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预防中的应用

2011-04-09 14:21张会云田利军高茉丽裴俊清
河北中医 2011年7期
关键词:性贫血中医学贫血

张会云 田利军 高茉丽 裴俊清

(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儿科,河北 迁安 064400)

小儿营养性贫血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根据1981年全国16省市对8 435名29 d~7岁小儿的调查,血红蛋白在110 g/L以下的营养性贫血患病率高达36.31%,6个月~6岁小儿9 072名,患病率达43.03%[1]。如果病情严重,将合并其它病症,更加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小儿营养性贫血多发生在1周岁以内[2-3],而又以6~12个月婴儿为高发[4]。其原因主要是6个月~1周岁的婴儿生长发育迅速,物质代谢旺盛,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而此时母乳的质和量都逐渐下降,单靠母乳喂养远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特别是铁元素的补充,而该年龄组小儿自身的铁储备不断减少,没有足够的铁与原卟啉充分结合,致使红细胞生成减少,血红蛋白下降,引起小儿缺铁性贫血。小儿营养性贫血治疗过程相对较长,一般在血红蛋白达到正常水平后,仍需继续用药6~8周[1],故整个疗程需2~3个月,甚至更长,且小儿多不能主动用药,往往会给患儿生活和精神上带来一定伤害。现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预防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 中医学对营养性贫血认识

中医学虽无营养性贫血之说,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属疳证、积滞、厌食、萎黄、虚劳等范畴,属慢性虚损性病证,多与脾、胃密切相关。血液的资生在脾,而根源于肾。脾为后天之本,胃乃水谷之海,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论》有“脾胃不足,皆为血病”的记载;《医宗必读》又有“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之论。然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器功能均未完善,有待逐渐发育成熟,需要有充分的营养物质供应。但小儿因饮食失节、喂养不当、脏腑虚损、虫积致损等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就造成了贫血,且有“小儿脾常不足”之说。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影响心、肝、肾,出现脾胃虚弱、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的症状。

2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起源甚早,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历代医家已将“治未病”的观点发展成“治其未生,防患未然;治其未成,防微杜渐;治其未传,防护于先;治其未发,把握时机;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用药精当,勿使过用”。其精髓主要在于“预防”,也是现代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

3 做好预防工作

3.1 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重点加强对孕产妇的教育。首先孕产妇要均衡营养,避免营养缺乏。调查结果表明,哺乳期乳母缺铁对婴儿的铁缺乏有直接影响[4]。其次提倡母乳喂养。现代医学认为,母乳含铁1.5 mg/L,吸收率一般为2% ~10%,最高可达50%,远远优于其它食品[1]。有多项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贫血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其它喂养方式[2-3,5]。在此,要求一些孕产妇为了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应学会填加辅食,必须及时且经常添加辅食,同时必须保证辅食的质和量,必要时可学习食盐加碘的作法,在婴幼儿食品中填加铁的成分,保障铁的供给,同时有条件的地区要注意监测铁的吸收。

加强对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小儿贫血是儿童保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儿四病防治之一。有研究表明,3个月龄婴儿贫血患病率就有22.54%[4]。在目前的儿童保健中,在6个月才开始常规检测血红蛋白,是否能将此项常规检查时间提前,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对发现有轻度贫血儿童的家长进行早期的健康指导。

3.2 预防先天不足 血液的资生在脾,而根源于肾,脾肾又有先天资后天,后天养先天的关系,又“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肾所藏精,为父母先天之精,只有先天之精旺盛,才能资养后天,“体之发肤,受之父母”,只有父母的健康,才有子女的健康,故应从孕期开始就加强孕期保健工作,加强孕妇的营养供给,减少孕期患病几率,以免先天禀赋不足。

3.3 顾护脾胃功能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又“小儿脾常不足”,故应重点保护脾胃,减少对脾胃的损伤,并避免脾病的传变。

3.3.1 避免对脾胃的损伤 小儿时期要重点注意避免用药不当、虫积及饮食失节,以免克伐脾胃之气,损伤脾胃功能。

3.3.2 调整饮食,资养后天 要避免饮食欠缺和饮食偏颇。中医学认为,谷盛气盛,谷虚气虚,只有饮食充足,五脏之气才旺盛;食量不足则“谷虚气虚”,气血生化乏源,必致血虚;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需从多种饮食中摄取,所以中医强调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补精益气。故偏食、素食、挑食可造成饮食单一,皆会造成“谷虚气虚”,引起气血亏虚,致发本病。

3.3.3 避免脾病的传变 见脾病时,应充分考虑母子关系和生克乘侮关系,避免出现脾胃虚弱、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的病理变化。

3.4 治疗原发病 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如积极治疗急慢性腹泻或迁延性腹泻及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等疾病,以免急慢性疾病造成患儿铁吸收障碍,或造成儿童机体能量的消耗增加。

小 结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形成了一整套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预防医学逐步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形成一套专有学科体系,主要是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的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小儿营养性贫血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所以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切实加强预防工作,降低此病的发病率,全面提高小儿的健康水平,促进小儿健康成长。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14-1716.

[2] 严素朴.1421名儿童喂养方式与小儿营养性贫血发病率的关系[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5,9(1):48-50.

[3] 朱友华.喂养方式与小儿贫血的关系893例分析[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17(1):161.

[4] 俞文云.孕妇、乳母与婴儿的营养性贫血纵向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4,6(11):18-19.

[5] 张立峰,边素香.喂养方式与小儿贫血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1990,5(2):41.

猜你喜欢
性贫血中医学贫血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中医怎么防治贫血
春困需防贫血因
肾性贫血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贫血36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20例疗效观察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