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风汤联合耳尖放血治疗痤疮150例临床观察

2011-04-09 14:21安占波安军联
河北中医 2011年7期
关键词:耳尖屏风痤疮

安占波 安军联

(河北省无极县中医院内科,河北 无极 052460)

痤疮又称“粉刺疮”或“青春痘”,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累及青年男女,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如面颊、额部,其次是前胸、背部及肩部,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疮、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1]。2007-01—2010-01,我们采用玉屏风汤加耳尖放血治疗痤疮150例,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50例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男94例,女66例;年龄最大29岁,最小14岁,平均19.3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年,平均1.3年。

1.2 诊断标准 ①主要发生于青春期男女。②好发于面部、胸部、背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③典型损害有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与瘢痕等,常以某一损害为主,也可数种并存。④炎症反应明显时可伴有疼痛感[2]。

1.3 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职业性痤疮及药物性痤疮。③未按医嘱用药治疗者。④2周内使用过其他治疗方法者。

1.4 治疗方法

1.4.1 药物治疗 予玉屏风汤。药物组成:黄芪16 g,白术16 g,防风8 g。皮肤油腻加侧柏叶15 g、茵陈15 g、陈皮9 g;囊肿红肿加牡丹皮15 g、生地黄20 g;皮肤脓疱严重加连翘15 g、白花蛇舌草15 g、蒲公英12 g、紫花地丁12 g;结节明显加生牡蛎15 g、浙贝母15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

1.4.2 耳针治疗 操作者用左手固定患者耳朵,右手持针以垂直方向快速刺破耳尖穴皮肤,深度为1~3 mm,随即出针,用手指挤压患者的耳尖穴,使其出血(如血自出,则可不必挤压),并用酒精棉球擦拭血滴。出血量根据病情轻重而定,病情轻者5~10滴即可,重者需10~15滴。日1次。

1.5 疗程 d为1个疗程,休息2 d继续治疗,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6 疗效标准 痊愈:皮损消退90%以上,无新疹发生;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无新疹发生;有效:皮损消退30%以上,时有新疹发生;无效:皮损无明显改善[2]。

2 结果

本组150例,痊愈96例,显效36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3个月后随访痊愈患者,复发26例,但病情较初发时轻;随访显效患者,复发14例;随访有效患者,复发9例。

3 讨论

早在《黄帝内经》就已有“痤疮”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张介宾注曰:“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形小节,是名曰痤。”不仅指出了汗湿为其主要病因,且病机在于郁。《诸病源候论》载:“‘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多数医家认为痤疮病位在肺,以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脾失健运为病机,尤以肺经风热,上越肌肤,壅滞颜面为患。《医宗金鉴》谓:“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发于面鼻……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外科正宗·卷四》载:“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外科大成·卷三》云:“肺风由肺经血热郁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散或荷叶煮糊为丸。”

玉屏风汤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防御风邪,对痤疮发病有防治作用。耳尖穴卷耳取尖即是,乃经外奇穴,具有祛风清热、清脑明目、镇痛降压功效。放血疗法古代称为刺络,能开窍泄热、活血消肿。采用耳尖穴放血疗法有清热泻火、活血散瘀、调和阴阳的作用。内服中药玉屏风汤加减重在治其本,以减少痤疮复发,外用耳尖放血清热泻火治其标。内外兼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袁浩,田静.消疮饮加减治疗痤疮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7):97-98.

[2]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5-936.

猜你喜欢
耳尖屏风痤疮
耳尖放血治疗麦粒肿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耳尖穴点刺放血,治病有几多
固表防感玉屏风 珍贵如玉肺不虚
体虚易感冒喝玉屏风汤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汗证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