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县发展草地畜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

2011-03-31 06:12高亚敏张大权孔嫣
草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养畜晴隆县种草

高亚敏,张大权,孔嫣

(1.贵州省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贵州晴隆 561400;2.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

劳动力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2007年贵州省农村人口2 869.18万,农村劳动力1 800万,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农村富余劳动力较丰富,但大多数处于隐性失业状态。2001年以来,贵州省晴隆县充分利用国家科技扶贫政策,立足草地可开发利用潜力大的优势,以科技为支撑,在陡坡岩溶山地开展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养殖优质肉羊,辐射带动全县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1-2],推动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民增收,走出一条被称为“晴隆模式”[1-2]的开发式、产业扶贫的路子。9年来,晴隆县共建设了1.47万hm2栽培草地和1万hm2改良草地,羊存栏20余万只,累计扶持了12 000多户农民养羊,其中75%已经脱贫致富,户均年收入2万~3万元[3],并解决了1.5万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2]。

晴隆县摆脱以往“以粮为纲”的传统,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哪些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晴隆县农户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查,重点分析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为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晴隆县地处贵州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中段,位于25°33′~26°11′N,105°01′~ 105°25′E。全县土地总面积1 331 km2,根据县国土资源局统计,目前全县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6.28%,牧草地占19.15%,林地占21.06%。晴隆县境内山高、坡陡、谷深、岩溶发育强烈,全县山地及丘陵占国土面积的95.3%,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1.59%,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93%。人均耕地仅0.05 hm2,坡耕地占65%,中低产田占80%以上。但是全县草地资源丰富,根据1985年全国草地资源调查[4](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内部资料),晴隆县有草地4.93万hm2(其中成片草地3.24万hm2,零星草地1.69万hm2),雨热同步、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优质牧草生长,具有发展多元化畜牧业的优势。

全县辖14个乡镇、91个建制村,总人口30.6万,其中农业人口占 92.6%,少数民族人口占54.9%。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 093元,1 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7.41万,贫困发生率27.2%。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 408元,年内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 601元,现金支出2 931元。

2 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参观和驻点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于2009年5月及10月进行两次实地调查。一是随同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技术人员下乡,进行入户调查;二是在晴隆草地畜牧中心办公地点,访问调查前来领取售羊款和草地补助费用,以及处理其他事务的农户。两次共调查农户102户(分布于晴隆6个乡镇,包括普安县4户农户),其中养羊户83户,未养羊户19户(包括9户土地种草但未养羊的农户)。第2次调查中补充对农户种草养畜意愿调查,共发放20份问卷,收回17份有效问卷。

在获得农户基本信息的前提下,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EXCEL分析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调查户劳动力基本状况 调查户中共有农业劳动力319人,户均劳动力3.1人。83户养羊户放牧用劳动力118人(其中雇佣9人),户均放牧用劳力1.4人。

3.1.1文化构成 目前晴隆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多数也缺乏劳动就业必需的技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无论是总劳动力还是放牧劳动力均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总劳动力中,小学和初中分别占37.93%和28.21%,高中(包括中专)及以上文化水平者仅占7.84%,还有21%农村劳动力只有小学以下文化(表1)。虽然国家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举办成人脱盲班,但农民反映大多数是流于形式或基本没有举办。此外,在农村由于长期的性别不平等观念影响,妇女在获得教育资源中始终处于劣势,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普遍偏低,主要以小学和文盲、半文盲为主(表1)。

表1 调查户劳动力文化程度

3.1.2年龄构成 调查户农村劳动力以18~40岁为主,占55.56%。养羊户中放牧劳动力也以18~40岁的农民为主,而年龄在40~60岁的农民也占52.54%。同样,女性放牧劳动力也以18~40岁为主,其中年龄在50~60岁的女性占35.29%(表 2)。这部分农民由于年龄偏大,难以找到除了务农以外的工作,即使找到,也是比较艰苦或危险系数较高、收入比较低、稳定性较差的工作,土地被看作维持生计的根本。退耕种草后,养畜收入相比传统农业更丰厚一些,所以在种草养畜后可获得更多的受益。目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是青壮年农民。从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看,对这部分人进行科技培训,无论对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还是推动扶贫开发,意义均显得尤为重要。

表2 调查户劳动力年龄构成

3.1.3生活状况 晴隆县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农民期望增加收入的愿望强烈。近几年,在政府引导和草地生态畜牧业比较效益明显的条件下,农民参与退耕种草养畜的积极性增强。目前农民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工、草地畜牧业、种植业、退耕补贴、商业等,种植业收入在农民现金收入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2008年晴隆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 224.8元,其中种植业现金收入占21.58%,牧业现金收入占 21.6%,即种植业和畜牧业共占约50%。

3.1.4生产状况 晴隆县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所有生产活动都是围绕农地。由于耕地细碎、住户分散,农忙时节劳动强度大,主要劳动力都留在土地上。种草养畜后,农村劳动力纷纷从传统农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收益更高的行业,如草地畜牧业、务工、运输业、商业等。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4%的劳动力从事草地生态畜牧业,33%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仅25.5%的劳动力是专职农民。

3.2草地生态畜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

3.2.1解放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2008年晴隆县人口30.6万,农村劳动力19.3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6.4万人,占33.16%,是较为丰富的资源,但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增收致富的有效技能。种草养畜改变了农民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前的坡耕地现在变成了草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劳动力投向的变化。种植粮食需要3个强劳动力,而种草养畜只需1个劳动力。调查显示,83户养羊户户均放牧用劳动力1.4人,人均饲养40~65只羊,其劳动力产值约是传统农民的3倍。在晴隆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一些农户积极参与退耕种草养羊,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产就业;另一方面,一些不愿参加养羊的农户土地退耕种草后,通过土地流转,转而外出务工或从事商业、运输业等。

种草养畜后从事传统植物生产的农业劳动力由50.47%降到25.23%,从事植物-动物生产相结合的劳动力由5.30%升至27.73%(表3)。同时,一些农户自愿将土地全部种草,参与到中心的生产经营,成为产业工人。

表3 调查户种草养畜前后劳动力就业变化情况 %

3.2.2吸引返乡农民工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农村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差,外出务工大多只能从事脏累差的体力劳动,技术含量低下。根据晴隆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全县2008年底农民工返乡回流情况的调查显示,返乡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 58%,高中或中专占 29%,大专文化程度占11%,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从工作性质看,普通工人占51%,技术工人占32%,经商占8%,销售管理占3%,其他占6%。多数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所从事的工作中,加工制造业占65%,采矿业占5%,种养殖业占 3%,零售批发占 9%,其他占18%。

由于种草养畜经济效益明显,一些农民工积极返乡参与种草养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种草养畜后务工农民比例由29.28%下降到19.62%(表3),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农民工。2009年晴隆县返乡农民工达1.1万人,占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数的23.84%,其中600多名返乡农民工或在政府引导下,或主动要求参与种草养畜,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创业。而返乡的农民工素质相对农村的妇女、老人、小孩较高,对于发展农村特色支柱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也是新的积极因素。另外,随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因子女教育回乡参与种草养畜的农民工也越来越多,如沙子镇近两年因子女教育问题返乡后要求参与种草养羊的农户有100多户。

在本次调查中,有15户21人外出务工返乡参与种草养羊,占总调查户数的14.3%,占养羊户的18%,其中17人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参与养羊的。如光照镇东方红村老爷田组村民李祖辉等5兄弟2008年底因企业裁员返乡,2009年3月在中心技术人员的动员下参与种草养畜,户均饲养30~40只山羊,由于技术人员服务到位和农户悉心照料,11月5户售羊,最高收入12 000多元,最低收入6 000多元。

3.2.3充分发挥妇女和老人的致富潜力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基本以老人和妇女为主。而种草养羊降低劳动强度,充分发挥了妇女和老人的致富潜力。在一些家庭中,女性耕种放牧,男性在本地务工或从事其他兼业活动,出现农业女性化趋势(“农业女性化”是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在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时而提出的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过程中,女性劳动力非农化转移滞后于男性,随着男性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非农化转移,农业便普遍出现女性化趋势,从而形成“一家两业”、“男工女耕”的格局)[5-7],随着参与劳动时间的增加,女性劳动力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都大为改善。总调查户中女性劳动力118人,占总劳动力的45.77%。其中女性放牧劳动力34人,占放牧劳动力的28.8%。60岁及以上的放牧劳动力5人,占放牧劳动力的4.2%,这部分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不想依赖子女生活。

贫困山区农村妇女具有勤劳、智慧、善于经营的优良品质,通过参加草地生态畜牧业这一新兴产业,发挥自身优势,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提升了社会地位,改变了命运,在草地生态畜牧业中发挥着巨大的致富潜力。但是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表1),女性放牧劳动力基本以文盲、小学文化学平为主,这影响她们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女性劳动力的个人素质。

3.2.4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育了大批新型农民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新事物的普及,其前提是农民对其作用和效益有直观的认识。由于认识不足,草地中心在建设之初,虽然免费送技术上门,无偿提供草种、畜种,但绝大部分农民对种草养羊没有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试验场站、示范户的示范作用,农民对种草养畜的综合效益有了直观认识,积极性逐渐高涨。同时农民科技接受的心理和行为也发生了转变,由被动接受到主动索取新技术并参与安排生产和销售,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根据17户问卷调查显示,养羊户基本都接受过至少一次以上技术培训,82.4%表示种草养羊使自身学习科技的愿望增强(图1、2)。此外草地畜牧业促进了农民向牧民身份的转变,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农村经纪人,造就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型农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有农民技术员520人,其中有136人自发和受聘到外地做养羊技术员。本次调查中有农民技术员7人,基地管理员11人,完全由农民变为牧民的有16户。如光照镇新益村杨真龙,父母是老养羊户,他既是农民技术员,又是羊经纪人,2009年卖羊现金纯收入11.8万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70多户农民参与种草养畜。

图1 “种草养羊后您参加过几次培训”调查结果

图2 “种草养羊使你学习科技的愿望”调查结果

4 建议

4.1加大草地畜牧业的科技支撑 生态畜牧业科技含量高,致富潜力大。目前晴隆县农村贫困程度深,农业投入不足,草地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较低。发达国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的草地畜牧业是由大学毕业或更高学业的高素质人才参与,而我国贫困地区的草地畜牧业是由小学、初中为主的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参与。因此,必须加大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科技支撑和投入力度。一是建设科学试验场站,通过国家资助建站、地方安排好试验场地、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组织科研力量,开展长期的试验,做好草地农业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岩溶山区草地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经济合作。二是优化政策,鼓励和吸引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科技人员通过兼职、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为岩溶山区草地畜牧业提供技术服务。三是加强草地畜牧业技术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大对技术员、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科技水平。四是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按照集中力量、进村入户、少讲理论、跟踪服务的原则,对农户尤其是农村女性进行小规模面对面的集中辅导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使种草养畜知识普及到每一个养殖户。同时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户,使他们成为种草养畜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4.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而晴隆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新农村建设。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既可延缓和降低劳动力供给,又能创造出更好的岗位需求,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9]。因此应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首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巩固和提高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解决偏远山区小学和初中的师资不足,教师居住条件很差,部分农户距离学校很远而寄宿条件又不够的问题[10]。其次,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利用村级小学、乡镇中学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以夜校等形式集中开办连续的脱盲班和农业知识普及班,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科技的传授,逐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最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可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择业竞争能力;对青年劳动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期限,强化职业技能实训;在职业学校开展面向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增加返乡农工民的多次充电学习机会[8]。

4.3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 晴隆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目前有农村富余劳动力6.4万人,依靠城镇化转移剩余劳动力还需较长的时间。现代农业是农、林、牧、渔业的共同协调发展,通过挖掘农、林、牧、渔业内部的自身潜力,扩张农业就业容量来转移劳动力;通过对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生产结构、经营方式进行改革创新等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如在晴隆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种草、养羊、羊肉屠宰加工、饲料加工、羊毛加工等方面的分工合作,促进了劳动力就地转产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根据晴隆县人多地少,劳动力丰富的特点来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扩展就业空间,如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茶业、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1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劳动力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建设者[11]。

5 结论

西南岩溶山区农村人口多,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增收致富的有效技能。本研究通过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晴隆县通过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把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业就业结构的调整,吸引了返乡农民工积极参与建设新农村,充分发挥了妇女和老人较弱劳动力的致富潜力,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育了大批新型农民,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黄黔.我国生态建设和生态现代化[J].草业学报,2008,17(2):1-8.

[2]张大权.岩溶山区科技扶贫与生态建设[J].草业科学,2008,25(9):76-82.

[3]黄黔.我国食物供需格局变化和光温水资源战略配置[J].草业学报,2010,19(2):1-6.

[4]中国工程院西南草地畜牧业咨询项目课题组。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畜牧业咨询报告[A].岩溶山区的绿色希望——西南草地畜牧业考察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高小贤.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J].社会学研究,1994(2):83-90.

[6]李新然,方子节.试论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2):88-90.

[7]李昱,赵连阁.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9(5):61-69.

[8]中国工程院专题课题组.贵州省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考察报告[A].岩溶山区的绿色希望——西南草地畜牧业考察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9]许碧.贵州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

[10]黄黔.按贫困片区扶贫开发和中国扶贫产业的新特点[J].草业科学,2009,26(10):12-23.

[11]陈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养畜晴隆县种草
生日礼物种草合集
通过种草养畜促进干旱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桑养畜”发展雅江县高原特色农牧产业的思考
晴隆县2021年老干、老教、关工委工作培训会
节日“种草”
美容须防被“种草”
民政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提高科学养畜水平的对策调研报告
紫色页岩地植树养畜技术
晴隆县关工委到三合村举办科普知识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