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的精神困境与文化审视
——肖仁福长篇小说《仕途》笔谈

2011-04-07 19:44张刘薇子
关键词:仕途官场知识分子

陈 菲,张刘薇子,罗 韵,皮 进

(1.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3.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湖南长沙410205)

转型时期的精神困境与文化审视
——肖仁福长篇小说《仕途》笔谈

陈 菲1,张刘薇子2,罗 韵2,皮 进3

(1.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3.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湖南长沙410205)

肖仁福的三卷本长篇小说《仕途》以还原现场的方式展示日常而世俗化的官场生活,将权力、金钱与情欲对人性的扭曲进行聚焦,揭示出转型时期国人的精神困境。作家通过对权力、金钱、情欲与人性的博弈,反思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缺陷及其对官场中人的改造与扼杀。

《仕途》;精神困境;精神变异;女性叙事;知识分子

Abstract:The three - volume novel of“Career”by Xiao Renfu,which is focused on power,money and passion for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revealed the spirit of the plight of people during the transition through restoring the site alive to display a daily and secular official life.The writer gave us a thought of the inherent shortcoming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bureaucracy transformation and stifle power by money,lust and human nature game.

Key words:“Career”;spiritual dilemma;mental variation;female narrative;intellectuals

《仕途》:以生命体验书写官场人生

陈 菲

肖仁福的三卷本长篇小说《仕途》掀起了读者的阅读热潮,有人甚至誉之为新世纪机关小说的扛鼎之作。在我们看来,《仕途》之所以在读者和评论界中引发热议,根本原因还在于它在当代官场小说创作中提供了不同一般的生命体验。官场小说契合了反腐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暗合了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某些非理性情绪,引起社会关注当在情理之中,但这样的创作态势也存在着不断僵硬、定型的趋势。揭阴私,曝黑幕,甚至是凭空杜撰种种骇人听闻的情节在不少官场小说中大量出现。肖仁福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作家为当代官场小说重新注入了现实精神,他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基础,着力展现了一幅充斥着权力与欲望、计谋与非理性因素的真实官场生活图景。《仕途》不是从逻辑的、知识的推理演绎出发,而是从实际生活的细节描摹,努力扩展已经模式化的官场小说叙事结构,发掘出以往官场小说中某些被遮蔽了的极有价值的内容。换言之,它致力于重新发现官场生活和人生经验的繁复和细碎,重新体验和发掘真实人生的非理性和非逻辑状态,重新唤起我们对于线性化叙事和历史教科书般理性发展方式的认真反思。

《仕途》并不以揭露当下官场的阴暗面和耸人听闻的官员丑闻为能事,也不依赖男女多角关系谄媚读者,尽管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也极强。这部作品包含着肖仁福对于当代社会和官场文化的严肃思考。暂且不论作家对于时代本质的揭示是否到位,也不管作者对于官场文化和民族劣根性的反思是否深入到了骨髓,仅就其对于紊乱现实的梳理,对于官场生态的再现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性的勾勒而言,这部小说已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我们的官场小说历来对人类潜意识的非理性和现实生活本身的非逻辑性缺乏足够的关注,习惯将异常复杂的官场生活和人性变异简化为权力、金钱、欲望的驱使,注意力多集中在重大的官场斗争和阴谋算计上。我们的官场小说作家惯于从社会对人的角度描摹官场体制的巨大规约,而极少从人与自我的角度进行官场生活的挖掘,因此也就难以揭示出官场人物命运迥异的根本原因。

在官场小说越来越倾向于写故事、动作,注重经验的传达时,肖仁福将自己的目光对准了人心,这是他官场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小说中的主人公乔不群之所以屡屡在官场上失意,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善良本性与充斥权钱交媾的现实无法切合。每当乔不群面临升迁的重要关口,他内心深处的清高和自赏总是使他无法进入领导的法眼,因此也无法走进官场集团的小圈子。虽然乔不群也努力压抑自己身上蕴藏的传统士道精神,甚至对自我进行主动地改造和阉割,但是这种知识分子的良知总是使他难以融入钩心斗角的官场生活。相反,乔不群更喜欢与李雨潺、秦淮河这样一些更为单纯的人为伴,这是他的本性使然,也是他听从知识分子士道精神召唤作出的选择。也是因为这样,这部小说与其说是对于当代官场生活的批判与反思,倒不如说是对于一种敢于与权力、金钱、欲望相对抗的大无畏精神的追溯与思考。乔不群这一人物形象的经典意义在于,它透过一颗无地彷徨的灵魂境遇的再现,完成了一次对于官场知识分子抵御病态文化侵袭的精神资源的重要挖掘。

这部小说的另一重要价值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和宗教体验关系的深入揭示。肖仁福通过乔不群心理所经历的几个阶段——从健康淳朴到汲汲于权力,再重返本真的过程,逼真地再现了当代人信仰上面临的巨大危机。为了消除这种灵魂无所依托的状态,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些深受佛教文化影响,在世俗大潮中淡泊宁静的知识分子形象,使作品富于浓厚的文化意味。小说的结尾,仕途受阻的乔不群在碧崖寺最后实现了自己的超脱,作家借此对乔不群官场失意后的心理历程和精神救赎进行了极为生动逼真的描写。佛教的自贵其心、不事尘俗、睥睨一切的精神风格,与历代知识分子对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的要求是一致的,这为官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寄托身心、安妥灵魂的场所。而这,或许是肖仁福在小说中凸显佛教文化的原因。

《仕途》的内容并非“官场小说”的标签所能涵盖。附着在这个官场角逐、追名逐利故事框架之上的,是肖仁福对于中国历史、国民性、当代文化和复杂人性的深刻反思。在这部小说中,作家重新思考了贫穷与阶级、专制与文化、传统与政治、女性与现代、乡村文明与都市文化、宗教与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交互关系,而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上,又牵涉到数十年的时代变迁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视野广泛,涵盖面大。可以看出,作家是怀着时代书记员的态度来创作小说的,力图为这个嬗变中的社会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史料。

总之,《仕途》是一部以生命经验为基础,直面人性优劣之处的力作,它既反映当代官员生活、官场文化,揭露官场体制的弊端与不幸,又敢于以自我为范例,袒露官场知识分子的自我缺陷。对于官场生活的熟稔和对当前官场小说创作弊端的认识,使肖仁福放弃了更为可读、具有严密逻辑线索的俗常官场小说模式,而采用自然流淌的官场生活记录,尽力地剥除“创作”的痕迹,重回真实生活的原生态场景,从而写出了这部关注现实、聚焦灵魂的反思之作。这既是对一己官场经验的审美再现,又是对官场体制下渺小生命个体的靠近和审视。

变异挣扎之后的坦然——浅析肖仁福《仕途》中乔不群形象

张刘薇子

肖仁福作为湘籍描写官场世情类生活的作家,其新作《仕途》细致入微同时又入木三分地描写了进入官场的几类知识分子类型以及他们各自所选择的路途。研究室的三个知识分子——蔡润身、乔不群、秦淮河三人同时进入政府机关工作,同样的开始却走上了不同的旅途。伴随着研究室的撤销,三人的命运也开始悄然变化。秦淮河性格耿直,自嘲自己有“官场不适应症”,去了省报当记者,而记者生涯的开始也成为了后来揭露官场与黑道勾结丑闻的一条重要暗线;蔡润身则巧妙地与市长夫人攀上关系后,开始了青云直上的仕途;乔不群则命运时时起浮,也在官场的明争暗斗中似无意却有意地登上了仕途的高峰。这三个典型人物基本上可以涵括三类知识分子。秦淮河作为不肯向现实妥协的一类,激流勇退,离开官场,但身为记者,也与官场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蔡润身则是积极靠拢,在官场生活如鱼得水,是一个脱离了知识分子传统的典型;乔不群则是更近于世俗却又无法彻底放下清高的典型。

作为书中重点刻画的人物,乔不群表现出了典型的知识分子软弱又矛盾的心理。妻子史宇寒望夫成龙,他则颇有点玩世不恭的味道。虽然也渴望着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是当妻子叫他去给市长通关系送信封时,其心底的士道传统开始发挥作用,内心觉得自己开始与一直为申请助调而围在市长边,从而变得有点滑稽的顾吾韦堕为同类了。此时此刻,乔不群内心的挣扎,既可以说是知识分子有史以来的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作怪,也未尝不可理解为是知识分子的骨气尚未完全磨灭。这是作者对知识分子人性刻画上的一种新的深度,没有简单地描写知识分子变异的过程,而是细腻地写出了新时代处于仕途官场上的知识分子们的一种复杂的内心处境。乔不群不是典型的有着强烈责任感与归属感的知识分子,更不是典型的善于谋略和善于混迹官场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既渴望平步青云同时又不会刻意去钻营甚至带点老庄无为无谓之气的典型。他把情人李雨潺视为知己,因为李雨潺不会像妻子那样热切地盼望自己能够高升高干,而是会细致体贴地安慰他,这又是一种典型的才子佳人模式。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其诗中文中从来都会有一个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红颜知己。浪漫的爱情属于花前月下,才子上京赶考之后则是另一番故事发展走向了。可以这么说,李雨潺之于乔不群,就如同林黛玉之于贾宝玉,只是乔不群无法像贾宝玉那样做到完全放下官场浮沉,所以他心中的矛盾与挣扎,自然只有在情人李雨潺那里得到安抚了。

乔不群的仕途发展历程是由种种复杂因素促成的。在官场倾轧与各项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主观愿望的渴望与客观实际的不作为是一对矛盾,也是根本矛盾。虽说乔不群在官运亨通的时候也曾梦想着要过古人归隐的生活,但那也只是一时之想,并未当真。并且在妻子的敦促下,乔不群也是半自愿半被迫地走上了扶摇直上之路。书中乔不群的一落一起,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耿日新在位期间,因为一个有点下三滥的玩笑,乔不群被同事蔡润身从背后中伤,发配到冷衙门纪委坐冷板凳。乔不群虽开始有点悲凉,但很快能够自我安慰,庄禅思想开始发挥作用,在冷部门也能自得其乐。而袁秘书长的落魄,则是乔不群日后能够崛起的关键事件。事先弄清了袁秘书长与候副书记千丝万缕的关系之后,便开始照顾袁秘书长的病中生活。乔不群表面说是出于人道,真实的动机也许他自己内心也无法理清,但一个晚上的作陪却成为他官场生活的重要转折点。许是契机,许是机遇的垂青,袁秘书长东山再起之时,乔不群也就开始扶摇直上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把握当代普通知识分子心理的深刻性与准确性。的确,在经历了市场的洗礼与时代的炼狱之后,当代知识分子能否坚守内心的原则还是一个未知数。崇拜理想,向往崇高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海子用生命拒绝进入浮华的90年代,永远地停留在了梦想、理想、高远的80年代——那个属于文学的黄金时代。在日渐商品化的今天,人们内心的浮躁开始膨化,知识不再崇高,金钱与权力开始主宰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已经过了挣扎的迷茫期。许多的知识分子既无法保全自己内心的坚守,亦无法完全拒绝这个社会的诱惑,更无法完全舍弃遗留几千年的传统。他们的生命历程一再诠释了那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名言:落魄的时候用老庄思想来安慰自己,机会来临之时则开动脑筋,利用关系往上爬也未尝不可,这似乎已经成为当代官场知识分子生存境遇的一个典型写照。当然,只是此时兼济天下可能需要知识分子更多地牺牲自己的原则;而当自己位居高位的时候,也许已经被现实的迷雾所蒙蔽而心力不足,无法兼济天下了。此时此刻,我们如何正视这一现象,作者并未进行评说,而是抛给了读者思考。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依然软弱,依然处于内心复杂的纠葛之中。只是,几千年以来屈原精神已经逐渐消隐,知识分子已经越来越趋向于世俗化,困境已经不再是困境,他们找到了一条更适于自己内心,也更适于这个时代规则的道路。

《仕途》中的红颜本色——论《仕途》中的女性叙事

罗 韵

肖仁福先生在访谈中曾坦言,构架现代官场立体生态全景图是自己所坚持的创作方向。他的最新百万长篇巨著《仕途》确实沿袭了他创作的传统;在不遗余力完整表达官场生活的同时,也对宦海沉浮间的女性角色倾注了更多的笔墨与心机。全书既有姓名又有性格的女性人物多达20余人。这些女性对故事的缘起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参与佐证了官场的是非黑白,在这漫漫仕途上平添了一抹浓重的红颜色彩。

传统官场小说中,作者强大的男权意识掌控着话语权,女性只是官场叙事的一个道具。女性角色也缺乏个体独立性,沦落为官场世界雄性角逐的牺牲品,为男权文化和男性意识殉葬。官场小说的女性观常常从男性的立场出发,夹杂在意淫、占有、物化之间。《仕途》没有完全超脱这种女性叙事的传统魔咒,却也有着独属于他自己的拓展与深化。在情节上,他将许多起承转合的关键点安排在女性角色的掌控之中,她们的举动让故事在山穷水尽时转而别有一番天地。男主人公乔不群在作者的眼里属于“二环人物”,表面温厚随和,骨子里却比谁都清高,一度被弃之于纪检监察室这一“三环岗位”。而正是因其红颜知己李雨潺关键时刻的一二拨点,乔不群才采取了调虎离山的非常措施,以去外地体检为由,哄骗意图破坏选举的老干离开了桃林市。排除了妨碍甫迪声当选市长的不稳定因素,从此得到了甫迪声有保留地重用。当乔不群因收受了辛芳菲35万美金贿赂而不知所措的时候,李雨潺劝其私下交与省纪委,才使得他在后来清查贿赂的浪潮里得以全身而退。乔不群的平步青云与李雨潺这个人物是分不开的。

肖仁福先生不否认自己是一名女性崇拜者,也愿意用小说合理美化女性。作者在《仕途》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但字里行间大体坚持着包容的笔调,饱含着同情女性的人性关怀。官场中人辛芳菲和为生活所迫卖身的马淼淼先后对男主人公乔不群有段真情自白,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悲剧人生归结为官场中的异性破坏所致。书中女性的心中几乎都还留有一个“情”字,或明或暗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比如史雨寒关键时刻承担责任,英勇救夫,辛芳菲帮助马淼淼寻觅失踪的亲人,马淼淼为乔不群不经意送的一支玫瑰感动落泪。相形之下,作者对作为官场真正主宰的男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当权者从来不乏官迷和好色之徒,许多人尔虞我诈,曲意逢迎,甚至是不择手段,人性扭曲,更有甚者谋财害命,丧尽天良。女性角色在表达新意义与新内涵的同时,依然是男性角色的对照者和反观者,一个女性的陨落即可窥视一个男性或众多男性的堕落与迷失,官场复杂的层次在女性角色上也反映得愈加鲜明。

肖仁福先生在塑造《仕途》女性群像的同时,从不掩饰对李雨潺这一人物的欣赏与喜爱。他认为“李雨潺为情而生,最后舍情而去,是我理想中的完美女性”。即使他也认同李雨潺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可存在性,但在这部现实主义的官场小说中,依然略带偏执地以大量笔墨丰满了完美女人李雨潺的形象,意以极致的纯净来照耀官场无边的黑暗。李雨潺只是偌大官场的一个微末小吏,以纯洁的处女身做了乔不群的婚外情人。乔不群算不得一个反面人物,但在感情上也比不上李雨潺纯粹炽烈。知识分子李雨潺年轻貌美,满身校园爱情般的栀子花香,却不染官场名利是非的纤尘,对乔不群也无欲无求,不食人间烟火,关键时刻还能帮衬乔不群,助其一臂之力,扶摇直上。至此,作者几乎要将自己的一个“李雨潺”式的梦想虚构成了千万人的妄想。

曾有学者评论,《仕途》立志于书写士人精神和士道传统在时代官场背景下的遭遇和流变,展示由士入仕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李雨潺确实符合传统士大夫的择偶情结,她是在才子的眼光和需要中塑造而成的,她与乔不群的情事也洋溢着鸳鸯蝴蝶式才子佳人的模式特征。可以说,李雨潺这个形象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作者所寄托的世道传统的精神皈依。作者还曾借辛芳菲美人之口,表达了对知识分子精神的追寻与推崇,“虽然我身旁总是围绕着有权有势的男人,可我最崇拜的,还是你这样有教养有品位的文化人”。在小说的最末,乔不群在碧崖寺寻觅故人李雨潺的芳踪,全书也留下李雨潺是否作别红尘皈依佛门的悬念。依笔者看来,这也是作者对官场中所坚持的士人精神了无归处的一丝叹息,只能于空空的佛缘中依稀可见。

说不尽的宦海红颜,道不完的官场男女,《仕途》可谓是一幅红尘百态的“仕女图”。没有她们,小说的情节无法开展,结构难以组织,官场的一切不能够全面而深刻地被挖掘呈现,肖仁福先生寄于小说《仕途》的文化情怀和精神探索也只能作罢。

欲望场上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异化——浅谈肖仁福新作《仕途》

皮 进

肖仁福的小说创作近年来在国内文坛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小说致力于官场人性的勘探和演绎,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官员形象。近期他历时5年创作的百万字长篇《仕途》问世,更是引起读者的普遍关注。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欲望驱使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欲望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人的欲望按需要程度可以分为衣、食、住、性等生理欲望,渴求获得和占有物的欲望,与人竞争的欲望,获取虚荣心的欲望以及获得权力的欲望等五种。这五种欲望作为人性的需要,它们在《仕途》中被细致地描述和剖析。桃林市被缩影成“欲望场”,其中包括权力的欲望、金钱的欲望、情色的欲望、满足的欲望、自我实现的欲望,这些都在乔不群和蔡润身等官场知识分子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小说的深度就在于对当代知识分子所处的复杂历史情境作出了相当透彻的解析,这种情境以悖论的方式展开在人们面前,一方面是现实欲望的需要与满足,另一方面是生命原则的坚守,正是在这种真实中,凸显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异化。

乔不群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一块能体现官场中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活化石,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精神根基和价值观惨遭解构的具有传统信仰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具有中国传统文人宁折不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理想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人生态度,然而其生活在一个官本位、权力高于一切也重于一切的具体社会环境中,他的现实境遇是,在权力漩涡之中,所有人都要围绕权力的核心作向心运动,否则,或者流向边缘,或者被淘汰出局。小说倾力刻画了他在面对权力与金钱双重诱惑时的种种矛盾与困惑,以及遭遇现实困境时进行的解决与挣扎。当乔不群从桃林市政府研究室的综合处长降为监察室副主任时,仕途上的不平坦并没有过多地刺激他。从某种意义上,乔不群的确保持着读书人的精神特征,但在官场沉浮中,他为取悦领导同样也是用尽心机。知识分子的睿智,以及他善于揣摩领导心思的能力,最终使其成为了领导心目中的可用之人。

无论是对待权力还是对待金钱,乔不群的处理方式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其内心深处的困境,他被囚禁在自己的精神王国里,行动上是清醒的,而精神上却是迷茫的。在这个充溢着欲望的年代,生命坚守与现实境况已经形成一种悖论。可以看出,乔不群的痛楚已经不仅仅来源于中国传统士大夫所代表的价值观念的压抑,一套新的价值体系正在重新划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领地。而更让乔不群感到痛苦的是,他发现当他试图与之对抗时,实际上已经接受了它,这种合理利己主义的新伦理很有可能成为一种内化的压抑。在中国传统社会,文人为官是为了“替天行道”,“道”是他们制约王权的武器,也是他们的精神十字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在“道统”和“势统”之间苦苦挣扎。而到了今天,“势”是如此强霸,挤得“道”无立锥之地。小说主人公不得不对以往的道德价值体系表示怀疑,这其实是当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因为传统的“道”与现实已经脱节。某种“宿命”的力量运行于生活当中,生活以无可抗拒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逼迫着每一个人,人们主动将自己交给生活的同时本身就是在退却和放弃。乔不群的人生经历中充满着知识分子面对现实选择的两难处境,而作为小说中的另一主要人物,蔡润身不仅被当作是权利欲望的化身,更是知识分子精神异化的典型。他历经宦海沉浮,长于权术,通过出卖自己的同事,获得耿日新的信任;同时,他又善于左右逢源,阿谀奉承,通过市长夫人攀上了甫市长,一路从处级干部做到了副市级领导,可谓是步步高升。当然,上升的不止是他的职位,更多的是他对于权利无休止的追求与渴望。蔡润身非常明白,要生存,生存得好,就得依附权力。刚当上领导秘书的蔡润身,其实是很擅长使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势的,当看到乔不群的表兄郝龙泉为办煤矿的事而焦头烂额时,他主动地承担过来,并且不遗余力地帮忙牵线搭桥,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在乔不群面前显示权利所能带给他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而事情办成以后,当对方一再想用钱表示感谢时,他却每每拒绝了,因为他很清楚,绝对不会为这些小钱而影响了自己的前途。在蔡润身追求权利的过程当中,一切都将成为其攀升的阶梯,为了能顺利地当上县长,他想尽办法遮蔽了龙泉煤矿的矿难事故;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他占有了文小芹后又将之抛弃;为了能当选为副市长,他想尽办法让情妇曾玉叶打掉了他们的孩子,以免除他的后顾之忧。

《仕途》里的乔不群和蔡润身,都是知识分子出身的政府官员,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谋权和用权的现实问题。所不同的是,蔡润身谋权用权行为失当,虽到了高位,也出过一定政绩,但当他直接通过权利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私欲,并想以此获得精神解脱的同时,人格却已经严重扭曲了。乔不群谋权用权行为比较适当,但是在这充满欲望的角逐中,却也始终没有摆脱精神的困境。在新世纪这个充满迷惘、尴尬和无奈的生存境况中,政界和官场承载着太多的风云变幻和精神负累。学而优则仕作为中国文人最主要的人生出路,使他们过分地依赖于权力。知识分子精神的丧失与他们在现实社会结构中的依附性地位、依附性人格有内在关系,也正是因为这种依附性,直接导致了乔不群们精神上的软弱性。

责任编辑:黄声波

The Spiritual Dilemma and Culture Survey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From Writing Conversation of Novel“Career”by Xiao Renfu

CHEN Hui1,ZHANG Liuweizi2,LUO Yun2,PI Jin3

(1.School of Travelling and Public Management,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Guangzhou,510405,China;2.School of Art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3.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History,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I207.4

A

1674-117X(2011)02-0095-06

2010-09-05

陈 菲(1983-),女,湖南祁东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文化与管理研究;张刘薇子(1987-),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罗 韵(1987-),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皮 进(1982-),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仕途官场知识分子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仕途劫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仕途恐惧症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