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2011-04-09 14:21王金平
河北中医 2011年7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西医病情

王金平

(河北省平泉县中医院儿科,河北 平泉 067500)

脑梗死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50% ~60%[1]。急性期过后,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中风后约3/4的存活者有残疾[2]。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3]。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和护理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均取得很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的发生及其躯体残疾的严重程度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4],患者常表现为愤怒、焦虑、忧郁、恐惧、暴喜等。我们本着中医“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肝,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理论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1.1 愤怒型 表现为急躁易怒,咽干,口苦,胸闷胁痛。我们运用中医情志制约法,以悲制怒,当其发怒时,用其最悲伤的生活事件予以适当刺激。

1.2 忧思型 常表现为善太息,气短,愁容满面,心胸痞闷,纳食不香。我们予以劝导,说明其思虑的错误性,让其认识到只有心情舒畅,配合治疗才是治疗的最好方法。

1.3 悲观型 常表现为悲观失望,失眠多梦,头晕心悸,疲倦乏力。我们运用中医情志相胜法,以喜胜悲,对其关心体贴,讲些让其开心高兴的话,多听欢快轻松的音乐。

1.4 惊恐型 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怕病情恶化,瘫痪不起。中医学认为,“恐则气下,令人善惊,思使气结”。就其病情的发展及恢复过程给患者做出详细的解析,消除其恐惧心理。

1.5 暴喜型 常表现为易于激动,情不自禁,喜笑无常。我们采用以恐胜喜的方法,以患者生活中最担心、最敏感的事情适当恐吓之,并告之其疾病的危害性。

2 中医辨证施护

2.1 中经络 病在经络,症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謇等。肝阳上亢型以情志调理为主,避免暴怒;风痰瘀阻型易眩晕,应卧床休息;气虚血瘀型体弱多汗,病室保持温暖避风;痰热腑实型饮食以清热、化痰为主;阴虚风动型用五倍子粉水调后敷神阙穴。

2.2 中脏腑 中脏腑分闭证与脱证。闭证表现为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等。闭证之阳闭风火上扰清窍型,予以羚羊角汤服用外,鼻饲安宫牛黄丸液体以辛凉开窍;痰热内闭心窍型应严密观察面红、身热、肢凉等变化,鼻饲安宫牛黄丸液体,中药煎液擦身及针刺曲池等穴位以降温。阳闭证患者可用菊花水清洁口腔;阴闭之痰湿蒙闭心神型除服用涤痰汤外,鼻饲苏合香丸液以辛温开窍。脱证者处于病情垂危阶段,表现出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等,应采取西医措施进行抢救,同时结合针刺人中、涌泉、合谷,加艾灸关元、气海、神阙、膻中以回阳救逆,病情稳定后可鼻饲参附粥回阳固脱。

3 中医辨证施食

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而且能调理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恢复健康和重病恢复期的饮食调节,能起巩固疗效的作用[5]。脑梗死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及易消化为原则。

4 中医辨证的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支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6]。除常规的康复护理外还进行以下的中医特色的康复护理。

4.1 按摩 部位和穴位根据疾病所涉及的部位和中医取穴论加以选定,依照先轻后重,由浅而深,由慢而快的原则,每日按摩2~3次。上肢选用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下肢选用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穴;头面选用太阳、头维、百会等穴。

4.2 中药药熨或外敷法 将桃仁、苏木、红花、当归等中药饮片用布包好,水煮至沸,待温度适宜时,用药包热敷外熨患肢,日2~3次。

4.3 针灸 在康复早期实行针灸治疗具有一定意义[7]。头针方便易行应首选。常用头针刺激区有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和语言区,可依病情选用,留针时间1~2 h,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耳针可依病情选用肝点、肾点、脑干点和脊柱点交替刺激。

5 压疮预防及护理

除常规护理外,每日早晚翻身后用当归酒精(当归20 g加75%酒精300 mL浸泡1周)涂于手掌的大鱼际部位向心性进行按摩局部皮肤15 min以促进血液循环,能更有效地预防压疮。

小 结 中西医护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医护理历来在中医学整体观、辨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以脏腑功能、经络协调、气血平和为内在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和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强调护士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取病情,并依中医辨证施护、三因制宜方式,针对不同年龄、体质和发病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8]。西医护理更强调有针对性地对临床出现的症状进行及时有效护理,其中护理程序是其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运用中西医2套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把中医理论融入西医的护理程序当中,一方面可使中医护理更加规范化,同时也使西医护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灵活地辨证施护、辨症施护、辨病施护[9]。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谁主谁次应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026.

[2]朱镰连.急性脑血管病早期康复,机不可失[J].中华内科杂志,1997,36(12):840-842.

[3]Lincoln NB,Jackson JM,Edmans JA,et al.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s about progress of patients on a stroke unit[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90,53(11):972-975.

[4]孟祥明,丁伟,郑加平.脑血管病的现代治疗[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200-203.

[5]张广清.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89-291.

[6]Weiller C,Chollet F,Friston KJ,et al.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 in recovery from 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 in man[J].Ann Neurol,1992,31(5):463-472.

[7]李育英,杨莉,刘洁.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及功能锻炼指导[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3):292-293.

[8]王苏娜,王景贤.中风病人的情志与辨证施护探讨[J].吉林医学,1997,18(4):243.

[9]张志华,王美兰.刍议中医护理之层次观[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9):438-439.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西医病情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