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习作观察训练“三步走”

2011-04-01 15:42陆秀敏
成才 2011年6期
关键词:三步走梧桐树太阳

■陆秀敏

小学中段习作观察训练“三步走”

■陆秀敏

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材中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记事写人的课文,都有许多观察精细、描写细致的地方。有关观察方面的练习题也很多,但由于对观察训练重视不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的现象还是很普遍。怎样做到“言之有物”呢?笔者认为,观察练习是解决“有物”的途径。

任教三年级后,我悟出了一个习作观察训练“三步走”的方法,即:扶着走,领着走,指点着走。

一、“扶着走”就是把着手教,多加台阶,放缓坡度

学生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要写作文了,写什么?怎么写?我没急着教写作方法,也没急着让学生积累词语,而是先指导他们观察,以看为主,先看后说,内容全是身边生活。如:上学路上、教室环境、我的同桌、课间活动、值日、下雨了、我的玩具等等。只要能围绕一个指定的内容口述就行,不挑语法修辞上的毛病,也不要求有层次。

学生思路断了,老师就“扶着走”。“上学路上”讲不下去,老师就启发:路上的人多吗?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走得快?你为什么小声唱着歌?早上,太阳升起来了吗?树什么样?风大吗?树叶什么样?你在路上想什么?这时的训练不要加上任何限制,否则,会使兴趣的萌芽遭受霜打,起步就会令学生感到“作文难”。启蒙时的笔述也不要求有层次、中心,只要句子比较通顺就行。

三年级的学生往往观察不细,因此,需要老师的引导。一次,观察学校各种树叶时,很多学生只能说出各种树叶大体的异同点,老师就“扶”一把:你们仔细看看梧桐树叶的形状,颜色都相同吗?好奇是孩子的特点,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蜂涌而上,仔细观察起来,并且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别人。“还真不一样哩!”“你看有的叶子三个尖,有的五个尖。”“呀,新叶颜色浅,老叶颜色深。”时间长了,有的学生就发现校园里的梧桐树先开花,后长叶,槐树先长叶,后开花。梧桐比杨树晚半个月长叶。

学生年龄小,善模仿,因此要抓准这个特点进行训练。学了《放风筝》,学校又举行风筝比赛,就让他们进行观察练习;学了《喇叭花》,就让他们回家观察一种花;学了《松鼠》,就让他们去观察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

在进行这种“随机观察”和“有意观察”时,为启发他们多想(这是难点),我常常做些示范性的“想”或“看”的描述,给学生筑台阶,搭梯子。在三年级“扶”是最常用的方法。这个时期的观察内容单一,并且学的是最基本的观察知识,这时要注意让学生逐步体会“观察顺序常常是与写作顺序相同的”,从而建立“层次”概念。

二、“领着走”是观察练习的一种过渡手段,是让学生在小坡上攀登

写“梧桐树叶”时,我就先指定观察内容:①梧桐树叶的颜色、形状、特点、对比(与其它树叶相比);②可以写一天之内不同的变化;③也可以写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或四季的变化)。然后交代方法,回到班上分小组议论观察所得,再指名口述(不要求成篇,只陈述材料),师生一起做些必要的订正。这种方法给学生留下余地,让他们“主动”观察,构思,完成半独立思考作业,促使学生自己迈步,自己动脑。这一步可能是不理想的,也可能是失败的。因为“扶”与“领”之间尽管坡度很小,但对有些学生而言仍有困难。对这些学生,我就用小组议论、典型发言来搭桥铺路、缩小难度。

在做巩固性练习时就只“领”不“扶”。如三年级做过“风真大啊”的练习,后来写“天真冷”时我就只“领”一下。中午观察完后(最好组织观察小组)回到班上,我问:“天气冷吗?”学生答:“冷!”我问:“哪些现象能说明冷?”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我说:“这样说太乱,叫人听不明白,有个次序就好了。那么,咱先说哪一方面?”学生答:“先说天气。”我就依次板书:天气、树、人、室内等,从口述过渡到笔述。

从“观”到“察”需要“领”。去年夏初,学生在校园劳动休息时,纷纷议论起校园里的树,为了启发他们从“见”到“思”,我问:“以后学校多栽什么树好?”又是一阵议论,有的说松树好,理由是四季长青;有的说,柳树好,理由当然是婀娜多姿。反对的说“柳树一团乱发,不好看”。“整天飘忽忽的,不坚定!”“松树绿得发黑不大好看。”“松树坚强,不怕冬天……”我就启发他们看事物要全面,片面分析会得出错误结论。学生的论据是幼稚的,但他们毕竟有了一点分析能力了。

三年级去公园赏菊时,大部分学生还只能“观”不能“察”。四年级赏菊归来,学生不仅写了“观”还有“察”的成份了,强调了“秋菊傲霜”这一点。有的学生在尽情颂菊之后,笔一转:“我突然觉得眼前这些名贵的菊花不如野菊美。野菊没有人给他浇水、施肥,但它能在山上、路边向行人开放。”有个学生观察下雨的情景后,便展开丰富的想象,她写道:“……我想这些雨点也是有生命的,它们落到地面就会死的。那么,它们为什么不顾生命安危要跳下来呢?……我仿佛看到一个感人的场面:在空中,有一个鼓手敲响了鼓。这时,雨点们纷纷赶来,它们说: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地干旱,我们应当跳下去,让庄稼喝个痛快!……”

由于注意了“察”这方面的训练,许多学生开始借物言志、抒情表意了。学生姜跃远在一篇习作里写道:“一个晚上,电灯坏了,妈妈点上了蜡烛。之后,我出神地看着蜡烛火苗有一寸多高,在微微摆动着,好象在向我点头,又似乎在说:‘小朋友,我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赶走黑暗,给人们带来光明!’说着,它的油就一滴一滴地顺着笔直的身子往下淌,它的身子越来越短了,但是火苗却更高了,也更亮了……”

三、“指点着走”是接近独立作文时的训练方法,教师在必要的提示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行走

实践证明,当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时,他们很不喜欢“吃嚼烂的馍馍”。次次练习教师都喋喋不休,不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且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这种“点”的指导方法,在四年级比三年级用的次数多。

如本学期初学生在观察室内的太阳花时,我做了必要的指点:太阳花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在初春时节,我们特别喜爱太阳花?然后提示参考课文,边看边想边写。现将一位学生的原文《太阳花》摘录如下:

教室里有一盆长满绿叶的太阳花,我非常喜欢它。它的六个叶瓣,平均分成三组,它的样子既象一把把撑开的绿伞,又象一团团绿色的小绒球,更象一朵朵绿色的梅花。一阵微风吹过,那小绿叶象赶集似的聚拢来,在一起翩翩起舞,有时像在窃窃私语。

太阳花有个古怪的特点,当太阳露出笑脸时,太阳花把它的叶子慢慢地伸展开了。当太阳落山时,它的叶子就悄悄收拢起来,象—把自动伸缩的绿伞。我想,这就是太阳花之所以得名吧。

我仿佛觉得太阳花象是穿着翡翠般的衣服在向人们说:“春天要来了!我后面还有许多花也要赶到这里,准备参加百花争艳的盛会。”

太阳花没有雍容华丽的牡丹那样的香味,也没有婀娜多姿的水仙那样美貌。但是它在冬末初春的时候,却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生趣。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练习内容的需要,对“三步走”的方法,我有时分别使用,有时交替使用,有时集中一起依次使用。慢慢地,学生在“学步走”的训练指导下,习作水平得到了提高,作文也终于言之有物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官堂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

教科研简讯

猜你喜欢
三步走梧桐树太阳
雨中的梧桐树
梧桐树下
太阳几点睡觉
夏天的太阳
中国创新“三步走”令人着迷
太阳花
寂静的太阳镇
那棵梧桐树
梧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