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合作型课后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2011-04-01 15:42武汉市蒋细旺名师工作室陈鹏蒋细旺
成才 2011年6期
关键词:评判生物作业

■武汉市蒋细旺名师工作室 陈鹏 蒋细旺

高中生物合作型课后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武汉市蒋细旺名师工作室 陈鹏 蒋细旺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然而,传统的高中生物作业,以教材为中心,用高考的题型,由教师按照作业的难度组织起来布置,通过反复训练来强化记忆,以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从而形成由基础到提高的一种解题训练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传统的高中生物作业呈现出一定的弊端,如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强调独立完成,忽视同伴探究与合作;评价标准过于客观和被动;注重作业结果远甚于完成过程等等。不少学生对生物作业感到乏味,甚至老师也感到批改作业很机械、浪费精力。久而久之,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所以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生物教改也应体现在作业的设计改革上。课后作业设计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互动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一、合作型课后作业的理论基础

合作型作业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作业。

合作型作业与传统型作业一样,具有三个层面的功能:一是检查和巩固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二是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重在创新情景和思维过程;三是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全面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但两者又有一些差别,首先是实施方式不同,前者较为单一机械,后者灵活多变;其次,两者的侧重点也不同。巩固和检查功能是传统型作业的主要方面,而深化和提高功能、体验和发展功能才是新型作业的重要特征。

社会互赖理论认为,积极互赖(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鼓励和促进学习上的努力,据此设计合作型课后生物作业可以让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学习,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依靠相互团结的力量,互补互助;而相互依靠又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

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学生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学生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为高级的行为。基于此,合作型课后生物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同伴沟通、同伴合作,而沟通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合作型课后作业的现实意义

1.巩固课堂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学习活动应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仅仅靠每天40分钟的课堂活动,教师哪怕是再精雕细琢、准确无误的分析,学生的体会也将是肤浅的,容易淡忘,所以需要利用课外作业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2.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作业主动性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使他们努力学习和掌握所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技能,提高他们创造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从而让学生愿意完成作业,喜欢完成作业,愉快完成作业,在作业中体验成功,用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活化生物知识,提升生活素养

“生物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必然要求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活学生物、活用生物、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三、合作型课后作业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作业要体现高中生物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作业要有针对性,而不能只图新颖。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设计有关提高思维力的作业,保证让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也能让学生体会成功喜悦。

2.生活化原则

生物与生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阵地,但生物学习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生活是生物学习的大课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获得多方面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活动的倾向,它能推动一个人主动积极地去活动,产生一种推动力,从而获得奇异的效果。要让学生对生物作业产生兴趣,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机械重复,让作业新颖,让学生感兴趣去做。

四、合作型作业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师要努力构建合作型作业系列,让学生提高作业兴趣,提高学生作业效果。以下作业类型可供参考:

合作巩固型: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不能放松。

合作延伸型:立足教材,拓展延伸。既让作业与教材保持联系,又要让作业保持距离。学生在进行拓展延伸类学习后,再来回眸教材、审视课文,必能加深理解,促进知识、能力、情感的内化。

合作研究型:结合教材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收集整理信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筛选的基础上,表达、传递信息。它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合作实践型:学有所得,须学以致用。生物学习源于生活。实践型作业可以使学生间接获得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在现实或者模拟的现实中获得实践性的完善,从而产生与自我融合的多方面的体验,修正自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合作型作业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机制以教师评价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它侧重于评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缺乏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侧重于终结性评价,缺乏对过程的关注与反馈,评价形式单一甚至有绝对化倾向;过多关注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评价无法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与提高;重于简单的量化评价;学生只是作为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形成科学的评价观。

1.要明确答案的多样性和评判的互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评判学生作业时摒弃用“标准答案”一把尺衡量的观念,树立“言之有理即可”的思想。由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老师的评判就难免会有缺漏或错误。可以让学生对老师的批改进行反批改,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批改中,缺漏可以得到弥补,错误可以得到纠正。不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深刻,使作业真正能够取得实效,还能促进教学相长。

2.要重视评判的过程性和延伸性。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的评判是结论性和鉴别性的,作业评判仅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这样的评判一方面往往会对部分同学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也是作业资源的一种浪费。新课改背景下,作业的评判应注重过程性和延伸性,它既给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机会,又可以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3.要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在作业评判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作业的评价应该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确立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形成学生、教师、家长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学生可对改、互改、轮流批改,相互交流,在互动中激励学生,让学生对生物作业和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至于作业量化评价,也不能唯分数是举,可以用等级评价,也可以用评语反馈;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积极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反馈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评判生物作业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第12话 完美生物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作业
评判改革自有标准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