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使语文课堂更美丽

2011-04-01 15:42陈秋云
成才 2011年6期
关键词:荷花多媒体技术美丽

■陈秋云

多媒体技术使语文课堂更美丽

■陈秋云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多媒体对特有情境的渲染的作用,不仅能多方位地刺激学生感觉器官,而且能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

一、“形”为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多媒体集“图、文、音、视、动”于一体,尤善对“形”的塑造。而对于对外在形象的感官刺激非常敏感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课文内容,无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点燃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自然流淌,让课堂充满着人文情怀。

《荷花》是一篇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课文。教学导入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对荷花的感性认识,我设问激趣:同学们见过荷花吗?见过人们曾用美丽的诗句表达荷花之美吗?能不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诗形容它呢?同学们相继说出了一些词和诗句,如“含苞欲放”、“千姿百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机勃勃、随风摇曳的一池白荷花,再配上背景音乐《采莲》曲。千姿百态的荷花吸引着同学们的眼球,课堂上不时发出赞叹场、惊讶声。学生们通过美丽的画面感受到了荷花的美丽多姿,“形”为桥的效果达到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走进了文本。

二、“声”为趣

音乐是人类最瑰丽的艺术宝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借助音乐形象的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扬科的音乐才能,感受扬科的聪慧颖悟,我先让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划出表现他是一位小音乐家的句子,并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下批注,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用多媒体出示有关句子。接着,我让学生用象声词说说自己听过的各种小虫、小鸟的叫声。随后,在多媒体播放的斯特劳斯《春天的歌》的背景音乐中,我告诉学生,扬科就是在这自然界最常见最普通的声响中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节奏。随后我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在扬科听来,乡村里还有哪些声音像音乐一样美妙?用文中的句式说一说。

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得到了激活,个个跃跃欲试。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有选择地出示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如: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小溪边/泉水为他弹琴/天空中/云雀为他高歌……凡是乡村里能听到的/一切响声/他都注意听着/他觉得/都是音乐。这些现场生成的文字,既是孩子们丰富的想象,也是对课文深刻感悟后的有效补充。

轻柔的音乐、美丽的诗篇、琅琅的读书声,不断扣击学生的心弦,把他们带入一个和谐美丽、悦耳动听、有情有境的音乐世界,去感受扬科聪慧颖悟的心,从而激起对扬科的无限钦佩,同时也让学生渐渐地融入文本之中。

三、“色”为趣

五彩缤纷的场景是孩子们的最爱。若能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以斑斓的色彩来渲染,定然会引发视角的冲击,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有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动人魅力。

《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对于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的孩子来说,是很难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五颜六色的鲜花,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紫红色的嫩笋,觅食黄嘟嘟可爱的鸡群,嬉水的花白的小鸭……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荫下边吃晚饭,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夜里伴着纺织娘美妙的歌声甜蜜进入梦乡……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其多元的色彩在多媒体的展示中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瓜棚月下的情趣,甚至能够触摸到那些鲜艳的色彩。此情此景,怎能不激起学生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对多彩自然和多彩生活的热爱之情呢?怎能不让学生产生急切进入文本与文中人物共同感受美好生活的欲望呢?

总而言之,恰如其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就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就能让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玉沙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荷花多媒体技术美丽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我们创造美丽
荷花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荷花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