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定居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以新疆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乡为例

2011-03-31 06:12萨丽哈木那特杨丽海米提依米提
草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阿什牧民畜牧业

萨丽哈·木那特,杨丽,海米提·依米提

(1.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新疆大学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3.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游牧民族聚居的地区,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可以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也有利于调整牧民聚居区产业结构、提升生产发展水平、改善和提升牧民聚居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牧民定居是从根本上解决牧区发展和牧民增收问题,使广大牧民由过去单一、封闭的游牧生产方式向多元化和外向型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使其由靠天养畜的传统畜牧业向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转变,以减轻草地生态环境压力,增加牧民经济收入,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对改善牧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具有积极的作用[1-2]。目前,关于牧民定居问题的研究,在畜牧业发展对环境影响方面的较多,而在牧民定居工程效益分析方面的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昌吉市阿什里乡5个村牧民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进行实地调查,对比分析牧民定居前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变化,揭示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的优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广大牧区实施的牧民定居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1 调查区概况

阿什里哈萨克乡位于天山中段北麓,东与昌吉市三工镇、硫磺沟镇、庙尔沟乡为邻,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为界,西至呼图壁石梯子乡,北与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接壤,距离乌鲁木齐市65 km。阿什里乡共有5个村,包括努尔加村、阿什里村、二道水村、阿维滩村和胡阿根村,南北长196.86 km,东西宽23.64 km。海拔高度450~3 400 m,境内有发育完整的山地-平原-沙漠草地带谱,形成了从高原到平原、沙漠完整的草地畜牧业体系,是具有天山北坡中段典型地带性特征的地区。地形分南部山区、平原定居区和北沙窝 3个区域,辖区总面积3 000余 km2。

阿什里乡是昌吉市唯一的哈萨克民族乡,总户数2 293户,总人口9 032人。可利用天然草地21.33万hm2。自1992年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以来,全乡已累计定居牧民1 490户5 880人,定居比例达65%。截至2009年,阿什里乡已有耕地面积133.3万余hm2,并且做到了田、林、路、渠基本配套,畜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乡年存栏牲畜基本稳定在123万头,年出栏家畜3.8万头。目前全乡养殖奶牛3 000余头,日均产奶总量8~9 t。自2002年以来,农业、牧业和观光旅游取得了较快发展。

2 调查方法和内容

2007-2009年对昌吉市阿什里乡的5个村进行牧民定居效益调查。采取地面抽样调查、文献法、访问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居住体验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的具体内容有:定居牧民经济收入状况,2006-2008年期间二、三产业发展,定居前后牲畜量变化,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定居前后牧民福利水平及思想文化变化等。

3 结果与分析

3.1经济效益3.1.1定居区经济收入情况 昌吉市阿什里乡牧民定居前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畜牧业,定居后牧民经济收入渠道增多。2009年招商引资8 56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32%。阿什里乡把旅游业作为拉动全乡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柱来培育,重点挖掘展示哈萨克民族文化,打造哈萨克特色旅游品牌乡,依托冬季滑雪场和努尔加神秘大峡谷等旅游资源,年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580万元,参与旅游经营的牧民户均增收5 000元以上。同时,投入21万元完成了“七里旅游长廊”和民俗风情园23.2 hm2山坡节水灌溉管网铺设;实施了哈萨克特色餐饮品牌工程,投入30万元,修建了300 m2哈萨克民族食品展示厅;投入30万元,为刺绣合作社购买生产设备,培训了80名刺绣女工,已与上海房地产公司达成60万元刺绣产品销售意向。随着增收渠道的快速增加,牧民人均纯收入也在稳步提升(表1)。定居前人均纯收入为3 321元/年,定居后增长为5 367元/年。

经过17年建设,阿什里乡定居点基本实现了“三通”(通水、通路、通电)、“四有”(有住房、有棚圈、有草料地、有林地)、“五配套”(学校、卫生室、商店、文化站、技术服务站配套)。2009年实现经济总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畜牧业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6.5%;种植业收入 2 555万元,同比增长13.6%;二、三产业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11%,人均收入达到6 205元,人均增收680元。

表1 阿什里乡2008年牧民定居前后收入对比

3.1.2二、三产业发展状况 阿什里乡牧民定居前单一经营牧业,定居后逐步扩大了经营范围,将多余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开办工厂,发展工业、旅游服务业、奶牛业生产和特色刺绣业等。加大了“一企一策”制度的落实,工业企业运行良好,截至2009年10月底,二、三产业实现现价总产值15 837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 6 660万元,完成了计划的109%;营业收入11 854万元,其中工业营业收入10 29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9 795万元,完成了计划的108%。2006-2008年,全乡共转移富余劳动力5 371人次,创收1 256万元,其中,长期转移876人,创收 706.7万元;季节性转移 4 495人,创收649.7万元。截至2009年7月底,工业收入10 947万元,旅游业收入580万元,特色刺绣收入60万元,其他收入498万元。可以看出,阿什里乡工业比例远远大于其他行业,二、三产业发展并不平衡,应根据阿什里乡牧民定居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发展二、三产业。

3.2社会效益3.2.1定居后牧民生活、生产环境条件的改善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截至2009年,阿什里乡已投入156 268万元进行新农村的建设(表2)。通过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定居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正逐步规范化、合理化和人性化。定居后牧民的就医境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增加了3个村级卫生室,9位医务人员,15个床位,医疗设施水平也大大提高。并于2009年12月阿什里乡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共6 301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7%,共有715人获得医疗补贴5.43万元,贫困户办理了就医证和白内障得到免费治疗。另外,落实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已有 94户牧民收到共计6.1万元的补贴款。以社会为基础,建立了救灾救济工作体制和扶贫困难户制度,发放扶贫滚动畜200只,为贫困户、五保户、残疾户等弱势群体173户发放保障金26.3万元(表3)。为贫困学生办理就学优惠证。

定居前由于农业生产力低,阿什里乡牧民只能生产极少数的农产品,如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胡萝卜(Daucus carotavar.sativa)。牧区离城市较远,很难采购到新鲜的蔬菜,所以牧区牧民的饮食结构非常单一,主要有肉、奶制品、茶、面和少量的蔬菜瓜果。这样的饮食结构非常不合理,获取营养的渠道单一,对牧民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定居后牧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品的种类增多,奶制品、肉和茶在日常饮食中的比例明显降低,而蔬菜瓜果类的食物显著增多,食物搭配也更加科学合理,营养更加均衡(表4)。

表2 阿什里乡新农村建设情况

表3 阿什里乡牧民就医境况变化

表4 牧民定居前后饮食结构变化 %

3.2.2定居前后牧民思想文化素质发展对比 牧民在定居过程中已经或即将接触到种植饲草料、圈养牲畜等过去不熟悉的生产活动,草原畜牧业在实现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过程中将出现许多新问题[3]。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对牧民进行教育培训,加大对定居区的教育投资力度。阿什里乡政府通过专业培训和广播电视等途径对牧民进行科技知识的教育,使定居区牧民获取科技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图1)。牧民定居前后入学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图2)。定居前学校依靠马队随着牧民转场,被称为“马背学校”,人们只能在那里接受初级的教育,牧民子女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比例很低,初中的入学率为90%,高中35%,大学仅6%。定居后,随着国家对定居牧民的教育投资不断增多和牧民思想意识德进步,牧民子女获得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其中高中为80%,大学为40%。

牧民定居工程不仅加强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而且加强了定居区社会组织化程度,为定居牧民提供了更多与外界进行交流的平台。各种外部要素的不断介入,促进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牧民素质的提升,还将加速定居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步伐[4],促使定居区更快的发展。

图1 牧民定居后获取科技知识的渠道

图2 牧民定居前后入学率比较

3.3生态效益 多年来,靠天养畜和人口压力的加大导致草地普遍超载过牧,草畜矛盾日益尖锐,草地退化严重,灾害频繁,畜产品生产和效益低下。另外,牧民缺乏科学技术知识、生活动荡等因素使阿什里乡草原畜牧业生产的问题更难以解决。阿什里乡草地总面积55万hm2,可利用草地面积21.33万hm2。按照季节轮牧、自由放牧等习惯形成季节性放牧地,可分为夏季放牧地、冬季放牧地、春季放牧地和秋冬放牧地。由于牲畜停留时间过长,秋季畜群又大量集中,所以牧草从返青到枯黄,一直处于被采食状态,退化很严重。靠天养畜的草原畜牧业已到了承载能力所能承受的最大值,草畜矛盾和生态危机日益突出。通过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阿什里乡围绕畜牧业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农业调整。全乡总播种面积1 600 hm2,80%种植粮食和饲草料,以种植业为畜牧业服务。以畜牧业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加大良种良法的应用,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以草地畜牧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置换为理论依据,在阿什里乡开展天然退化割草地综合改良试验,冷季舍饲暖季放牧、季节放牧地调整试验,羊的高频繁殖试验,奶牛规范化养殖示范,人工草料基地(13.3 hm2)丰产示范试验,奶牛、肉羊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加强牧区培训等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达到草原生态恢复、天然草地合理利用、人工草料基地优质高产、促进牧民增收的目的,大大提高现代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使阿什里乡成为新疆畜牧业发展的示范样板工程。

4 影响牧民定居效益的关键问题

调研发现,牧民定居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因此,推行牧民定居必须具备完善的保障体系,否则难以奏效[5]。

4.1牧民人均收入发展水平 从2008年阿什里乡定居牧民与未定居牧民的人均收入情况可以看出,定居牧民的平均现金收入高于未定居牧民,但定居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因为畜牧业生产的转化效率还很低[6];其次,是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定居后的牧民所得的大部分收入仍用于畜牧业生产。

4.2饲草料地科学合理的建设 由于利用不合理、保护不够、长期超载过牧等问题,大面积天然割草地退化严重,牧草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毒害草丛生,能打草的草地面积日益减少,牧区冬春季节草畜矛盾日益突出,饲草严重缺乏。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暖季生产力的挖掘,阻碍着草地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阿什里乡受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草地生态环境脆弱,“三化”现象日趋严重,山区草原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加剧水土流失现象;北部荒漠地区草地由于破坏严重,大风、沙尘天气明显增多。

4.3定居区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 长期游牧历史形成的自然经济观念,使得牧民对生产方式的变革缺乏相应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生产的局限性,牧区畜牧业生产中技术含量低,定居区缺少科学技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而且牧民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弱,造成牧民掌握种植业生产技术要领较慢。牧民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转变需要生产环节的技术和知识支持[7-8]。事实上,习惯于草地放牧的大部分牧民严重缺乏农作物种植、人工种草、舍饲和半舍饲的经验和技术,使得牧民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实际效果往往不如预期。由于合作社与交奶企业关系不固定,奶价忽高忽低,行情不稳定,牧民们没有安全感,“统一饲料、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统一饲养方式”难以实现。

5 结论

牧民定居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牧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手段,是牧民快速融入现代社会的前提[9]。尽管牧民定居工程带来了一些生态、经济、社会的不确定因素,但从总体和长远来看,牧民定居的积极效应是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在牧民定居工程中如果采取积极的措施,在效益中的消极和负面影响将会逐渐消除。应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采取人畜分离、生态环保的建设模式,加快和谐新村剩余住房的建设;要进一步提高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变革传统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牧区发展和牧民增收的问题,使广大牧民由过去单一、封闭的游牧生产方式步入多元化、外向型农业生产中,通过从事种植、发展特色养殖增收致富,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要调整牧民聚居区产业结构、提升生产发展水平,改善和提升牧民聚居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强牧民聚居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要依法加大畜牧业建设力度,加快草原建设步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畜牧业和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李柱,赵徳云,王博.新疆牧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与建设[J].草食家畜,2009(3):6-9.

[2]秦明,邱雪强,李建明,等.新疆巴里坤县牧民定居与效益分析[J].草食家畜,2008(3):76.

[3]阿徳力汗·叶斯汗.加快和完善新疆游牧民族定居的对策[J].新疆财经,2005(1):16-19.

[4]吐尔逊娜依,许鹏,朱进忠,等.定居牧民经济收入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分析[J].草食家畜,2005(3):11-13.

[5]赵雪艳.甘南生态经济建设支持体系研究(二)——牧民定居的效益分析[J].草业科学,2008,25(3):71-73.

[6]任玉平,黄军,王吉云.新疆乌昌地区牧民定居现状与新牧区建设方案[J].草业科学,2008,25(5):82-84.

[7]海滨.影响新疆哈萨克牧民定居的显性因素初探[J].昌吉学院报,2004(3):23-27.

[8]木拉提艾力·买西来夫.我国哈萨克发展民族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7):228-229.

[9]高新才,王娟娟.牧民定居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基于玛曲县的调查分析[J].开发研究,2007(5):1-4.

猜你喜欢
阿什牧民畜牧业
阿什河哈尔滨段水质评价
映像畜牧业
牧民的遗嘱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商人买马
我的橡皮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