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2011-04-07 08:36张苗
关键词:工具理性受教育者视域

张苗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10018)

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张苗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10018)

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呈绝对化的倾向,教育过程呈单向化的倾向,教育效果呈功利化的倾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物化转向人本化,从注重施教过程转向注重受教过程,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工具理性;物化;人本化;教授;接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最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被置入工具理性视域之下,“许多高校虽然在继续倡导理想、信念教育,强调要突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宣传,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却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思政工作往往只被当成完成某种具体工作任务的工具,忽视了对师生心灵的关怀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忽视了思政工作价值导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她的终极指向。”[1]本文对徐州三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而提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涉及高校有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回收有效问卷479份,有效率达95.8%。

一、工具理性及其特点

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斯·韦伯的形式理性、霍克海默的主观理性、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伽达默尔的方法理性等实质上都是工具理性。马克斯·韦伯认为,工具理性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2],霍克海默强调,理性“最终被当作一种合作协调的智慧能力,当作可以通过方法的使用和对任何非智力因素的消除来增加效率”[3],也就是说,工具理性本质上关心的是手段和目的,关心为实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的适用性,即用最有效的手段达到预想的目的,但对于目的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却很少关心。

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它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大发展。但随着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控制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甚至侵入到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支配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工具理性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工具理性把理性当做工具,只关心手段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对外部对象具有预测和控制的基本旨趣。第二,工具理性追求最佳方案、最佳手段、最佳效率,它最关心的是实用的目的,是“如何做”,而不关心“应该做什么”,工具理性不仅不提供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甚至在根本上消解了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第三,工具理性导致人的物化和异化,个人被工具化,以主客两分的方式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成为物的工具,被物所奴役,成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但却反过来压迫、占有、控制自己的异己的力量的奴隶。第四,工具理性已经成为技术社会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具有意识形态性,工具理性是统治理性。工具理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工具理性的功利性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片面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

二、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绝对化

教育主体与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对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和客体思想、信息、情感双向交流、交互作用的过程,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动作用,主体与客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教育过程里的师生关系是人——人交流、对话的非对象性关系,是一种超越主客体关系的互主体性关系,双方不是‘主体——客体’关系而是‘我’与‘你’之间的社会关系。”[4]

对教育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工具理性视域下教育主客体关系呈绝对化的倾向,将教育者看作是绝对的主体,将受教育者看作是纯粹的自然客体,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二元对立的。第一,教育者支配着整个教育过程,具有绝对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无条件地接受和服从。调查问卷中对“教师处于权威者地位,学生处于服从者地位”,认为符合的比例是24.13%,大致符合的比例是12.07%,有些符合的比例是15.52%,不符合的比例是48.28%。第二,教育主体单方面扮演教育活动发动者、组织者、控制者的角色,而摈弃承担服务者、激发者、教育者的角色,忽视学生的个体性与主动性、多样性与差异性。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化特点进行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认为符合的比例是51.72%,大致符合的比例是31.04%,有些符合的比例是13.79%,不符合的比例是3.45%。第三,教育者将大学生视为纯粹管理的对象,学生被物化,思想政治教育被工具化,造成教育中“人”的缺位,思想政治教育管人的功能被彰显,育人的功能被引退。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感受最深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育人和服务职能的执行,而不是对学生日常行为和活动的管理工作”,认为符合的比例是50%,大致符合的比例是29.32%,有些符合的比例是10.34%,不符合的比例是10.34%。

(二)教育过程的单向化

教育过程是施教过程与受教过程的统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中介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运动和关系。在施教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学生和教育内容是客体;在受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是客体。在整体层次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主体——主体”的互动关系,教育内容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连接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客体视野中并不是完全趋于一致的,这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互主体性关系是一个反复的、非线性的不断发展的关系。

工具理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这一复杂过程简化为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过程,没有反复递进的师生互动与反馈,是一种机械的、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调查问卷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方式是强制灌输和教育说教的方式”,认为符合的比例是18.97%,大致符合的比例是18.97%,有些符合的比例是25.86%,不符合的比例是36.20%。这种单向灌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和文本,将受教育者当作可以程序化设计的机器,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等同于生产线的运行过程,是线性的、静态的、非人性的模本教育。

(三)教育效果的功利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教书与育人、教育与自我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教育与管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个性特点组织专题教育、养成教育、个性化教育、情感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工具理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手段和目的倒置,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第一,工具理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用同一的标准和模式要求每一个个体,用单一的教育目标来规范所有的教育群体,在教育方式上一刀切,教育目标高远单一,忽视学生个体特点的多样化和差异化。调查问卷中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定的高远单一,具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特点”,认为符合的比例是32.76%,大致符合的比例是39.66%,有些符合的比例是12.07%,不符合的比例是15.51%。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偏政治化、课本化、教条化,脱离学生思想实际,仅注重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知和对文本知识的记忆,忽视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养成教育、个性化教育,造成认知与情感的分离、认知与行为的脱节。调查问卷中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偏政治性和社会性”,认为符合的比例是25.86%,大致符合的比例是34.48%,有些符合的比例是 25.87%,不符合的比例是13.79%。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载体单薄,教育资源匮乏狭隘,仅重视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激发、熏陶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专业课教学等多种教育载体进行多样化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符合的比例是55.17%,大致符合的比例是34.48%,有些符合的比例是3.45%,不符合的比例是6.90%。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党和国家的需要,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被忽视。调查问卷中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在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而不是学校和社会的需求”,认为符合的比例是48.28%,大致符合的比例是34.48%,有些符合的比例是10.34%,不符合的比例是6.90%。学生被看成是在思想上存在问题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人的管理和对问题的处理,在教育效果上追求及时、显性、短期、暂时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性倾向明显。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视域转换

(一)从物化转向人本化

1.以人为本

工具理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当做物对待,只看到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客体性,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以人为本是对“人的物化”理念的颠覆,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应该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实际上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应禁锢人、束缚人,而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关注学生的权利,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以及独立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高度重视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层次性

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同样具有主体性,大学生的主体性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受教育者的思想是一个自觉活动的系统,能够对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加以认知、选择、比较、分析、整合、外化,进而自觉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予以定向、调控和推进的同时,要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着力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第二,大学生在个性品质、心理素质、思想觉悟、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价值取向、道德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和层次性,这使得他们在接收、内化、外化、评价教育内容时存在不平衡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出发,针对大学生个性特征和实际状况,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群体性和个体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探索符合大学生群体特点和个体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3.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隐性情感

第一,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外在动力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大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作为内部动力使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变成个体自觉的精神需求,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越强烈,其接受活动的内驱力就越强,思想政治教育就越容易取得成效。教育者要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适时激发、准确把握、全面引导大学生的内在需求,研究大学生的需求层次与需求结构,使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大学生内在的主体需求趋于一致。

第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积极的情感活动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产生情感上的接近、尊重、信任,对教育内容产生认同与接纳;消极的情感活动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产生抵触、抑制、否定,对教育内容中断接受或拒绝接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过程同样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情景中的隐性教育因素并自觉创设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情境,深入人心、打动人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二)从施教转向受教

1.教授与接受的统一

工具理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只重视施教而忽视受教,重灌输而轻接受,导致教育者一方的一厢情愿和受教育者一方的无效接受。“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育者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受教育者即大学生的接受问题,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主体地位,因而受教育者的合理要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应把研究重点转向受教育者,从灌输转向接受,从而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5]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应从教育者教授的视角转向受教育者接受的视角,视大学生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构建者,变对立单向的关系为平等对话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与大学生的接受活动相适应、相契合,使接受主体既渴望接受,又有能力接受,实现教授与接受的统一。

2.灌输与疏导的统一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在大学生的头脑中自发形成、内在而生,必须通过灌输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把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有意识地输送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接受是一种自主建构性的接受,为防止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可能走向偏向,在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还必须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疏通和引导,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统一的方法。科学的疏导方法有很多,如实践感悟法、沟通疏导法、自我教育法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注重说服教育,循循善诱,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保有畅通的信息交流。

3.单样与多样的统一

工具理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主要采取“我说你听,我讲你通”的灌输方式,方式单一、形式死板、体系封闭。探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对促进课堂理论教学、学生事务性管理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融合和立体贯通具有重要的作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有:第一,侧重大学生现实问题的实践型模式,主要有教学实践、专题教育、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第二,侧重大学生道德观念外化的生活化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引导学生自我感知、自我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第三,侧重外部环境的隐性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自然性、渗透性、间接性、隐蔽性等特点,如在专业课程中进行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的教育,在校园文化中孕育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教育等。

4.规范与发展的统一

工具理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放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功能,而忽视其发展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与发展功能的统一要视大学生为不断成长的生态系统,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成长规律,从个体人的角度出发,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激发人的精神动力,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培养人的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实施个性教育、终身教育、特色教育,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社会大环境在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经常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更为复杂多变、曲折反复,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是静态化、模本化、求同化、封闭化,应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为动态发展的生态过程,注重发展性、及时性、递进性、反馈性,建立信息疏通与反馈机制,反复推动双方的良性互动,不断与时俱进,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5.管理与服务的统一

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要体现育人导向,在坚持管理与服务结合的基础上,凸显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主动、高效地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服务。首先,要转变教育者和管理者单一的角色,强化和树立服务者角色意识,改变家长式、命令式作风和灌输式、强迫式的教育方法,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帮学生所需、解学生所困。其次,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1]赵发荣.超越工具理性——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 [J].江苏高教,2002(3):79.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3]刘大椿.“自然辩证法”研究述评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3.

[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0.

[5]高卫国.基于接受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31.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Instrumental Rational Horizon

ZHANG Miao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angsu Xuzhou 221008,China)

G641

A

1674-7356(2011)03-0014-05

2011-05-09

张 苗(1981-),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受教育者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