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环境下OPAC服务模式新发展

2011-04-02 11:26张姝
图书馆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书目馆藏检索

张姝

(长安大学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4)

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即联机公共检索目录,是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OPAC延续了传统图书馆卡片目录构建思路,提供与卡片目录相同的记录内容、记录格式及检索点。OPAC经历了从中心化、分布式到定制化系统三代产品的发展演化过程,其功能不断扩展:从本馆、本地资源向异地、远程资源扩展;从书目查询向全文检索扩展;从单一的书目检索向多种文献资源类型检索扩展,服务对象从馆内读者扩大到全球的网络用户。

1 从Web 2.0到Lib 2.0

Web 2.0 是以 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割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服务模式。如果说Web 1.0是以数据(信息)为核心,那么Web 2.0是以人为核心,旨在为用户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在Web 2.0环境下,用户个人不但是互联网的使用者,而且也是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者、作者和生产者。目前,IT界对Web 2.0概念仍没有达成一致看法,图书馆学界充分理解Web 2.0的观念、技术与服务,提出了Lib 2.0(图书馆2.0)的概念。如果把Web 2.0看成是未来网络主流的话,那么Lib 2.0将会是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它将打破大众对图书馆的固有印象,图书馆将从传统的文献集散地转变成人、文献、思想互动交流的一个平台。

笔者认为,Lib 2.0应该集中表现在图书馆OPAC的个性化服务方面。作为图书馆与用户在网上交流的重要窗口,OPAC应直接体现图书馆网络服务能力。

2 早期OPAC的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

早期的OPAC只是传统目录的电子版,反映图书馆书刊书目与馆藏流通状况,是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一个窗口。随着Internet的发展,OPAC功能有了极大的提高。以长安大学图书馆使用的江苏汇文系统(LibSys2000)为例,该系统OPAC功能模块除了为用户提供传统的查询服务 (包括书刊目录信息查询、读者信息查询等)、检索服务(包括检索策略、检索点、二次检索、限定检索等)、检索记录输出服务(包括简单记录格式输出、详细记录格式输出、MARC格式输出等)外,还设有“我的图书馆”模块,用户登录后,可以自助查询个人信息、借阅历史、图书超期情况等。

笔者访问了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重点大学图书馆网站,从检索方式、检索点、检索策略、检索结果的显示与输出、馆藏信息的反映、系统其他功能六个方面对OPAC系统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详见表1),总结出目前OPAC系统使用中的不足之处。

表1 陕西省9所院校图书馆OPAC系统调查表

从表1可以看出,图书馆OPAC还存在以下问题:(1)在检索方式方面,在所调查的9所图书馆中,只有44.4%的图书馆OPAC提供高级检索,基本提供了题名、责任者、主题词、分类号等检索点,较少提供丛书名、订购号等检索点;(2)在检索策略方面,多数图书馆提供文献类型的限制,而没有提供文献语种、文献年代、馆藏地点、特殊资料检索限制,给用户检索带来较大的负担,同时造成馆藏资源浪费;(3)在检索结果方面,提供单一的书目信息,只提供书名、著者、出版项、索书号等图书的外部特征,缺少提供内容简介、摘要等实用信息,影响用户借阅选择文献。另外,显示格式形式单一。所调查的图书馆都提供了字段列表式显示格式,仅有44.4%的图书馆有MARC格式显示。MARC格式可作为一般用户学习或给图书馆专业人员进行文献标准化和规范化著录的参考。一个功能完善的OPAC应提供多种显示格式,供读者自由选择查看。在检索记录的输出方面,没有提供专门的打印或下载功能,而只有一所院校的OPAC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检索记录;(4)在相关检索链接方面,只有44.4%图书馆提供与所检索书目相关联的本馆电子资源信息,缺少与检索书目相关的网络资源链接;(5)在系统其他功能方面,有44.4%的图书馆缺乏OPAC的检索说明,无法指导用户正确使用检索系统。

3 Web 2.0环境下OPAC传统功能延伸与新功能展望

随着资源的多样化和用户检索要求的提高,OPAC传统功能已不能满足用户需要。Web2.0的出现为图书馆完善OPAC服务功能提供了技术支撑。

3.1 OPAC传统功能延伸

一是增加检索入口。OPAC应提供所有图书馆馆藏书目及电子资源的统一检索平台。目前,电子图书已成为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应将本馆的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进行有效整合,运用现有的技术将视听资料、电子资源、特殊专业资料和随书光盘等整合到OPAC系统中,为用户提供多样化文献检索服务。

二是完善书目信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OPAC在反映书目信息的内容上还存在欠缺,影响用户对所需信息资料的选择利用。因此,图书馆应把图书的相关内容信息加入到OPAC系统中,或利用超链接的方式整合网上书店已有的书目信息,使书目信息完善可靠。

三是增强检索功能。增强拼写检查和改正拼写错误功能是改善OPAC系统功能的主要内容之一。可通过增加类似于Google、Baidu等自动提示和智能纠错功能,优化用户检索结果。同时提示用户查阅其他用户收藏的图书链接信息,使用户在检索过程中能直接从屏幕上获得上下文相关信息,以便浏览相似的书目或调整检索策略。

四是加强检索帮助功能。OPAC系统除了提供完整的服务和检索功能外,更要提供友好的、易用易学的检索界面给用户使用。为用户提供详细完整的检索说明,帮助用户尽量使用规范通俗的检索语言,实现对用户的引导功能,是OPAC系统需要改进的内容。

五是开展馆际互借。Internet为用户提供了开放化信息需求的客观环境,图书馆OPAC系统的出现使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开发和完善馆际互借功能,可以弥补本馆某特定领域资源不足,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来源,使用户获得所需书目信息和馆藏信息后,可直接在网上申请图书馆的馆际互借。

3.2 OPAC新功能展望

(1)检索功能。提供检索历史存储功能。针对多数用户希望得到检索结果按相关性排列的问题,OPAC系统可以根据检索历史分析用户的使用偏好及检索习惯,对流通和检索记录进行筛选,调整排列顺序,系统提供排名前10位用户热门检索词,同时提供基于用户标准的相关性排序,方便用户查找。

(2)信息提醒功能。信息提醒功能包括图书馆通知和公告,图书借阅到期前提醒、超期提醒等。图书馆可使用cookies实现个人电脑的自动登录,并提供RSS订阅服务。如果存储和管理的条件许可,图书馆可建立电子邮件服务器,通过E-mail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提醒。

(3)图书评论功能。OPAC应为用户提供数据上载空间和相关服务,增加用户对图书发表评论和交流感情的平台,及时反馈用户意见,方便用户参与书目建设,以利于提高图书馆书目质量。

(4)Tag标签功能。Tag标签又叫“自由分类”、“分众分类”,是用户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所添加的描述词。用户点击Tag标签后就会显示出所有带了这个Tag标签的内容,方便用户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OPAC应允许用户添加Tag对图书或其他信息资源进行评论,并在页面按点击率顺序列出最常用的一些Tag。

(5)实时咨询和导向性咨询。在OPAC系统中应设置与参考咨询台FAQ或实时问答等链接。当咨询员不在线时,可提供导向性咨询,以便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OPAC系统。

(6)网络书签服务功能。 网络书签又叫网摘、网络收藏夹、在线收藏夹等,是放在网上的收藏夹。用户可把感兴趣的网络信息保存到收藏夹中,并可以对收藏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用户登录OPAC,就可立即访问它。

(7)挖掘隐性用户。对于利用率不高的书籍,OPAC要建立起与书籍所涉及的专业相关的用户的联系。目前,图书馆只是将服务焦点聚集在显性用户上,馆藏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而越来越多的用户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馆藏资源所包含的内容而使用其他的检索工具。图书馆只有主动开展服务吸引新用户,让资源随时为需求者所取用,才能让其所拥有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

(8)信息推送服务。利用推送技术,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主动推送到用户定制的页面上,如利用RSS、电子邮件的推送形式,便于读者及时掌握信息。

4 OPAC新发展

目前,Web 2.0所代表的技术和理念已经给图书情报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Web 2.0在图书馆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从而推动OPAC向更快捷、更符合人类思维的方向发展,加快图书馆向 “无处不在、没有障碍”的图书馆2.0时代迈进。

[1] library Views[EB/OL].[2009-12-01].http://libraryviews.blogsome.com/2005/12/16/29.

[2] 付蔚,王海兰.Web2.0时代OPAC发展及书目创新服务的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7(2):117-120.

[3] 苏瑞竹.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情报科学,2000(1):91-95.

[4] 胡小菁.发展中的新一代OPAC [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4):20-24.

猜你喜欢
书目馆藏检索
馆藏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本刊邮购书目
国际标准检索
国际标准检索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