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前咏史诗史》评介

2011-04-03 00:42
东方论坛 2011年3期
关键词:咏史咏史诗历史

李 剑 锋

《宋前咏史诗史》评介

李 剑 锋

韦春喜博士“十年磨一剑”,在他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的《宋前咏史诗史》出版面世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这实在是令人欣喜的学术盛事!刘勰写完《文心雕龙》后,曾在《序志》里深有感触地说:“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本书在前贤时哲对咏史诗的研究基础上,钩沉曲意密源,弥纶群言,推陈出新,自成体系,堪称第一部论述深刻、具有通论性质的中国咏史诗史。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重要的题材类型,一些重要诗人诗作虽然受到关注,但整体上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尤其是汉魏至初唐时期的咏史诗研究一直处于冷寂状态。作为一条重要题材类型的诗史长河,需要开掘的山岭阻隔,需要梳理的技经肯綮,都在等待富有学术雄心的学者大胆选择,小心探求。《宋前咏史诗史》在深细了解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完成了咏史诗研究的融会贯通工作,整体上将中国古代咏史诗的研究推进到最新的高度。

明确研究对象,科学把握研究范围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关键性工作。对于什么是咏史诗,学界众说纷纭,各有仁智之见,但也往往不能周延,存在界定或者过于宽泛或者过于狭窄的问题。春喜在前人意见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定义,认为咏史诗是指“以历史人物、事件、古迹等为题材或触发点,对之进行吟咏、思索,借以抒发思想感情,表达议论见解、历史感悟或借史以娱乐、讽谏、教育等的一种诗歌类型。”(《宋前咏史诗史》第18页,以下页码均系此著)张可礼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认为这一界说“比较切合中国古代咏史诗的实际,可备一说”。 值得指出的是,这一界说不是想当然地概括已有的意见,而是立足于具体的咏史诗实际,经过了作者的深细辨析和规范。如有关神话传说的诗歌,作者经过辨析后,认为“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书所记载的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上古人物,如伏羲、神农、黄帝、炎帝、颛顼、帝喾等,可视作历史人物,可以划为归咏史对象。”(第20页)而未曾被历史学家历史化的盘古、雷师、风伯、望舒、羲和、烛龙、禺强等神话传说形象不宜划归咏史对象。结论公允,令人赞赏。其他关于咏史与怀古、典故、咏怀等诗歌及其表现方式的联系与区别的辨析大都如此。章学诚云:“辨彰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语此。”春喜于咏史诗的界定方面的探讨和思考,可以当此。

本书的主体内容是论述宋前咏史诗的发展流变,在论述中,“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将宋前咏史诗的主流河道清晰地凸现在读者面前。先秦是大河的源头,为咏史诗的“萌芽期”,它的萌芽主要表现在《诗经》和屈原的作品中。严格讲,这些作品还不能称为咏史诗,但它们具有咏史诗的因素和性质,具有发展为咏史诗的良好基因。两汉时期是咏史诗的“形成期”,班固以“咏史”定名,标志着咏史诗的正式形成。此期咏史诗创作的一大特点是“乐府咏史诗创作较丰富,而非乐府咏史诗则较少”(第44页)。它们最早展现了咏史诗的基本特征,如以史为鉴、讽时刺世、抒情言志等,确立了“史传、代言和论述”三种咏史体式。魏晋南北朝隋是咏史诗的发展、成熟期。这个时期的咏史诗数量骤多,共计102人219首,这与汉代非乐府类今存不足10首的数量,是一个不可同日而语的大飞跃;优秀作家作品增多,左思《咏史》八首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等成就最突出,标志着咏史诗的成熟。春喜对二人诗作主题取向和艺术特点的把握触及了作品的本质特点。如其对比两人作品特点云:“如果说左思咏史诗的美学价值在于对波荡震撼的情感的抒写,而陶氏咏史诗的美学价值则在于精神理念的的展示、标举。”(第101页)左诗的主要倾向是让多人多事服务于强烈激愤的情感抒发,而陶诗总体上呈现出专咏一人一事以“集中笔墨充分展现古贤形象,深入挖掘、揭示历史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人格,并借以示志,表达情思。”(第101页)这些观点可以称的上是能够揭示对象本质的真金良玉。这个时期对咏史题材的开拓,对咏史形式的探索都为一个繁盛的诗歌时代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唐代是中国古代咏史诗的繁盛期。就数量而言,仅初唐时期就有46人,134首;盛唐代表作家李白、杜甫合计有176首;中晚唐咏史三大家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合计有178首。这个时期的咏史诗题材广泛、主题深刻、体式多样。面对这样繁杂而多彩的咏史局面,春喜宏观鸟瞰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把握面的基础上,深入开掘点,全面、系统、深入而不失具体地论述了繁盛期初唐、盛唐和中晚唐等三个阶段咏史诗的发展流变,探讨了咏史诗之所以繁盛的社会、政治、文化、风尚等多方面丰富复杂的综合原因,显示出对繁杂材料的驾驭能力和敏锐的理性分析能力。如论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的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指出:科举考试对历史内容的强化,使士子不得不注重议论、评述历史;君主崇尚经史、以史为鉴的思想意识以及用人方面所显示的文化导向,形成探讨历史兴亡、论辩古今盛衰的史论风尚;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深刻新警、善于翻案与此时期注重新变疑古的史学思想有关。辩论持之有故,深入腠理,不肤廓,因而格外豁人耳目。

春喜在专著《引言》部分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提到“注重史料、资料”、“理论阐释与问题考辨相结合”两点,这在本书写作中是贯穿始终且做得令人赞赏的。如论曹植的《怨歌行》,针对系年旧说,先作一合理考辨,不使议论流于臆测;论左思咏史诗先精细考辨其创作时间也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类似做法随处可见。史料搜集考辨与理论阐释相结合,是导师张可礼先生一贯的治学精神,春喜是极好地传承了的。

任何一本学术专著都不可能没有疏误,像这样一本跨越漫长历史、涉及材料丰富复杂的《宋前咏史诗史》也在所难免。如论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等,认为“在陶氏之后,似乎还没有以组诗的形式反映固穷安贫思想的作家”(第99页),这显然是不周全的。仅就《咏贫士七首》的追和作品而言,苏轼之后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反映固穷安贫思想的作家”。如吴芾、刘因的《和陶咏贫士》等就与所论不合。像这样的地方当然瑕不掩瑜。由于才疏学浅,我没有能力就其疏误作整体的批评,仅就我所熟悉方面谈此一点陋见,以与春喜“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也期待着与他一起分享新的学术收获。

山东大学)

猜你喜欢
咏史咏史诗历史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北陵公园咏史
咏史抒怀
长沙窑瓷上的咏史诗
论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之异同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浅探纳兰性德咏史诗论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