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不只是一个传说
——从犀利哥现象透视当代社会文化心理

2011-04-07 19:44
关键词:时装流浪时尚

卫 华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0)

哥,不只是一个传说
——从犀利哥现象透视当代社会文化心理

卫 华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0)

犀利哥走红网络,构成一个文化事件,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的象征性符号。首先,这种现象反映出一种带点浅薄意味的时尚追风热潮,娱乐至死的背后,演绎着特殊的高级时装秀套路。其次,“犀利哥”被迷恋,也是一代人在生活压抑下的一种情绪舒缓,一种卑微平民身份的认同,一种尴尬生存状态的呼应或提醒。再者,犀利哥又是现代人流浪情怀的托梦者。一个人的寂寞可写成情歌,全民的寂寞则成全了犀利哥。

犀利哥;犀利哥现象;时尚;社会文化心理

Abstract:Brother Sharp is a popular theme in network,which is a symbo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First,this phenomenon reflects some ironic connotations of fashion herd boom.Under the highly development entertainment,the senior fashion shows special interpretation.Secondly,people are crazy about“brother sharp”,which is the result of individual oppression liberation,and humble civilian identity and living conditions remaindering.Furthermore,the sharp brother is metaplasia of wandering modern feelings.The loneliness of a person can write a love song;and universal loneliness can make“brother sharp”.

Key words:brother sharp;phenomenon of Brother Sharp;fashion;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这是一个“哥”的时代。继曾哥、春哥等网络红人之后,一个宁波街头流浪的被一张照片抓拍的乞丐,因其“英俊”的外表,极具“时尚感”的破烂穿着和所谓的“忧郁气质”,竟被网民冠以“犀利哥”的酷名而走红网络,甚至引起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代表们的关注。就连英国的《独立报》对“犀利哥”也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赞其“面庞英俊,姿态有如模特,穿着打扮看似衣衫褴褛,其实品味不凡”。[1]真可谓草根中的草根,红人中的红人。犀利哥创造了一个现代“哥的传奇”。从网友抓拍的一张照片开始,10天内点击率接近150万,接着纸媒开始追捧,拍摄者也现身网络讲述拍摄见闻。各种评论关注汹涌而来,犀利哥之歌也应运而生,有关新闻像雪球越滚越大。当一件小事被无限放大,围绕着这个核心点有不断自我增值的故事发生,那么,所涉及的所有现象就构成一个“文化事件”,传达出当前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情绪。

所谓社会心理,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指当时尚未经过理论家系统提炼或给予艺术升华的大众心态。如此大众愿望或情绪,平常安静地掩盖在理性化的社会结构内层;而在某些时刻,却会从极度规范的社会板块裂隙中涌动而出,成为显形的社会存在。犀利哥事件,就是这样一个涌动而出的社会心理裂口。

最直接的层面,犀利哥现象反映出来的是一种社会追风心理,一种带点浅薄意味,又带点反讽意味的时尚追风热潮。可以这样定义,如果一种现象消失得像它出现时那样迅速,那么,就可以把它叫做时尚,这是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今日春歌,明日曾哥,偶尔来个向徐静蕾求爱的山东二哥;昨日木子美,今日芙蓉姐姐,夹杂一个广招天下有情男的悠悠凤姐:犀利哥正是凭借迅速翻转的时尚潮流,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也就是说,“犀利哥”迅速走红的原因,不是他何以成为乞丐,或者乞丐应得到社会救助和人性关怀等道德层面原因,而是他无意间踏到了时尚的跷跷板,幸运地被推上了时尚的顶端。如此,真真让那些想出名出大名出盛名的娱乐界人士很抓狂。相比时下的某些明星、模特,“犀利哥”对服饰颜色的搭配的确有着天生的敏感。

摘取一段网友对“犀利哥”服饰着装的话语评价:

你们看,欧美粗线条搭配中有着日泛儿的细腻,绝对日本混搭风格,绝对不输藤原浩之流。发型是日本最流行的牛郎发型,外着中古店淘来的二手衣服,搭配LV最新款的纸袋。绝对谙熟混搭之道,从视觉色彩搭配上讲,腰带绝对是画龙点睛之笔。然而这根腰带绝非那些上班族小白领所得承受得起的,全球限量发行GUCCI混色系腰带,只有那些敢于为潮流献身的人才能懂得。哇塞!我们的“犀利哥”集时尚、颓废气质于一身,简直太有范了![2]

“欧美线条”、“日本混搭”、“限量版发行”、“LV’”GUCCI“,一段并不太长的网络话语描述,充斥最耀眼和奢华的时装术语。最后一句”哇噻“,以非常夸张的语气淋漓尽致地写出潮人们对犀利哥的膜拜。

不得不感叹网络的强悍,把“犀利哥”从社会最边缘推向了娱乐的最中心。不过,这些围绕着“犀利哥”服装的娱乐,显然并未全然结束。近期,这名蹿红网络的“犀利哥“竟成为许多商家推销产品的“活广告”:“犀利哥”发型、犀利哥手袋、犀利哥风衣、犀利哥腰带、“犀利哥”美食大礼包,等等一系列以“犀利哥”命名的商品成为商家的重要卖点。[3]至此,娱乐化“犀利哥”的“明星效应”被商家贩卖到另类的极至,夸张的顶点。这就是娱乐背后的时尚效应。

“皇帝轮流做,明朝到我家”,从春歌到曾哥,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从赵本山到小沈阳,时尚明星的迅速更迭,眼球刺激的快捷变化:如此时尚,我们看到现代人的浅薄、无聊,看到一个平面的、不追求深度也放弃深度的大众娱乐社会。高频的点击率、加速度的跟风潮,在最直接层面驱动很多网民的不是对弱者的同情,不是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的人道关怀,而更多的是一种追求刺激,希望搅动平淡生活的娱乐心态。其间的“无聊、浅薄”意味,一个“恶搞”术语大约是最恰当的表达。所以,有两大代表评论:“人们关注的不是社会应该给犀利哥他们怎样的关爱,不是这样弱势人群的冷暖,而关注一些毫无意义的‘娱乐’话题,真是既无聊也可悲,令人齿冷。”[4]

齿冷,说的是冷漠。这本是一个现代物质社会必然培养出来的社会心态。以金钱为核心运转的消费社会,导引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所谓人情温暖还真是马克思所言的只是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乞丐也是人,网民们肆意娱乐的同时,需要考虑我们是否尊重了作为一个人的人?尊重别人的同时,就是尊重我们自己——作为人的每一个社会个体。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确需要小小的反思一下。

然而,反思之余,却也不需要鄙薄自我。现象总是复杂的。时尚,除了浅薄表象,它也是一些社会文化规律的必然反映。犀利哥的时尚晋位成功,让我们窥见一些做时尚达人的武功秘籍:要走在最时尚的前沿,你就要走在社会的最边缘;要想领导巴黎T台秀,你就要向乞丐们、流浪者,拾破烂的,甚至妓女们、犯罪者等,也就是向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学习与致敬。台湾的模仿秀明星九孔模仿犀利哥形象,即时出现在台湾中天综艺的节目秀场就是个范例,足见其时尚敏锐度。[5]

据德国与马克思、韦伯齐名的思想家西美尔的时尚研究,生活里任何既定的服饰、艺术、行为形式或观念都可能变成时尚。但时尚往往不会抓那些普通的日常事务,而会去抓住那些客观上表现得奇异的事物。反常的、极短的事物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然纳入时尚的领域。[6]比如,30多年前,有个名叫Vivienne Westwood的女人把几个五音不全的中产阶级小孩打扮成比“贱民”还要贱的样子,成为时尚头条。设计师Mary Quant也曾坦言,创造迷你裙的并不是她,而是街头的那些女孩。[7]当巴黎时装秀一次次呈现千疮百孔的顶尖时装时,服饰外表的“贫瘠”已经升华到了一种对“内在高雅”的追求层面。如此历史告诉我们,经过精心算计的“贱装”往往是推动时装进化的关键。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和街头的流浪汉、游手好闲的青少年签订了秘密盟约。因此,一掷千金把自己打扮成乞丐,并非只是一个传说。往往视觉效果越是自然破烂的牛仔裤,价格越是昂贵。犀利哥身上的衣物历经风霜,含有个人的经历,这种无法复制的独一无二性,恐怕正是寻觅高级时装意识的人们所梦寐以求的。

人群为时尚疯狂,还嫌犀利哥不够潮不够打眼,他们使出浑身解数,给犀利哥PS出了各种造型:穿西装的,穿戏服的,穿T恤牛仔露腹肌的。每一种造型,都是一次想象。无数的模仿和朝拜中,新的时尚资源被大众迅速攫取。一旦犀利哥变回江西农民程国荣,亦即从时装无意识状态回归现代社会平常群体,就立刻割裂了他与高级时装界暗合的盟约关系——跌落凡尘,成为另一位平凡的“路人甲”。如果把“时装意识”置换为“社会空间”来考量,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时装铁律:“边缘”、“底层”、“残破”是最犀利的时装凶器。所以,追潮的背后,并不只是对底层人民的肆意嘲弄。人大代表的话语对冷漠的担忧是好的,但看得并不透。对一种普遍的充满活力的时尚的追求,是人类生活再自然不过的行为。只是这一次走了一条特殊的高级时装秀套路,我们国人还不大熟悉这种时装文化套路,以偏盖全地斥之为“不懂得同情弱者,令人齿冷”等话语,情有可原。

一部时装的进化史,居然就是一部日趋猥亵和破烂的服装发展史。这不免让人想起金庸笔下享有盛誉的武功秘籍——《葵花宝典》,一种兵家必争的武林至高功夫,同时却是尴尬的、自戕的,建立在生命残缺基础上的功夫。怎么理解这中间的悖论?如果一个问题不能从内部给予恰当解释,就说明它一定超出目前所存的话语领域,渗透或延伸到了其它的社会文化板块。可以肯定地说,犀利哥时装现象,不是《葵花宝典》,它有着远远超出时装界面的其它社会心理内涵。沿着时尚概念,还需要对犀利哥的追风潮做进一步的文化分析。

时尚,根本上是一种社会需要的产物。一方面为某种群体潜隐心理态势提供一个泄洪的阀门,满足社会整体调试的需求;但同时,也凭借内容活跃的变动,适应社会每个个体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时装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媒介点,犀利哥事件,正是在两方面都符合了人群的心理需要,站在一个既为众人提供社会一致化倾向也满足个性差异化意欲的完美结合点上,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引发如此重度的热捧。

首先,犀利哥的被迷恋,是对卑微平民身份的一种认同,一种尴尬生存状态的呼应与提醒。

网络流传照片中的犀利哥外形英俊,衣衫混搭却很有品味。在一个以貌取人的社会,从常理推断,如此俊爽的青壮年男子不说过着豪华却也应该体面的生活,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他却只是一个靠拣拾为生的落魄者。网友质疑,他英俊酷肖日本当红明星水岛宏,怎么可能是个乞丐?身份的混沌与落差,逼使网民发挥自己的想象。有人言,这是一个抗洪救灾的退伍兵;更有好事者为他猜测出一段蓝色生死恋的传奇。其实,不管想象的具体内容情节有着怎样的差异,所有编织话语的背后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逻辑纠结点:人生充满变故。不管现在的你有多帅气多有钱多有地位,各种人生变故都有可能不期而至,无法预料,无法掌控。英俊如明星的犀利哥尚且如此,乍看条件还不及他的我们又何以堪?或许,正如一篇网络文章所说的,这张照片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就是:目前中国的年轻一代尤其是“80后”,他们生活得太累,他们觉着自己已经接近于社会边缘,他们与最下层的乞丐发生了最强烈的共鸣。[8]听听网友们的留言:

“我们就是这样的一个乞丐,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无助地穿越冷漠如戈壁的繁华都市!”

“不知到哪一天,我们也会成为犀利哥!无论我们再帅再酷,我们也无法抵挡来自人性深处的阴冷寒流!”[9]

犀利哥事件折射了蚁族们的艰难与无奈。社会竞争机会的不平等,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拉大,弱势群体的利益被肆意地侵蚀,让人无奈、无助。对犀利哥的“追捧”,说来就是受挤兑的生活情绪的宣泄,是对同样作为“弱者”的我们的自怜自爱。当网友、媒体以及官方救助站广泛地对犀利哥施予温暖之时,早已习惯了无人理睬,遭人唾弃的“犀利哥”,对着镜头紧张得仰天长啸、双腿颤抖和流泪。犀利哥的无助让网民动容。犀利哥的贱民式生存,对于在“蜗居”中辗转的我们,是一种镜照,一种比拟,一种同病相怜的同声呼应。

其次,犀利哥又是现代人流浪情怀的托梦者,流浪梦无法实现的一种艳羡与企盼。

犀利哥作为街头乞丐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一个卑微可怜的落魄人,同时又是一个自由、洒脱,像风一样来去自如的流浪者。当然,真实的流浪生活是伴随无休止的苦难和贫穷的。曾经流行的印度电影《大篷车》最淋漓尽致表现了流浪的美学:流浪是悲苦的,却也有着通透的自由。

再看《独立报》对犀利哥的专门报道:

他是一个英俊的中国流浪汉,他被称为中国最酷的男人。他的眼睛正视着远方,被一个粉丝称为“拥有具有穿透力的深邃目光”,而他往前的步伐充满着自信。但是,这不是在T型台走秀,这的的确确是宁波市的一个无家可归者。不过,他最为奇特的地方是,在宁波当地政府表达了对其救助的意愿后,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也许,这种生活正是他所喜欢的。[1]

老外的描述传达出犀利哥流浪的神韵。有几句话颇值得推敲。“他的眼睛正视远方”,这是指犀利哥流浪的姿态;“他往前的步伐充满自信”,这是他流浪的心境;“当地政府表达了救助他的愿望后,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向人们清晰地传达了自己对流浪生活的原则性坚守。尤其是话语的最后,报道者给予了一个“也许”的评论,似乎是一种猜测,暗含一种羡慕。看来,流浪在犀利哥那里,不仅仅是贫穷落魄,一定还藏有我们所不知的神秘的快乐。这种神秘快乐,不同于均质化标准化的单调理性生活,意味着让我们能拥有一个能褶皱、能延伸,有故事性,有想象力的美学人生。流浪中的美学人生,就在犀利哥自信的前进步伐中徐徐展现。

流浪本是现代人的宿命。在隐喻的意义上,每个现代人都是流浪者。从原则上说,每个现代人,都或多或少带有流浪漂泊的色彩,他即使不亲自去走万里路考察世界,至少心灵上也要忍受着流浪者般的孤独。新的一代抛弃了旧有的社会道德和价值标准,迫切希望用自己的眼光认识生活,但在混沌的社会生活面前,我们显得茫然无措,表现为不停止的心灵漂泊。我们一方面惧怕贱民们流浪的悲苦、落魄,但同时又羡慕由于流浪带来的对常规自觉的蔑视和逃离,期待享受到心灵的漂泊和精神的放逐。这种精神状态可以借20世纪文人凯鲁亚克著作的书名“在路上”三个字加以概括。[11]“在路上”给人一种纵横交错、飘忽不定的感觉,在无始无终变幻莫测的人生路途上,你永远无法知道前面等待你的是什么。但它同时又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面对未知生活的勇气。彷徨之际,放弃之时,一个自信而且潇洒的流浪人横空出世,这就让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精神归宿。原来乞丐和流浪汉也可以当得这么有型,这么深沉。也可以这么自信!我们内心里面的羡慕、崇拜、关注甚至嫉妒完全都被这个“犀利哥”给填满了。我们在关注他的同时,使自己那种一直以来对流浪的渴望感得到了巨大的满足。还是那句话,流浪是悲苦的却也有着通透的自由。犀利哥,撩拨我们的流浪梦。

再者,犀利哥的魅力还在于其它一些可圈可点的文化信息。

比如,他有一个敢于对世俗予以鄙夷予以不屑的精神贵族姿态。他在大众眼中呈现出来的不羁与潇洒:原始版的自然风度、神乎其神的头发。一个地地道道的社会底层人员,眼神中不见半点迷茫,反而深邃悠远。这姿态里有一种超拔。又如照片里那根斜叼的烟卷。烟卷斜叼,是叛逆青年的标志性姿态。当年美国摇滚乐坛传奇人物鲍勃·迪伦,为了表示自己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反叛,就有一张满不在乎叼烟卷姿态的照片,迄今被当作一种激进青年的标志性姿态。[12]与迪伦叼烟姿态神似的犀利哥,谈不上具备叛逆青年派头,却也隐约传递出一种异类信息:眼神一瞬间里流露出来的犀利一瞥是真实的,天真直率地表达了边缘对主流的一种破坏冲动。这种冲动美学,对于日益中产化的现代社会和想逃离庸常生活边界的现代人,是一种新质素的冲击,一种特异色彩的流动。这种色彩,对于一个充斥物质主义、工具主义和庸俗作风的时代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事实上,每一个社会的诗意,往往来自罪粗糙的民间。这是继有关时装的讨论之后,犀利哥现象给予我们的其它启示。

看来,犀利哥现象的内涵是丰富的。可以说,犀利哥击中网民的,缘于网民自身的社会心理。换言之,这种由“审美”引发的网络故事的主角与其说是犀利哥,不如说是广大参与故事构建的网民。主角与配角角色同一,作者与读者身份重合,是这次犀利哥网络叙事风潮的一个重要特征。言说犀利哥,就是言说作为群虻的我们自身。一句“秒杀”,精确传达了犀利哥信息是如何击中我们这群现代人的心坎的。网络上流传着一首《犀利哥之歌》:“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行走江湖太久,也就有了传说。/哥不是有型,只是为了生活,哥从不寂寞,只因寂寞总是陪伴哥。/哥红遍网络,可网络不属于歌。/哥行走在人群,却象是走在沙漠。种种难言的爱与恨,想象或无奈,好像清晰,又好像模糊,所有这一切,可言说的和不可言说,都集合成一句‘寂寞’。”[13]一个人的寂寞可写成情歌,全民的寂寞则成就了“犀利哥”。犀利哥在这个意义上,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的象征性符号。我们都不是犀利哥,不知道他内心的感受,但是在变成程国荣之前的犀利哥被抓拍的那一瞬间,很独特很有气质。这一刻集合了他所有的人生精华,他是闪光的。我们愿意留存当代社会生活中这温柔而热烈的一片刻,且把折光里的辛酸、沉重和浅薄抛去,汲取它的自由、它的洒脱和它引发的不无哲理意味的社会人生思考。这是犀利哥热潮过后真正要沉淀给我们的东西。

[1]佚名.犀利哥登独立报 眼神秒杀外国读者[EB/OL].[2010 -03 -05].http://page.renren.com/600002260/note/450361425.

[2]莫晓郁.不要迷恋哥!街头型男“犀利哥”酷搭!中国第一极品帅哥的传说![EB/OL].[2010-03-12].http://qzblog.zxmxd.com/412717553/1268363218.htm.

[3]佚名.恶搞“犀利哥”,“潮”的是冷漠——我省代表:主流价值判断不应偏离或出轨[EB/OL].[2010-03-08].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0/03/08/002700516.shtml.

[4]佚名.看商家如何请“犀利哥”做代言[EB/OL].[2010-03 - 09].http://say.cqnews.net/wy/201003/t20100309_4175485.htm.

[5]佚名.台湾主持人九孔模仿犀利哥 形神兼备网友惊叹[EB/OL].[2010 -03 -06].http://www.ynet.com/test/view.jsp?oid=63845437.

[6]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48.

[7]林 剑.关于犀利哥最透彻的分析[EB/OL].[2010-03-25 ].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11807338.

[8]何小手.天涯时空[草根视点]深度分析犀利哥系列犀利杯具[EB/OL].[2010 -3 -11].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ews/1/162580.shtml.

[9]百度百科.犀利哥概念[EB/OL].[2010-06-12].http://baike.baidu.com/view/3354552.htm.

[10]百度百科.犀利哥[EB/OL].[2010-06-12].http://baike.baidu.com/view/1465055.htm?fr=ala0_1_1.

[11]凯鲁亚克.在路上[M].陶跃庆,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序言.

[12]鲍勃·迪伦.像一块滚石[M].徐振锋,吴宏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3]百度百科.犀利哥之歌[EB/OL].[2010-06-12].http://kaike.baidu.com/view/3335957.htm?fr=alao - 1-1.

责任编辑:黄声波

Sharp Brother,Not Just a Legend——Research on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from the Phenomenon of Sharp Brother

WEI Hua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unan,Zhuzhou 412000)

G206.3

A

1674-117X(2011)02-0066-05

2010-09-10

湖南省社科基金“审美文化视野下的波希米亚精神”(08YBB006);株洲市社科联课题“波希米亚与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ZZ022)

卫华(1972-),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艺思潮研究。

猜你喜欢
时装流浪时尚
流浪
流浪的歌
时装
流浪猫鲍勃
放肆玩酷街头时装客
环保很时尚
遇见一只流浪猫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