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对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措施

2011-04-08 14:55秦艺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意识情境思想

秦艺芳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高校加强对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措施

秦艺芳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感恩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针对当今“90后”大学生渐进成为校园的主力军的现状,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入手,对高校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措施进行探讨。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

一 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但是当“90后”渐进成为当今高校的主体,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亦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有针对性的对这一论题进行新的阐释,是高校教育特别是战斗在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必须解决的命题。大学生感恩教育就是高校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素材和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的人文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无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与大学生,大学生与老师、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关系,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素质较高的群体,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也最大,注重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使每个大学生都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情操、强烈的责任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有利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但是,要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就一定要弄清楚“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有针对性的强化对“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二 “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90后”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开放,却有着叛逆而幼稚的一面;他们个性鲜明张扬,却不时表现出较为严重的依赖性和自我性;他们敢于直面现实,却缺少理想与信仰;他们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却缺乏团队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他们看似人际关系广泛,却与亲人、老师缺少主动沟通,等等。“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都有着与前人不同的思想行为特点。

(一)价值观多元,感恩意识弱化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90后”大学生自小就掌握了计算机技术,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搭建社交平台。这就使得“90后”大学生有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时代特征,同时由于过于依赖网络造成“90后”大学生缺乏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技能。网络内容的不确定性和网络交往的不稳定性,容易使部分“90后”大学生的价值多元化趋势明显。找到待遇好的工作、享受物质生活成了大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而对于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表现的很冷漠。一些“90后”大学生总是认为他人和社会对自己有所“亏欠”,自己却从不给予他人和社会什么。他们因为自尊心不愿谈及自己受到国家和他人的资助。“90后”大学生的这一行为特点,注定了他们中的许多人生活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而漠视了现实,感恩意识弱化。

(二)少社会体验多叛逆,感恩情怀匮乏

“90后”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由于他们在外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这种家庭结构中成长,几代人的希望寄托在他们一个人身上,个人私密空间狭小,除了家庭和学校外接触社会太少。学校关心的是学生分数,父母关心的还是分数。家庭和学校往往利用金钱的杠杆,来撬动大学生对父母、老师和亲人的感恩,感恩动机仅局限于 “为感恩而感恩”、“为利益而感恩”的层次。但往往事与愿违,缺乏了社会实践的体验,不能从社会的大环境中去思考与践行。“90后大学生”缺乏对感恩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常常会引起学生们的逆反心理,因此感恩情怀相对匮乏。

(三)功利化思想严重,缺乏感恩认知

“90后”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时代,他们思想活跃,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文化脱序,使得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的追求自我价值、功利主义等思潮就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也表现得愈发明显。人们常用“新三座大山”来形容现代人所承受的压力,以“蜗居”为标志的住房和物质压力,以“蚁族”为代表的理想和现实的冲撞,以及职场上的争斗等社会现实。尽管尚未踏入社会,但是“90后”大学生也感受现实压力的焦虑感,为了避免踏入社会就遭遇生存与生活的窘境,为了在社会上获取一席之地,大学生在学校的一举一动无形中就转变为了“为工作而努力”。部分大学生对空洞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就会充耳不闻,要么干脆逃课。

三 教育措施

(一)以认知教育为前提,强化“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从现代德育目的论来看,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手段,学会感恩是德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从实践论来看,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目的就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预先有意识的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识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因此,感恩教育首先应让“90后”大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实上,当我们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就已经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开始享受前人创造的科技、文化的一切成果了。要在唤醒他们的爱心,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在现实社会中,凡是具有爱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他们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二)以情境教育为载体,激发“90后”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所谓情境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感恩社会等情境,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于高校而言,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和感染,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情感。然而,当前的社会伦理关系、道德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如价值取向功利化,凡事“以我为中心”、缺乏整体意识的个人主义;重外在功利性追求轻内在文化涵养的“三重三轻”意识;这都严重的影响到“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情境。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我们要创设有利于“90后”大学生有利的知恩、感恩教育的情境,紧紧围绕着“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发挥他们用来交往的媒介的作用,发挥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冷漠无情、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忘恩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同时给人们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榜样,激发“90后”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三)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90后”大学生的感恩品质

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就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培养学生感恩情怀放到自觉自愿的境界内,并将之引导到服务社会的层面。社会实践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这样感恩意识才能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他们的内在品质。高等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必要通过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大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实践教育这一手段是多方面的。例如在大一新生入校后开展“感恩你我,书信传情”我给家长的一封信活动、“心存感恩,成就人生”的征文活动、“感恩,不让爱我的人失望!”的主题班会活动等。利用每年的“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引导大学生记住身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增强其感恩意识,培养其感恩行为。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团日活动或演讲比赛,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双眼,熏陶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大学生的感恩行为,引导学生抽出更多时间参加到社会公共服务中去,用参加为社会公共服务来回报社会更多的人,要通过这些实践教育来内化“90后”大学生的感恩品质。

(四)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身教示范作用,顺应时代变化适时改变教育方法

“90后”学生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他们由于社会经验相对不足,认识水平有限,看问题容易出现片面性,甚至偏激,致使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作为感恩教育主渠道的学校,辅导员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实践证明,身教示范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对学生能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一线辅导员本身就必须是懂得感恩的人:感谢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同事的协助之恩等,让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性的感恩教育。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除了应发挥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外,还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的感恩认识、激发感恩情感、内化感恩品质。

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当今高校的感恩教育应该认清形势,创新模式。把对“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认识感恩为前提,以情境教育为载体,以实践教育为手段。通过全方位、多渠道教育模式的创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激发知耻心、感恩心、责任感,从而让“90后”大学生从自我的心底里迸发出一种对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的追求。追求决定命运,在“90后”大学生中树立起知恩图报的个人追求与社会风范,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建立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1]胡虹霞.感恩教育这一课高校德育应补上[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2]陈琦,杨鲜兰.大学生感恩意识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李慧.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四个转变[J].中国电力教育, 2009,(8).

D648

A

1673-2219(2011)08-0084-03

2011-05-20

湖南省高校工委课题“感恩文化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研究”(编号:湘教工委通[2010]29号10C20)部分成果。

秦艺芳(1983-),女,湖南东安人,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意识情境思想
不同情境中的水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