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1-04-07 15:37王高洁
关键词:心理学政治思想

王高洁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高洁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人与群体的关系中探讨人自身的价值。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把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潜能的有效开发、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而这都强调以人为本,都重视管理主客体的情感、价值和潜能的开发。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拟从创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情感激励作用,关注学生的满意度,让大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到成功等。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凸现出实效性较低的问题,其中 “人”的缺失使得多数学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产生了抵触和厌烦。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推广运用心理学中的一系列心理原则和心理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心理学的发展中,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上的“第三思潮”,他提出人具有不断发展、自我实现的潜能,即将“适应得好”的人的概念转变为“发展得好”的人的概念。研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于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提高其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于20世纪末首先提出,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它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也引发了一场教育运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通过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

二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改正缺点”不如“发挥优点”。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教育习惯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下,教育者首先注意的是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而且由于形成了刻板印象,再也看不到学生身上存在的潜能与优势,在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教育的矫治功能,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受外界压力而不得不产生的一种消极适应,试想在这样的消极模式下,学生也很难与教师去配合,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2.“以教为主”不如“以导为主”。在教育思想中,“以人为本”在一定程度上只停留在口头,表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客体错位,教师主要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从而引发这样的现象,即:命令多引导少,管理多服务少,说教多启发少,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脱节,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内在深层的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愿望。

3.“千人一面”不如“我型我秀”。在教育目标上,高校应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当前我国初等教育存在着尊重学生自主权不够,体现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不够等问题,还存在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入校时的专业选择成为终身选择这样的局面,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没有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时候也是一个目标、一个模式、一个规格,忽视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灌输式说教”不如“启发式互动”。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学生师资有限及高校扩招等一系列问题,使得高校没有充分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发展情况,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方式方法单一,主要表现为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多而引导、互动、参与少。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在改变方法上却一直得不到突破,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教育习惯也是一时难以改变的,这也严重影响了教育新方法的适应性。

三 积极心理学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意义

从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积极心理学原理,深入研究当代学生的需要和预期,是突破高校旧的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积极教育的内涵在高校的现实环境中,应该有新的演绎和发展,主要包括:情感控制、情绪调节、自我感觉良好、积极的人生观、良好的应对技能、交朋友的能力、幽默感、积极的自我感觉等。我们从大的方面对这些内涵进行分类,发现积极心理学在高校现实中的应用主要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与校园育人环境的创建两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环境的构建应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着眼点,所谓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乐观、执着、挑战、进取、爱心、信心、奉献、宽容等,这些品质是一种正向的、主动的心理品质,能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自我态度,全面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在面对困难环境时,能自主发挥功能的能力,调整对现实的认识;掌控自己周围的环境。另外在校园育人环境的创建上,教育者应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参照心理学有关规律,在校园环境的美化、宿舍设施的设置、教室布置的有序性等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校园管理等方面应做到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

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与校园育人环境创建的同时,也应高度注意教育者的素质提高与观念更新的问题,一个持有积极信念,坚信学生人性中的积极因素能抵御消极因素的干扰的教育者比一个持有消极信念,坚信学生人性中的积极因素不能抵御消极因素的干扰的教育者在高校的现实教育过程中能更好地实现高校积极育人的目标。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和潜力,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即通过我们的教育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与激情,发展学生的积极品质,消除消极心理的影响,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有更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成熟的防御机制。在此基础上,也要注意学生其他方面综合的技能,使他们能够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最终成为有能力的、合格的公民。

四 运用积极心理学新理念 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

1.培养和建立一支具有积极心理学新观念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面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高校的管理者要着眼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责任感强的教师队伍,并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创造各种学习与提高的机会,对教师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掌握青年学生的发展规律,是他们拥有全新的积极心理学育人观念,并制定各种鼓励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学校应鼓励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育人工作中,掌握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积极的心理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树立自我实现的积极目标,使自己的优势与发展规划进行有机契合,使学生从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中得到成就感,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将自我实现的小目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2.广泛开展学生积极心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与抗挫能力。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由于学习和社会工作等因素造成的压力随处可见,造成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往往会诱发学生的厌学、厌世,甚至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就此问题,广大学校的管理者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实践中,应遵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的黄金规律,通过在班级中开展“优点轰炸法”、头脑风暴等团队训练活动,加大各种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力度,策划和实践提高学生积极品质的抗挫折训练活动,组织各种大学生参与门槛低、参与方式灵活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积极心理学在校园生活中的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创建工作,对需要关注的学生,应加强联系,同时与专业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和处置机制,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调控能力和抗挫能力。

3.运用积极心理学,建立以人为本的咨询式思想教育。正处在社会变革期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感压力,譬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这些压力都会造成很多学生的心态消极与心理不适。因此,建立新时期以人为本的咨询式思想教育工作十分需要,它应该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而反观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现状,还存在着“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的模式,所以运用积极心理学,建立“以人为本”的咨询式思想教育,是对当前学校在积极心理学下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种有效补充,符合当前学生思想个性化、独立性强的特点,从而把思想教育从传统的遍教育的层次推进到每一个学生微观个体的心理层次。

4.积极心理学下的思想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基础上的教育引导过程,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的需要是启动主体接受教育,并保证接受教育活动永不停息地的向前发展的持续动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是要让学生当“主角”,学生自己能做的,就不要老是代办;学生自己能管的,就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观礼;能让学生参加的,就主动让学生参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鉴别、自我启发、自我提高的作用,从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动性。

5.以素质拓展为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的活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造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形式。在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开展契合学生需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二是要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三是要塑造富有时代特征和学校历史文化特色的校园精神。通过举办一些有关思想教育方面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专题报告、学术讲座、名师访谈、重温经典等校园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升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培养奉献精神,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达到显著的教育效果。

[1]裴利华.积极心理辅导综合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6-18.

[2]许洁,刘铁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的育人工作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24):94-96.

[3]刘洁.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运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5):37-40.

[4]余家平,刘晓亮.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纵横,2008(7):87.

[5]白红敏,等.大学生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4):418-420.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FromtheperspectiveofPositivePsychology

Wang Gaojie

The targe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initiativ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competenc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e should put people first , emphasizes the emotion management of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we should create a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 and highly respect the emotional incentive in education and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ents .

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王高洁,硕士,讲师,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福州。邮政编码:350014

1672-6758(2011)04-0003-2

G641

A

猜你喜欢
心理学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