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县水系乡镇地名文化释意*

2011-04-07 19:44彭雪开
关键词:湘潭县建宁山塘

彭雪开

(湖南工业大学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南株洲412007)

株洲县水系乡镇地名文化释意*

彭雪开

(湖南工业大学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南株洲412007)

株洲县现辖7个镇、14个乡,以河口、田形、山塘、水库命名的有渌口镇、淦田镇、平山乡、大京乡,这些地名富有文化意蕴。

株洲县;乡镇地名;文化意蕴

Abstract:Zhuzhou County has administered over 7 towns and 14 townships.These place names,such as:Lukou Town,Gantian Town,Pingshan town,Dajing town which given name by rivers,field shapes,ponds,and reservoirs,all have its cultural meaning.

Key words:Zhuzhou county;township names;cultural meaning

株洲县1965年置县,因“隶属株洲市,县沿袭市名。”[1]86其部分地区原属长沙县、醴陵县、湘潭县,建县时间虽短,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地处湘东湘中丘陵地带东部,丘岗纵横,平原错杂。湘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渌水自东向西于渌口注入湘江。湘、渌二水沿岸有溪流208条。株洲县现辖7镇14乡,本文以2002年12月底为界,对其中以水系命名4个乡镇地名文化,略加释意。

一 渌口镇

该镇位于株洲县城。民国二十三年(1934)始置渌口镇,1950年为醴陵县直属镇,1959年划归株洲县,1992年与均坝乡合并后成现制,为县治所在地。镇政府驻渌口,因“位于湘江、渌江交汇处东北岸,故名渌口。”[1]87辖 8 个居委会、19 个行政村,总面积64.2平方公里,有耕地1 378公项,人口共17 800户、53 600人,系汉族。

渌口得名,源于渌江。渌江,又名渌水,古称“漉水”。[2]570《水经·漉水》:“漉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屈从县西西北流至漉浦,注入于湘。”北魏郦道元之《水经注·漉水》曰:“(醴陵)县南临漉水。”漉水源出醴陵县东漉山,因而得名。但漉山位在何处,难以稽考。后经考证,渌江干流,发源于江西省萍乡市杨歧山千拉岭南麓。西流经萍乡、醴陵交界处的金鱼石入醴陵境,自东向西在其境内流经11个乡镇,全长168.8公里,在醴陵内长63.33公里。[3]渌水得名于何时,至今难考。不过,三国吴永安5年(262),在荆州(今湖南部分)地图上,已标出“漉水”名(今渌江)。漉,古文中有“渗漏”之意。东汉王充《论衡·验符》:“榆柏梅李,叶皆洽溥,威委流漉,民嗽吮之,甘如饴蜜。”(洽溥:广阔;威委:茂盛)《说文·水部》则称:漉,“浚也。”引伸为有水外溢之状。漉,今解释为:液体往下渗漏。[4]渌与漉古文中同音同义,渌水即漉水。“渌”,又有“清澈”之意。孔稚珪《北山移文》:“尘游躅于蕙路,污渌池以洗耳。”这说明古时漉水水源充沛清澈易渗漏,故得名“漉”。何时“漉水”又转名为“渌水”?大约在西晋太康初年。

渌口,《水经注》称漉浦。本来“小河入汇处叫浦口”,[5]《玉篇·水部》:“浦,水源枝注江海边曰浦。”湘江为湖南境内“四水”(湘、资、沅、澧)之首,渌江又为湘江一级支流,当然不能称之为小河,故将渌江汇入湘江出口处,称之为“渌口”。《梁书》已称渌口。南梁中大同元年(546),荆州、郢州、湘州(今湖南部分)的官方地图册上,已标注渌口。唐置渌口戍。明崇祯《长沙府志》称渌口市,置巡检司,谓“居民颇多”。[6]74这表明渌口得名,当在南梁年间。

明朝醴陵人口约为3万人,清初约1.7万人。清嘉庆21年(1816)人口近30万,民国时约50~59万。由于清初以前人口稀少,渌江两岸又多山地丘岗,日照充足,植被繁茂,生态环境较优,江水充盈清澈易渗。在醴陵方言中,“渌”即含“清纯”之意。经考察,渌水(渌江)在20世纪70年代初,醴陵县城居民多直接饮用渌水,至1980年12月才在县城三刀石建自来水厂,这说明渌水污染始于20世纪70年代。沿渌水两岸旧时多地下泉水,仅县城阳三石——石门口一带,以及姜湾——源门铺一带,沿渌江两岸就有丰富的地下水。渌水自古至今“清澈易渗”得到确证。

伏波庙位于渌口镇南端伏波岭上,濒渌水北岸。“昔谓是山为渌口最高处。有石崖壁立江岸,镇阴水中,名小石沩,下有潭,深绿如墨。东汉建武年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经此,后人逐以伏波名山。”[6]78《伏坡古庙记》:自唐代起,邑人即在伏波岭上修庙,供奉马援,后屡有废兴,清咸丰八年(1861)重修。1927年2月3日,毛泽东莅此考察农民运动。1944年9月,庙被入侵日军焚毁,今存石碑一块。1968年仿旧制于原址重建,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封火山墙。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后厅、前殿3间;中有八角覆盆藻,东侧为厢房。庙宇红墙青瓦,画阁雕栏,游者观览,四时不绝。

二 淦田镇

该镇位于县城南约22公里。镇域原属湘潭县,1951年始置淦田镇,1959年划入株洲市郊区,1965年划归株洲县。1982年由淦田公社析置淦田镇。1994年乡、镇合并为淦田镇,遂成现制,镇政府驻淦田。据《湘潭县志》引许叔重注:“淦,泥地。字一作冷。又水入船中为淦,以之名田。”淦田镇。辖2个居委会、14个行政村,总面积51.6平方公里,耕地1 164.1公顷,总人口5 576户、17 981人,系汉族。

淦田得名,与建宁古县治密切相关,株洲古称建宁。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建安19年(214)刘备与孙权,隔湘江而治。或曰企求建立一个安宁的边疆之意,或曰取东汉建宁纪年号为名,故名建宁。县治在今株洲市芦淞区解放路、南湖街一带。清光绪《湘潭县志》称:“昔孙氏与蜀分湘,始立建宁,及后取荆(建安24年),复置湘西,今县(湘潭县)境自湘以东,皆故建宁县域。”又云:“吴孙亮太平2年(257),分长沙西部都尉,立衡阳郡,治湘南,又置建宁县。”“淦田亦为建宁故城,盖吴置湘西后移治令。”这样看来吴太平2年(257),在淦田建立的建宁县治称建宁新城,由株洲迁去。淦田得名始于建宁县治迁移之后。至晋代县境分属湘南和建宁县。[7]29建宁县治于晋泰始2年,即吴孙浩宝鼎元年(266),复还株洲。隋废,唐武德4年(621)复置,贞观元年(627)废,县治共历400余年,此后建宁县不存。今株洲市区有建宁街道办事处、建宁村、建宁街、建宁港、建宁闸等,皆为置建宁县时或遗留或纪念地名。

淦田得名,为建宁古县治地形地貌命名。原来淦田东北角长雅一带属低山区,其余属岗地。岗丘田垅交错,沿湘江两岸,多小块河谷平原。湘江从境西北流经,淦田古镇坐落在湘江东岸一龟形高丘之上。它的上头(湘江上游)有淦田港,发源于八斗乡的棋盘岭,河水清澈,状如绿绸;它的下头(湘江下游)有太湖港,发源于境内梓木冲,水色如镜,可鉴人发。淦田盆地,状如大船,船头朝东船尾朝西,静卧在淦田古镇之西。淦田古镇就像堆在湘江岸边的一堆货物,随时要扬帆而去。因地处高埠,又处在一江(湘江)两港(淦田、太湖)交合处,唐时设津戍,清时设塘讯,皆为驻军要地,自古历来水陆交通便捷。许叔重引《说文解字》“水入船中为淦,”此以名田。意思是说湘江水患,入船形盆地之中,大旱之时,谓“湘浅胶舟”,故以淦名田,是为淦田。

不过,经实地考察,另有一说与“淦田”地名由来有关。原来在今淦田村上港组防洪大堤内侧相距150余米的田垅中,有一船形池塘,池塘外是一丘绕着船形池塘的船形水田,水田之处又环绕一大丘水田,状如大船。两块船形水田之外的水田,地势略低一点。船形水田的水,常年流入船形池塘里,水量不多也不少。天旱时船形池塘里的水,可以提灌四周农田。这个类似船形的池塘和水田的地方,当地人世世代代称它为“淦田”。这就为“水入船中为淦”,找到了借代的依据,这大概是“淦田”得名的真正由来。

淦田境内有历山。明崇祯《长沙府志》、《大清一统志》载,历山在湘潭县东南,相传舜帝南巡历此。清光绪《湘潭县志》谓:“历山盖以历水名之。《水经注》阴山县有历水,下注洣。洣口在今衡山县南,俱属阴山,故借以为名。旧以舜巡所历。”东西走向,山体多棕红色泥岩、粉砂岩、板岩,风化强烈。山中有林场,多植杉。历山与四峰山对峙,两山间有五峰山水库。

三 平山乡

该乡位于株洲县南,距县城约30公里。乡域原属湘潭县,1951年始置平山乡。1959年划入株洲市郊区,1965年又划归株洲县,乡政府驻平山塘。“此地昔有一山塘,名平山塘。京广铁路经此置站,取名平山塘车站,其名遂显,乡沿用此名。”[1]101该乡辖1个居委会、9个行政村,总面积37.85平方公里,耕地867公顷,人口共3690户、1.31万人,系汉族。

乡以平山塘而得名,源于境内多山塘、河滩。境内有小量山丘,山上多松杉竹杂。大部分属平岗区,岗上多风化粉红岩,遍生杂木茅草,多人造马尾松。平岗低岗上多坡土,种植红薯及其它豆类旱粮作物。水田与丘岗交错,宜种双季稻。西部沿湘江为河谷平原,历为境内重要产粮区。因境内历史上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明清以来,境内多筑山塘水坝。2004年所辖9个行政村中,有5个村以山塘、河滩命名。近20余年来,村民渐得温饱,植被生长良好。常见山冲尽头,陡峭的山岭间,突然一堤坝,上面长着密匝匝的茅草,爬上去一瞧,三山合围中,躺着镜子般的池塘,水色碧透,黛绿如绸,一眼可见水中的水草、枯枝、砂石,还有如入空境的小鱼小虾。这样的山塘,在境内有多少,难以计数,大约一村之内少则30多口,多则40~50口。

平山塘得名,亦有其历史渊源。据今平山塘村平山塘组匡铁山老人介绍:原来这儿有两口山塘,一个叫大平山塘,一个叫小平山塘。大平山塘原有44亩水面。民国二十二年(1933)始建渌口至广州粤汉铁路(武汉——广州),铁路线要经过大平山塘,当年开工填平一部分山塘。民国二十五年(1936),粤汉铁路修成后,大平山塘就剩下20余亩水面了。大平山塘得名,亦与一个叫谭平山的人有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大绅士谭平山,据传家有万担租谷,又在湖南省政府任职。他本人热心公益事业,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协助湘潭县丞刘友皋在主一书院旧址上,捐资建龙潭书院。以后修桥路、筑陂坝、修山塘,多有赞助。这儿为中岗山地,植被稀少,常年干旱,谭平山就独自出资修筑了大、小平山塘,从此这儿就旱涝保收了。他死后当地人尊称他为“平山老爷”。他出资修建的山塘,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平山塘。大塘附近的村子,“村因塘名”,[6]76叫平山村(现叫平山组)。粤汉铁路修筑时,要在此设站,就叫平山站。自此后“平山”名显湘东西南部,名传株洲、醴陵、湘潭3县。

境内因山塘众多,村民素以放养山塘鱼闻名。1995年《株洲县志》记:早在战国时,其境内就有池塘养鱼。1949年县内出产池塘鲜鱼约210吨,至1965年达到533吨,以后逐年增长,到1990年县内山塘、水库产鲜鱼达2617吨。平山乡为山塘养鱼重点乡之一,其品种有青、草、鲢、鳙、鲤、鲫、刁、鲶等品种,尤以青、草、鲢鱼因体形适中,味道鲜美而畅销于世。

四 大京乡

该乡位于株洲县东北部,距县城约20公里。乡域原属醴陵、湘潭县,主属湘潭县。1951至1964年属株洲市郊区,1965年属株洲县。1992年4月,由白关镇划出4个村和1个乡林场组成大京乡,乡政府驻江边,“乡以大京水库而得名”[2]114,现辖 5 个行政村,总面积29.67平方公里,耕地301.0公项,人口共2310户、0.67万人,系汉族。

大京得名,与境内地势有关。乡域东界姚家坝乡,西南邻白关镇,北抵株洲市荷塘区、浏阳市。境内多山,四周全被低山、中山环绕。东北向有婆仙岭为屏,海拔319米,相距不远又有平峰岭耸峙,海拔323米。青山环绕中原有一小盆地,1958年截线江(枫溪港上游)筑大坝,小盆地被淹成大京水库,以灌山外广大农田。20世纪90年初,大京水库成为大京风景名胜区。

大京水库(大京湖)在株洲县城东北18公里的湘江支流枫溪港上游,“大坝坐落白关乡大京,故名。”[6]771958 年开建,1963 年建成。其坝为斜墙土石混合筑成,高24.17米,长86米,顶宽21米。水库淹没区长5.2公里,汇水面积17.66平方公里,溢洪道最大泄洪量34.6立方米/秒,库容1 340立方米,灌溉农田3.3万亩,具有防洪、蓄水、养殖、旅游等功效。大京水库内,青山四合,湖水浩淼,仿如碧玉;碧波中常有鲑鱼成群戏浪,水鸟徜徉飞鸣;森林茂密,多栖鸟兽。春夏之季,白鹭栖息于松林之中,喁喁低鸣;更兼大京湖内有9条小溪汇入,溪流曲折成九曲十九弯,山谷内草木繁茂,渐成幽境。纵目远近,层峦叠嶂中,森林浩瀚,青竹婆娑,山花遍野,绿草如茵,加之几栋白墙乌瓦的村舍,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天然图画,由人造湖而演变为风景名胜区,是必然要发生的现象。这儿距株洲市区,不足10公里,浙赣铁路、320国道傍境南横穿,还有2条乡村公路纵行境内,相互连成为风景区环形公路。由于交通便捷,所以自辟为风景名胜区后,游人不绝。

境内的婆仙岭位于大京湖西北,旧时因其界浏阳、长沙、醴陵、湘潭4县,故有“四邑名山”之誉。主峰海拔319米,山有老少2峰,少峰之巅唐时建有金轮寺,兴于宋、明、清代,民国以来香火渐稀。初毁于1958年,继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1992年按原貌重修。寺内有大钟高2米,直径1米,传为老峰飞来,钟声悠扬,可达10里之外。宋、明时香火较旺,寺僧最多达20余人。昔文人宾凤章,逐将岭上奇景缀为“仙峰八景”,曰“屏风朝晖”、“柘岭朝霞”、“桃林花雨”、“双井清泉”、“老虎听经”、“狮子啸月”、“古寺飞钟”、“石港远帆”。[7]438相传唐末五代,曾有姑妇 6 人,随一公主避难于此。后潜心修道,道成同日升举,不知所终,逐名“婆仙岭”。

[1]株洲市地名编纂委员会.株洲地名志[M].株洲:株洲市地名编纂委员会(内部资料),2004.

[2]郦道元.水经注[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5.

[3]醴陵市志编纂委员会·醴陵市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86.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881.

[5]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855.

[6]裴淮昌·湖南古今地名辞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7]株洲县志编纂委员会.株洲县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骆晓会

On Cultural Meaning for Name of River System Township in Zhuzhou County

PENG Xuekai

(Institute of Xiangdong Historical Culture,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412007,China)

K928.664

A

1674-117X(2011)02-0104-04

2010-11-12

彭雪开(1953-),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名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湘潭县建宁山塘
湘潭县:致敬革命先驱 赓续红色血脉
山塘街 一年 24小时
美术作品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湖南省湘潭县农村房有“身份证”了
建宁“花海跑”:春风十里梨花飞舞
我的青春我做主 本刊在湘潭县举办初中生演讲比赛
建宁苏区又添新亮点
湘潭县创建示范家庭农场声与探索
山塘七里最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