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小麦种业现状与展望

2011-03-31 09:49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张宇庆高春保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种业湖北省新品种

刘易科 佟汉文 朱展望 张宇庆 彭 敏 高春保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2.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湖北省位于我国小麦优势生产区域之内,是全国小麦主产省份之一,据农业部2007年统计资料,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8位[1]。小麦种植面积自2005年以来连续增加,近年来稳定在100万hm2左右,总产300万t以上,无论面积或总产,小麦均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2]。但由于目前耕地面积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加之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与油菜、马铃薯等其他作物相比明显偏低,小麦面积扩大的潜力有限。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当前,良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达40%,种业已成为促进我国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3]。因此,大力发展小麦种业,对于湖北省小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湖北省小麦种业所取得的成就、面临的问题、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前景展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制定湖北省小麦种业发展规划、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1 小麦种业发展的成就

1.1 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小麦育种单位和种子管理部门,通过选育和引进小麦新品种,使湖北省小麦生产实现了三次品种更新换代。20世纪80年代,鄂恩1号、鄂麦9号、荆州66的推广促成品种大更换。鄂恩1号在1990年种植面积达72.5万hm2,占全省小麦面积的51.1%,成为湖北第一当家品种。20世纪90年代华麦8号、华麦9号、鄂麦11等的推广形成了第二次品种更新[4]。本世纪初以来湖北小麦品种又实现了第三次更新换代,主导品种有郑麦9023、鄂麦18、鄂麦23等,面积占目前湖北省小麦总面积的80%以上。2008年和2009年,湖北省又有8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审定,这些品种的产量潜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小麦品质也有了明显改善,为湖北省小麦种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品种保证。

1.2 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得到了提升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快速发展,湖北省逐步形成了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等为主的一批优势小麦育种单位。随着国家和湖北省对农业科研投入力度加大,农业科研的基础地位逐步得到加强,全省专业从事小麦育种的科技人员数量由“十五”末的不足十人,提高到目前的三十多人,且科技人员的素质也有了大幅提升,目前从事小麦育种的科技人员大部分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年龄结构也趋于合理化和年轻化,这些人力资源条件为湖北省小麦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1.3 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种子企业,锻造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全省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种子生产企业有近80家,其中荆楚种业、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和襄樊正大公司三家的年经营额过亿元,荆楚种业还有一定的小麦新品种研发能力。在做大做强种子公司的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种子繁育、推广方面的专业人才。

2 小麦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亟待突破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近几年来,湖北省小麦育种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培育和审定了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但目前仍然缺乏大的有突破性品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小麦品种郑麦9023占据了湖北省50%以上的小麦播种面积,不利于生产安全。且该品种受到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北省小麦种业的发展。

2.2 市场主体发展不够,对种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

种子企业“多、小、散”,难以形成技术、资金和经营优势,加剧了市场无序竞争,加大了市场监管难度,不利于种业健康有序发展。绝大多数种子公司都是营销式的企业,缺少科技创新能力,现阶段主要通过从科研机构购买品种权或依托科研机构的产品从事经营活动,这种状况在短期内还很难改观,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不强。

2.3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供种安全隐患大

近年来,湖北小麦生产上逐步出现了“湖北种麦,河南供种”现象。据调查,现有小麦种子70%以上均为从河南省外调,原有的湖北省的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几乎解体[5]。本省种子企业缺乏对小麦繁种基地田间建设的投入能力,依靠外省公司代繁,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加大了种子质量监控的难度,给供种数量和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2.4 小麦种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小麦种业是风险较高的产业,不仅有市场风险,还有气候、病虫害等自然风险,但相对于杂交种来说,利润又比较低,企业从事小麦种子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大型种子企业有的不愿意从事小麦经营,有的只把小麦经营作为副业。全力做小麦种子经营的企业实力又不强,生产成本又逐年增加,但还缺乏相应的信贷、保险等行业支持与保护,企业生存难、发展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3 发展的重点任务

3.1 重视科技创新,加强科研投入

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周期较长,工作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同杂交作物相比,新品种的直接经济价值又相对较低,小麦育种属于典型的公益性研究。从全国和湖北省的情况来看,愿意从事小麦育种的企业不多,从事相关研究的企业实力也比较薄弱。因此应加大对湖北省现有优势育种单位的投入力度,提高其育种水平,提升湖北省自有小麦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对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利用生物技术向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渗透,提高农作物的育种效率,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育种技术转变,以此提高湖北省小麦种业的核心竞争力。

3.2 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自给率

湖北省中北部地区完全具备小麦良种生产的气候条件,应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联合建立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制种过程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变一家一户的繁殖为集中大面积繁殖,同时加强对播种、去杂、收获等种子生产关键环节的管理,提高湖北省小麦良种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小麦良种自给率。

3.3 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支持小麦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种子企业既是种子市场供给的主体,又是种业发展的主体。要引导和促进种子企业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加快实现联合、重组,加快建立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尽早形成有影响力的种业品牌。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严格把关种子质量,以质取胜,树立品牌。同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以此来占领市场,赢得客户。

3.4 完善市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对育种者、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权利和义务进行有效保护和约束的机制;健全种子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完善检测手段,严格执法,将不符合市场要求的种子和企业清退出市场;逐步形成小麦种子的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强化政府对种子市场的管理和调控。

4 前景展望

力争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使湖北省小麦种业在育种、繁育、推广及产业化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基本可以适应湖北小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4.1 育种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建立相对完善的常规育种和现代生物育种相融合的育种技术体系,实现主推小麦品种两次更新换代,且主推品种以自有品种为主,自有品种的推广面积达到70%以上,良种覆盖率90%以上,良种对小麦增产贡献率达50%以上。

4.2 良种自给率显著提高

在省级和地市级育种单位建设2个以上原原种繁育基地,以大型种子公司为依托新增万亩原良种基地10个以上,形成年生产小麦种子能力6 000万kg以上,小麦良种自给率达到70%以上。

4.3 产业化发展有明显进步

形成有2~3家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小麦种业竞争格局,这些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进行资源重组和资本运营。龙头企业小麦种子的营业额占全省小麦种子营业额的50%以上,打造出2~3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小麦种子品牌。

4.4 市场环境得到根本性优化

小麦种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性优化,建立完善的小麦种子质量追溯制度和种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及品种权交易的服务,营造有利于种子交易的法制环境,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1]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等.郑麦9023在湖北省大面积小麦生产中的品质性状分析 [J].湖北农业科学,2010(12):3170-3172

[2]高春保,刘易科,佟汉文,等.湖北省“十一五”小麦生产概况分析及“十二五”发展思路 [J].湖北农业科学,2010(11):2703-2705

[3]汤其林.良种繁育推广对粮食增产的作用 [J].种业导刊,2009(01):5-8

[4]敖立万,朱旭彤,高广金,等.湖北小麦 [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5-121

[5]高春保,朱展望,刘易科,等.湖北省小麦增产潜力分析和2009年小麦秋播的主要技术措施 [J].湖北农业科学,2009(10):2374-2376

猜你喜欢
种业湖北省新品种
青菜新品种介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