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准备题的设计与使用

2011-04-01 15:42王进
成才 2011年6期
关键词:图书室除数认知结构

■王进

小学数学准备题的设计与使用

■王进

小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旧知识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效设计和使用好准备题既是传统教学好的作法,也是当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方面,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迁移作用。准备题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检索出与新学内容有关的知识,起到降低认知难度、激发兴趣和启迪思维的作用。可以说,课前几分钟准备题的设计和运用得当,会给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设计和使用好准备题呢?

一、在知识的新旧连接处设计准备题,能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数学知识一般都是在原有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起点,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巧妙利用知识间的迁移,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方法的形成、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是大有好处的。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在学习除数的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引伸发展而来的,新旧知识连接点是商不变性质,数学中要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自己铺路搭桥直至未知的彼岸。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和使用准备题:

(1)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否一样,说明理由。

①8.84÷1.7②88.4÷17

③884÷170④8840÷1700

⑤884÷1700

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数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有什么关系?思考片刻,不要求回答。

出这个题的目的是复习商不变性质,为找新旧知识连接点作孕伏。而思考内容的设计则是引而不发,暗示运用商不变性质,可以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使新旧知识得以衔接。

(2)做一做

①7.65÷85②7.65÷8.5

第①题学生很快就做完了,并口述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而第②题“卡了壳”。这时可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思考:这道题除数是小数,不能直接相除,那能不能运用旧知识把题目转化一下,变成已经学过的除法,并计算出来?像这样在新旧知识连接点处设问,激发了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兴趣,学生自然会怀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由于抓住了新旧知识连接点,自己铺路搭桥求新知,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在原有认识结构基础上架起了一座通向新知的桥梁,促使学生产生了高质量的正迁移。

二、在知识的冲突处设计准备题,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恩格斯说:“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是矛盾,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矛盾运动。新的数学知识总是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延伸与发展。当原有的知识、技能、方法一时不能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认知就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如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像2、5的倍数那样在个位上找出特征了,怎么办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直接相加了,怎么办……此时,教师如能就势抓住这些矛盾的特点,有意在准备题中设置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努力探索新知。

例如:教学“分数与除法”时,在准备题中可以设计两组矛盾冲突的比赛题(商不能用余数形式表示)。

第一组:46÷4 70÷14 196÷7

第二组:2÷1 1÷2 12÷7

5÷15

第二组题除数、被除数较小,看起来“简单些”,所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比赛题时,90%以上的学生瞄一眼题后,毫不犹豫就选择了第二组题。不过,当选择第一组题的同学很快算完后,选择第二组题的同学大呼“上当”,他们纷纷说后面两题要列竖式计算,算起来很麻烦,不知要算到猴年马月。此时,教师可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把矛盾冲突有意展现出来,打破心理平衡,迫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其实后面两题的商能用一种新的形式——分数来表示。这节课学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不用列竖式,也能很快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你们想不想知道?学生们听了这番话,追求新知的愿意油然而生。

三、在知识的起始处设计准备题,能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天地

数学中有些起始内容与旧知识联系不是很紧密,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他们往往都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因此,对有些起始内容的准备题的设计和使用,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做到以学定教。那么在设计前,我们就应该客观地了解学生,正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并不时地把自己换位成学生,从学生的视角去看教材,思考问题,猜测他们已知道了什么,可能会有哪些问题。

如“年、月、日”是学生在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虽然都是时间单位,但知识的前后联系不是很紧密,不能单纯地依靠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起点。对于“年、月、日”的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相当丰富,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也就是所谓的“日常数学”,因此,我们在设计准备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首先,在学习本课的前两天,可以把准备题提前布置,让学生回家找出几个不同年份的挂历,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不明确的问题询问家长;然后,在上课时就直接组织学生交流“年、月、日”的有关知识,通过交流,唤醒学生头脑中已有生活知识的信息和课前所得;再以此为基础,提出关于年、月、日的新问题,引领学生走进“年、月、日”的新天地,这样学生“内需的新问题”就应运而生。

四、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处设计准备题,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在学完新知后,及时把新知与准备题(即旧知)进行对比,能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达到以旧促新,温故知新的目的。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昨天”、“今天”,甚至“明天”,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例如: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六年级上册P93例3)“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教学时,我们可以将此题改编成分数做准备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学完新知后,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把例3与准备题进行对比:

第一步:新旧沟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使学生看到这类问题的“昨天”和“今天”。

1.比较两题的异同点。学生说:这两题的结构特征、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都相同,不同的只是准备题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例3用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互相交换。让学生把准备题中的分数用百分数来表示,把例3中的百分数用分数来表示,体验“12%”和与它相等的可以相互替代。

通过比较和交换,学生就把百分数的问题与原来的分数问题链接在一起,同时认识到新旧知识可以互相转化和沟通,促使学生把百分数的问题纳入到分数问题这个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第二步:深化新知,新中有旧,前后贯通。不但要使学生看到这类问题的“昨天”和“今天”,还要使学生初步了解这类问题的“明天”,深化认知结构。巩固练习时,我们可以这样编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解答:“学校图书室2008年有图书1200册,2009年比2008年图书册数增加了,2010年比2009年图书数增加了12%。2010年图书室有图书多少册?”通过做这道思考题,巩固了旧知,发展了新知,扩大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前后知识能融会贯通。

当然,准备题的设计和使用远远不止上面谈到的几种方法,但不管怎样,教师在准备题的设计上要因学而定,既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又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设空间,从而追求课堂效果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图书室除数认知结构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图书角和图书室的设计欣赏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