观的,也是以最直接的方式使人们会考虑到情景最不同的客体视角,考虑到世界上不同事物的现实情况,这一进程的结果是建立了“客观世界的主观形式”。

在研究语言名称认知基础的同时,Е.С.库勃利克娃谈到了语言世界图景即是关于世界的知识结构,并以此强调指出了这一思维本质的认知性。从认知视角定位对派生出来的各分支进程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弄清楚某一个别语言对“世界描绘”特色,而且在类型学层面适当对这些材料加以总结的情况下,无论从人类存在的物质视角,还是在人类的社会组织中,以及人类所具有的价值、道德、情感评价等体系中,这种认知研究还可以帮助人们分清人们对主要日常范畴、世界特性、世界构造规律的某些共性的东西(Кубрякова;336-337)。

在对世界图景进行评价时应该明白,世界图景——并不是世界的映象,也不是通往世界的窗口,世界图景是人对周围世界的一种阐释,是人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语言绝不是普通的世界的镜子,是因为语言所记载的不仅仅是人所能感知领会的东西,同样也传承着人所思索的、认知的、阐释的一些东西”(Кубрякова;95)。这就是说,世界对于人类而然——不只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感官手段才能理解的。相反,是人类对其所领会的东西经过思维认知、理解、阐释,并从主观上所取得的成果才构成了人们对世界理解的大部分。因此可以说,语言是“世界的镜子,”然而,合理地说,这个镜子并不理想,它并不是直接地反映的世界,而是通过人类共体主观认知折射出世界。

三、语言世界图景研究进程

(一)语言世界图景研究初期阶段

在语言科学发展的现阶段无论是对语言世界图景和科学世界图景的历史研究,还是该领域目前的状态研究,都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面。以“世界图景”命名的现象同人类本身一样的古老。人类首批世界图景的产生在时间上是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步的。神话、宗教、哲学和艺术都希望创造世界的整体形象。神话认识是历史上第一个世界观认识形式,并在这一世界观认识框架内形成了发达的世界图景。正式在神话中表现出一种世界模式,而且这种世界模式在古老的社会便已形成。从古希腊、罗马哲学时代开始到十九世纪自然哲学理论的建立历史上多次构建世界图景的尝试都是在哲学研究领域内进行的。然而,以“世界图景”术语命名的现实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对象只是不久前的事情。

如上所述,“世界图景”这一术语首先是被B.赫尔德应用在物理世界图景中。术语“世界图景”也被М.博朗科广泛使用,他把世界图景理解为由物理科学构成的、反映现实自然规律的“世界形象”。М.博朗科把世界图景分为实践世界图景和科学世界图景。他把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念同实践实际图景联系起来,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对周围世界的观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基础上逐渐积累成的。

А.维根斯坦进一步发展了世界图景和现实图景。他认为:“人们希望以某种相应的方式在自身创建一种朴素的、明了的世界图景,其目的就是脱离感知的世界,并在一定程度上努力通过用样种方式所建立的世界图景来代替这个世界”(Эйнштейн;45)。

与科学领域世界图景概念研究平行的是文化学和语言符号学领域对语言世界图景的研究。语言世界概念化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民族差别可以说明人们认知上的世界感知不同,语言的差别主要在于对意义的划分方法、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及思维方式不同。这种思想随后进入了В.洪堡特的关于语言的“内部形式”的学说。根据洪堡特的学术思想,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世界观,是指持有该语言的民族语言认知构成了具体语言的特色(Гумбольдт;67)。

洪堡特的思想有很多追随者,他们从事研究的主要思想在于确定了语言对人的思维和对世界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思想最著名的拥护者是十九世纪的В.Д.乌伊特尼,他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它特有的稳固的差别体系,有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正式因为这些特殊的思维方式才获取了人类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成果及人类全部经验的储存,其中包括个体所获得的关于世界的经验和知识”。В.Д.乌伊特尼和Г.维根斯坦认为思维的发展直接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发展,因为语言是这种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而后这一思想在美国民族语言学学派活动中得以发展。该思想的代表作包括Э.萨皮尔、Ф.波阿斯及 Б.乌法的作品。Ф.波阿斯曾指出,语言的特色通常以最显著的形式体现在民族观点和民族风俗中(Boas;99)。这些思想后来在萨皮尔-乌法的语言相对论假说中得到了发展。这种假说是20世纪30年代乌法根据萨皮尔的思想提出来的。这种假说的实质在于:持有不同语言、属于不同文化的人是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的。“受语言的影响我们把自然化为不同的方向,我们把世界中的现象划分为不同的范畴和不同的种类完全不是因为它们非常显著的,相反,世界在我们面前却是感受到的千变万化,这种感受到的千变万化是受我们的认识制约的,也就是说这种感受变化主要是保存在我们受意识控制的语言体系中”(Уорф;175)。这一假说的基本内涵是:语言决定着操该语言者的思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方法取决于思维实现的语言。

萨皮尔-乌法思想的主要追随者是德国学者 Л.维格斯贝尔。Л.维格斯贝尔的思想表现出的是非洪堡特思想,是建立在对世界的语言认知思想上的。按照他的观点,一切现实的存在都取决于语言的存在,是人们的精神世界。语言对民族的精神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会在人的认知和现实之间形成一个“中间世界”。

对语言世界图景问题的研究是在语言学发展的现阶段开始的。正如我们上面所谈到的,建立世界图景的尝试是在神学和哲学研究中进行的,但“世界图景”的术语成为人们的研究对象是在二十世纪语言学领域开始的。从事这一问题的研究者们(М.Планк,Г.Герц,В.Гумбольдт,А.Эйнштейн,Ф.Боас,Б.Уорф,Э.Сепиридр.)无论是在物理学领域、文化学领域还是在语言符号学领域,对世界图景概念的研究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语言文化学中语言世界图景研究的现阶段

应该指出,在语言学发展的现阶段语言世界概念化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实际材料方面。然而研究语言世界模式并不只限于对其进行描写和类型比较,语言世界模式也可以是关于人类综合科学阐释的客体。某语言的世界图景也可以在该民族神学、民族学、文化学语境中进行研究。有时世界图景可以被理解为民族心理的直接反应(Ф.波阿斯,Э.萨皮尔,Б.乌法,Х.哈尤拉等学者的作品,Н.И.托尔斯泰的研究成果,С.Е.尼克金娜,Т.В.茨维扬,И.巴尔特明斯基等作品)。

从60年代起,在研究初始模拟体系(语言的)和次生模拟体系(神话,宗教,民俗,诗歌,散文等)的情况下世界图景问题开始在语义学框架内开展研究。这一理论的拥护者们(Б.А.乌斯宾斯基,Ю.М.拉托曼)把文化解释为“集体非继承性的记忆”,它的主要任务是人的周围世界的结构组成,在世界模式概念中可以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世界图景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研究的两个方向。

1.分析该语言的某些特性概念。这里首先指的是语言文化学中的语言文化认知“定型”,其次是指非特殊概念的特殊的文化伴随意义。例如,不同文化中颜色所指的象征意义(Апресян;17)。作者列举出了有关文化联想差别和对某一颜色不同反应的有趣的一些资料,这些资料是采用不同颜色屏幕的计算机通过实验加以确定的。比如说,红色——在美国意味着危险;在法国意味着贵族、特权阶层;在埃及意味着死亡;在印度意味着生命和创造;在日本意味着愤怒和危险;在中国意味着幸福吉祥。再如白色——在美国意味着纯洁;在法国意味着中立;在埃及意味着高兴;在印度意味着死亡与纯洁,在日本意味着死亡;在中国意味着死亡和纯洁。

2.探寻和构拟语言所特有的对世界整体、科学以外的观点。这一方法的基本状况是:

第一,每一种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认识世界、组织世界和对世界概念化的特殊方法。语言中所表达的含义最后累积成统一的观点体系、集体哲学,这种统一的观念和哲学最终以必要的观点或哲学形式强加给该语言的全体成员。有时这一集体哲学被称为天真的现实主义。有时某些应当是必须表达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是相对立的,不管这些语法意义对于某一信息的表达多么重要。最近几十年人们发现,词序也可以表达词汇意义的许多成分。

第二,每一种语言对世界所特有的观点即具有多样性,也是具有民族特性。因此不同语言持有者经过各自语言的棱镜看待世界的方法不同。

第三,从另一方面看,语言世界图景是“天真”的含义在于,语言世界图景在许多细节上区别于科学世界图景。但这里“天真”的概念绝对不是指愚昧无知的,粗浅的。在许多场合天真世界图景比科学世界图景还要复杂和有趣。比如说,关于人的内心世界天真的观念,这些观念反映的是几十代人在几千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取的经验和服务于这个世界人类的方法。

第四,在天真世界图景中我们可以分出天真几何学、天真物理学、天真伦理学和天真心理学。这些领域中每个领域天真的观念都不是毫无秩序的,而是构成了一定的体系,并在词典中应同一样式的加以描述。体现在该语言天真世界图景——天真几何学、天真物理学、天真伦理学和天真心理学中的反映是系统词典学的任务。为此,现代研究者们根据这些词汇-语法意义的资料重新构拟了相应的天真世界图景片段。比如说,从分析一些词汇,如称赞、赞扬和献媚、奉承(хвалить и льстить),抱怨和诽谤(жаловаться и ябедничать),追问和强求(добиваться и домогаться),答应和约许(обещать и сулить),见证人和窥察者(свидетель и соглядатай)及分析其它词汇中 ,可以总结出关于俄罗斯天真伦理学主要戒律的一些观念。其中某些词是指“追求狭隘自私的目的不好”(домогаться——强求,льстить——献媚、奉承,сулить——约许);“向第三者讲述我们不喜欢我们亲人行为中的什么不好”(ябедничать——诽谤 ,фискалить——告密)及其它。所有这些戒条或戒律只不过是尽人皆知的真理 ,毫无新奇,但它们却在词汇意义中得到巩固,也就是说反映在语言当中(Апресян;351)。

在现代语言学中由于语义学、语用学及语言对比研究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同诗学和逻辑学的接触,每一种语言中语义材料的系统和民族独特构成的思想获取了新的、巨大的推动因素。在对词汇和语法意义完全描述的基础上构拟天真的语言世界模式开始成为语义学和词典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从另一个角度看,构拟天真的语言世界模式还可以改变对语言意义的描写方法,并使这种方法变得更加普遍。以前语言学家把语言意义理解为或多或少地实际要素的直接反映。与此方法相适应的是通过对最简单的含义到包罗万象的语义元语言初级词汇的简化论语义研究你的方法。然而,天真的语言世界模式研究为语义学提供了新的可能。语言意义可以不用直接,而经过该语言中所表现的一定世界模式的参阅脚注和实际要素联系在一起。结果会产生能够说明自然语言的语义中包罗万象的、民族特性的基础,发现语言意义形成的某些原则。

在研究进程中世界图景的概念已有机地融入了现代语言文化学和符号学,了解世界多种文化状况和人类发展过程已是现代语言文化学和符号学的基本任务。

总之,可以确认,在语言学现代发展阶段语言世界模式已经成为关于人类综合科学描写和阐释的客体。任何一种语言的世界图景不仅可以在该民族的民族学、神学、文化、历史、风俗及心理学中得到研究,也可以在语言学中加以研究。根据对词汇和语法意义的描写构拟出语言世界图景已经成为现阶段语言文化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

[1]赵爱国,语言文化学论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彭文钊,赵亮.语言文化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赵迎菊.民族文化视野中的语言世界图景[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4]彭文钊.试论象征及其语言的世界图景[J].中国俄语教学,1999,(1).

[5]王仰正.社会变迁与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变化[J].外语研究,2004,(5).

[6]王兰霞.俄语谚语中的语言世界图景[J].中国俄语教学,2002,(11).

[7]吴国华.论语言世界图景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

[8]ГумбольдтВ. О. Оразличии строения человеческих языков и его влиянии на духовное развитие человечества// Гумбольдт В.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по языкознанию.- М.,1984.

[9]КубряковаЕ. С. Языков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 как особый способ репрезентации образа мира в сознании человека// Вестник чуваш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имениИ. Я. Яковлева,2003.

[10]С.Г.Тер- Минасова Язык и межкультурна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M].M.,2000.

曲雅静(1964-),女,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文化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猜你喜欢
图景人类世界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青岛新图景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