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水感知的古城镇旅游意象深层分析

2011-04-03 06:31赵建昌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古城镇风水意象

赵建昌

(宝鸡文理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 宝鸡 721013)

中国传统风水思想对古城镇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1-3],因此,古城镇旅游意象包含着明显的风水感知。旅游者在古城镇旅游,除了能够感受到一般意义上包括龙脉、水流、朝向、生殖崇拜等旅游意象外,古城镇旅游开发应当通过旅游这种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了解更为深层的风水意象,因为这些意象是透过风水表象而呈现的风水实质,而正是这些深层的风水文化内涵,才使得风水思想历经数千年仍被人们重视。时至今日,中国旅游仍处在大众观光式的浅层次旅游感知时代,旅游者因为诸多因素不会也不可能对旅游对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但作为旅游发展方向,引领旅游者对旅游对象产生深刻了解,是旅游研究者和开发者共同的责任。古城镇旅游研究与开发,应当重视对传统风水文化的深层挖掘,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的认识古城镇旅游的价值以及让旅游者合理认识风水这种文化遗产。所以,古城镇风水旅游意象的深层分析,不仅仅是教会旅游者在古城镇旅游过程中应当感知什么,同时也为研究者和开发者提出新的课题,这是因为对古城镇风水旅游的研究一直淡出研究者的视线,也因为古城镇旅游开发者对传统风水意象的肆意践踏。

1.天人合一意象

天人合一是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国古城镇在风水理论的指导下产生、发展、成熟,呈现出强烈的天人合一意象。李约瑟认为“在希腊人和印度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再也没有其他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不在话下,城乡中无论集中的,或者是散布在田园中的房舍,也都经常的呈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4]。风水理想模式的核心 ——“四神”就说明古人不仅对天象有着较深刻的认识,而且将天文和地理结合,融于民俗生活中。古城镇在规划中遵守“法天象地”原则,如秦都城咸阳的规划,将渭河比作天上银河,咸阳宫象征天极,并以其为中心,各宫殿环列周围,形成拱卫之势。西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依《三辅黄图》之说为“斗城说”,认为有意模仿北斗建城。考古发现穿越汉长安城的超长中轴线,北达朔方郡,南抵汉中郡,将天、地、陵墓、都城一以贯之,使之协调为一个整体,充分体现了汉长安城天地为廓的泱泱汉风。

《释名》中,“宅”即选择“山明水秀,风和日丽”之地作为居住地。《地学》说“真穴所在,其山必嫩,其面必开,其四势必归,其风必藏,其水必聚,……山明水秀,风和日丽,天光发新,别一世界,……吾对之而眼开也,坐卧之而心快也,气之所蓄,精之所聚”;《地理原经》写到,“自古来,出圣出贤尽在朝阳俊秀之处、清雅之地”。风水观不仅在于选择适应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且认为有灵气的地方一定能出杰出人才,认为美好和谐的居住环境造就美好人生,这同样是天人合一理念。风水把大地看作是一个自然有机体,认为大地具有经络穴位,城镇选址要与大地经络穴位体系相适应。城镇营造非常注意周边环境的意象,《管子》论述选择都城条件时就强调“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涝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风水讲究城镇所在地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城镇的选址、格局,建筑物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古城镇大都随山形地势起伏转折,高低错落,相宜部署,江河湖海岸边的建筑物随港湾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以求与自然融为一体[5]。

2.安全意象

安全需要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安全首要的表现即居住环境的安全,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感受两方面。理想风水模式是山环水抱,层层护卫,无论是自然山水与建筑结构,还是居住者的心理,都构成了十分完整的安全空间感知。《黄帝宅经》说,“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可见风水认为居住空间对人的重要性。例如传统四合院对称协调,阴阳互补,追求家庭幸福,人际和谐,东南西北四方与“四象”相配,与四季相依,形成封闭合围格局,多进的庭院加强了封闭的层次,里坊又用围墙把许多庭院封闭起来。作为城镇,以中央官署为中心,辅以内城,廓城,城门也多用朱雀、玄武等命名。在城镇外围,按照风水格局,后有主山依靠,左右以青龙、白虎环抱,前有案山阻挡,水口作为进出通道,形成第一道封闭圈;主山后的少祖山、祖山,青龙、白虎外的护山,案山之前的朝山,又形成第二道封闭圈。从民居—城市—自然山川结构来看,风水模式是通过封闭的建筑环境而求得安全意象。这种封闭格局的安全意象在战乱时期确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但对居住者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心理上的感应,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心理场”。这种桃花源式的人居空间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古城镇还通过宏观的建筑布局和微观的诸如风水亭、风水塔、牌坊、门楼、照壁、风水林等风水小品的点缀,给居住者以亲切感和归属感,给入侵者以警示,从而形成安全效果[6]。

3.宗族意象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族社会。费孝通说,“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7]。古城镇宗族意象的主要表现为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有两种模式:一种为一族独居一地。一族人独居一地的模式多为宗族祖先在迁徙住所的过程中因风水缘故而择地,如张谷英村一村全为张谷英后代。(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县,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先祖张谷英精通风水,于明洪武年间卜就于此。历经600余年,至今已经繁衍26代,现有人口2600多人,全为张谷英后代。)另一种为多族共居一地。例如大阳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多族共居的局面。(大阳古镇在山西省泽州县,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人文焕然。古镇格局呈现《易经》中“雷天大壮”卦卦形。)。虽然多族共居,但族与族之间相对封闭,于是出现所谓张家大院、常家大院等,实质也是聚族而居的一种形式。古城镇许多风水要素同样表现宗族社会的传统:风水林是宗族对共同祖先的认同,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依附在林中,保佑着全村的幸福平安,不能擅自进入或惊扰;风水塔是宗族领地的声明,同时希望能带来文运,使氏族子弟考取功名而光宗耀祖;风水池引水聚财,祈求宗族人丁兴旺;四合院建筑反映长幼尊卑的礼教观念;祠堂是以宗姓为基本单元的聚落中心,宗祠不一定是村落的几何中心,但一定是村落的精神中心,有巨大的吸引力,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祖宗都在此举行,表现出原始血缘关系的遗痕。

4.美学意象

古城镇美学意象指古城镇自身以及其周边环境所表达的符合人们审美意愿的意境。风水模式下的古城镇,重视对山水的经营。正如“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之谓,山水通过“比德”之后,给予人的美感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山水,而成为人道德情操的现实流露。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认为“山,大物也,……欲上有盖,欲下有乘,欲前有据,欲后有倚,欲山瞰而若临视,欲下游而若指麾,此山之大体也”;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名作《千里江山画卷》数十个大小不等的聚落环境,对风水胜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葬书》说“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历代风水典籍都十分重视“形”与“势”的关系,古城镇通过对形与势的关系处理,达到视觉美学效果。《周礼·考工记》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说明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通过布局工整来达到庄严的美学效果。北京、西安这类古都,通过中轴线、建筑的高台化、平面和立体的强化以及色彩搭配,使“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权得到强烈渲染。大部分古村落位于群山环抱之中,创意出“半亩方塘一鉴开,水波天光共徘徊”的生活图景,突出村落环境的秀丽、吉祥、变化和情调。一般情况下,古城镇风水意义上的美学意象主要包括围合封闭、中轴对称、富有层次感和富于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8]。

5.生态意象

风水观念追求天地人合一,认为通过气脉水系流行而化生万物,将风与水视为物质循环的基础,追求人本关怀而选择优存策略,这一系列理念都是通过适时合理而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自然观来实现的。这本身就是现代生态思想所追求的境界。《葬经》中认为风水行址的选择标准如“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苦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阴阳协调的环境氛围,成为风水思想一贯的努力。《博山篇》说“湾环曲折,水格之贵。直流直去,下贱无比”,追求的是一种屈曲流转的生态情调。《青乌先生葬经》认为“浑融自洽地有佳气,随土所生;山有吉气,因水而止。气之聚者,以土沃而住;山之美者,以气止而吉”,充分表露出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生情的理想生态家园。诸葛村生态极佳,据《高隆诸葛氏宗谱·高隆族居图略》所载:“吾族居址所自肇,岘峰其近祖也。穿田过峡,起帽釜山,迤逦奔腾前去,阴则数世墓桃,阳者萧、前两宅也。从左肩脱卸,历万年坞殿,蛟龙既断而复起峙者,寺山也。从此落下,则为祖宅位居。旋折而东,钟石阜蒲塘之秀,层岗叠嶂,鹤膝蜂腰,蜿蜒飞舞而来,辟为高隆上宅阳基,其分左支而直前者下宅也。开阳于前,为明堂则菰塘畈敞;环绕于境,为襟带则石岭溪清也。”(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为诸葛亮第28代孙宁五公于元代中叶择址而建。该村按九宫八卦格局修建,大多古建筑仍保留完好,被文物专家称为“传统民居古建筑的富金矿”,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镇生态意象是风水理念的物质化体现,正是由于风水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才造就了古城镇完美的生态意象。

6.信仰意象

风水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化为古城镇居民自觉的信仰,纷繁复杂的风水信仰成为古城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此,考察风水思想下的古城镇意象,不得不考虑风水的民众信仰意象。古城镇风水信仰意象的存在方式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几乎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对风水吉地的刻意寻求到对风水的保护,从对风水缺陷的补偿到风水厌胜法则的讲究,从风水禁忌到风水化解,从风水师到风水工具,从民间到官方,从民间风水传说到官方风水文献记载,从风水冲突到风水官司等,表现了古城镇民众多彩的风水民俗信仰画卷。风水信仰作为广大民众的一种思想意识,因官方意识和民间需求而不断得到强化,逐渐成为对古城镇民众产生全面影响的强势文化。

在风水恐闻的背后,隐藏着古城镇独特的风水表达意象。长久以来,许多人认为风水只能是迷信愚昧的产物。这种思想的产生,其实质是对风水的误解。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古城镇风水意象是客观的,同样是理智的。古城镇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实质上是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关系处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终极目标是在追求这一系列关系的和谐统一。而风水,只是一种名称,用来代称这一过程中的工具性物质与思想以及方法论问题。通过分析古城镇所表达出的风水意象,我们发现,风水对古城镇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对古城镇的全面研究,特别是基于旅游开发和旅游规划的文化挖掘,更不能离开对风水思想的探究。尤其是对古城镇旅游者而言,让他们了解古城镇深层的风水文化意象,能够让旅游者对中国古城镇形成全面而科学的认识,从而产生热爱和保护古城镇的热情,同时通过古城镇旅游使旅游者对风水形成合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三联书店,1995.

[3]孙威.风水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构成的影响[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75-78.

[4]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赖运通.谈中国传统建筑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1):10-12.

[6]俞孔坚.“风水”模式深层意义之探索[J].大自然探索,1990(1): 87-93.

[7]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屈德印,朱彦.风水观念对古聚落文化的影响[J].新美术,2006(2):103-104.

猜你喜欢
古城镇风水意象
抚远意象等
基于消费文化的旅游古城镇酒吧现象分析
中西部古城镇旅游开发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中东部地区历史文化古城镇色彩的表现特征
意象、形神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历史文脉在古城镇景观设计形象提升中的传承与表达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