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类专业拔尖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1-04-08 14:55冯爱惠杨世凤刘振全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产学研人才教育

冯爱惠 杨世凤 陈 浩 刘振全

(天津科技大学 电信学院,天津 300222)

电类专业拔尖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冯爱惠 杨世凤 陈 浩 刘振全

(天津科技大学 电信学院,天津 300222)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及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迅速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已经占据主要地位,促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空前加快,从而使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电类专业对于人才意识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成为高校教育需要探索的问题。

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研

目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学校教育远离社会实际,脱离社会需要,造成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学生缺乏实践训练和创造性,造成知识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所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只靠学校自身的力量,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已经难以实现,寻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探讨和深化产学研结合机制教育新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1.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我国产学研结合机制的建立、发展、完善是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商品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在教育体系中引入了半工半读方式;80年代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产学研结合机制作为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进入90年代,上海建立了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标志着产学研结合机制走入中国经济社会的开始,在此后十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显示了大学院校在现代社会拓展的必然要求。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使科学技术在生产上越来越多的运用,要求生产劳动与教育相互结合。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和企业便开始了自发式的零星联系,即产学研结合机制的萌芽。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施奈德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计划,用“学工交替”的方式来培养工厂技术人员,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标志着产学研结合机制的创立。随着对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的深入,加拿大的教育专家指出,产学研教育不仅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识、情感和创造有联系,而且起着三者之间平衡、协调作用。20世纪20年代,又有人提出“学习-工作-学习”的教育方式,认为产学研作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而且也是促进学生个性、身心、能力和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教育过程。到了90年代,美国也对产学研教育的指导思想进行了调整,强调发展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专长和人格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在校期间的工作经历。这就大大地扩展了产学研结合机制教育的内涵,扩大对它的理论认识高度与深度。目前,产学研结合机制己从英、美、加等国发展到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几十个国家。

就我国目前高校发展情况而言,这种教育模式与现阶段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相比,被关注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存在着“三大”体制和培养模式问题:一是科教分割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教学与科研、学科与实验室之间不能统筹协调,不能整合学科优势进行联合攻关。二是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法规等因素限制,产学研合作三方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尚未形成主流,产学研合作发展很不平衡。三是高校科技评价和激励制度有待改革。

完善和创新产学研教育体制,利用天津科技大学地处滨海新区的优势,面向企业需求,强化工程特色,我们积极探索和践行了现代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 加强实践性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1 强化实践教学和实训,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实现新突破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培养高新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根据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的共性和个性构建电子工艺实训基地、传感与检测技术实训基地、信息科学与通讯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技术(单片机、PLC、计算机系统集成、入式系统)综合实训基地等,通过紧连假期的课程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每年以班级为单位人人参与,层层选拔进行多层面的电子设计实践与竞赛,并利用假期自愿地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制作,参与每两年一次的全国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机器人竞赛实际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 2007年全国电子竞赛中我院学生获得全国竞赛二等奖,天津市一等奖等,在全国飞思卡尔机器人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华北赛区一等奖二等奖等好成绩,实现了我院全国电子竞赛历史性突破。通过竞赛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掌握高新技术和技能,适应社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需要,参加竞赛获奖的大学生就业率达到100%。

2.2 突出工程特色,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满足企业要求

组织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证的培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在毕业时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职业技术资格证,经过我院职业资格培训和国家信息产业部认证考核,每年有60%的学生获得不同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上的竞争力,提高了就业率。为了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同学,在经历了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的基础上,成绩较好的同学可参加业余时间进行的技能培训,该培训实现了一人一个工位、弱电与强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十余项电子电气逐项通电逐项量化考核的全程考核管理。培训过程中的低压电器识别以及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各种控制方式深深吸引了同学,全部器件均采用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的德力西、正泰等品牌元器件,由于每一个电机控制线路都接上 380v电源和实际的电动机通电实验,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电动机的各种控制方式,而且对于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等常用机床的电气配电柜故障检修树立了信心,同时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夯实了基础。

3. 完善产学研基地,践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推荐就业-反馈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和探索产学研教育的长期性和效率性问题,更好地促进学校面向市场办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密切学校与合作企业的联系,使校企双方形成合作办学的利益共同体,利用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与环境,探索一条高校与企业合作进行高等教育,培养科研、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模式,构建校企联合办学实体。

天津市滨海新区集聚了世界500强中的114家高新技术企业,信息产业是天津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天津科技大学是唯一整建制在滨海新区的高等学校,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制定区域性发展规划,我院与大港仪器仪表总公司,石家庄无线电四厂、摩托罗拉、三星电子、达尔泰、电装电子等国内外合资公司建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分配-反馈教育”一体化基地,特别是与大港仪器仪表总公司、石家庄无线电四厂等开展了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将最后半年的毕业设计在学校与高新技术企业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在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完成学校理论知识与现代企业科技无缝连接和融合,结合企业要求开展科学研究和开发,利于“学企互促”,地方经济和高校科技的整合,完成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毕业设计后,优秀毕业生企业可以直接优先安排就业,大大提高了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

4. 教、学、研融合,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很难有机会参与教师承担的自然基金项目、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建立新型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后,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为一体,突出以学术、技术的前沿研究为先导,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保证教育质量,以高质量的教学巩固和发展研究成果,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构成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有效机制。我院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导师科研,提炼科研项目。新型产学研结合机制的建立,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良好的培养。企业将新产品设计思路,教师将学术、技术的前沿研究成果融人教学之中,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企业竞争能力地提高。

通过教、学、研融合,让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了解当今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教师科研或生产实践,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毕业设计作品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教师将科研最新成果编入“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直接应用于本科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利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专业特色的形成,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和企业合作进行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使电类专业建设和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1]李大胜,江青艳,库夭梅.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5):60-62.

[2]刘常云,王恩玮.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及模式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26-27.

[3]韩照祥,朱惠娟.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90-191.

[4]林卉.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2):51-52.

G640

A

1673-2219(2011)08-0044-02

2011-05-17

冯爱惠(1969-),女,天津市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责任编校:刘志壮)

猜你喜欢
产学研人才教育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