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

2011-04-09 14:21岳利英
河北中医 2011年7期
关键词:高脂血症脂质血脂

岳利英 梁 涢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检验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

岳利英 梁 涢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检验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脂类;血液;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形成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日益提高。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致病因素,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是冠心病、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血脂的调整日益受到重视。兹将近年来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归纳综述如下。

1 中医病机与治疗思路

高脂血症属中医学痰浊、血瘀、眩晕等范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素体虚弱、情志不畅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滞痰浊瘀血,阻塞经脉,属本虚标实。本虚指脾、肾两脏虚损,肝失调达;标实为痰浊、瘀血、气滞。现代医家根据本病病因病机特点,将其命名为“血浊”,并且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遗传关系密切,并与肥胖、年龄、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疾病有关。杨学武[1]认为,该病属于遗传性脂代谢紊乱性疾病,先天禀赋和后天恣食肥甘关系密切,治法以改变饮食结构、低脂饮食为关键。血脂犹如营血津液,为人体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一旦脏腑功能失调,水津停而成饮,凝聚成痰,精化为浊,痰浊水湿内聚就会出现血脂升高,过量之血脂,实为痰浊。其发病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痰湿、痰热、痰瘀内生,气滞瘀积阻塞脉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是产生本病的关键病理基础。目前中医界多认为痰瘀痹阻,脏腑功能不足是血脂异常形成的基本病机。高脂血症以肝肾两虚和痰阻血瘀最多见,尤其强调肝脾失调是本病的病理基础,痰、瘀是病变之标[2]。中药的不同降脂途径有:①调控血脂相关基因的表达,纠正脂质代谢紊乱;②减少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内源性脂质的合成而降低血脂;③提高脂蛋白代谢酶的活性,促进脂质代谢;④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⑤调节脂类在体内代谢,促进脂质的再分布、转运和排泄;⑥加快体内多余脂质的清除;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减轻血液黏滞状态;⑧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而调节脂质代谢;⑨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脂质代谢[3]。中医学提倡的是因人而异,预防、治疗集于一体[4]。近年来大量学者对中药治疗高脂血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服用中药能有效改善各项血脂指标[5-7]。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优势在于中药降脂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调理,调节人体的各种生理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停药后不易反弹,明显降低高脂血症的复发率,且中药降脂的方法、药物多种多样,有效成分有大黄蒽醌、枸杞多糖、茶叶多糖等[8],在辨证基础上灵活运用,突出个体化治疗的特性,对有并发症的血脂异常,能同时改善症状,防止或减少并发症发生[9]。

2 临床研究

2.1 辨证治疗 医家虽多认为本病本虚标实,为气滞、痰浊、瘀血所致,但在临床治疗中却有各自不同的辨证分型。徐俊良[10]根据痰瘀辨证选用自拟祛痰化瘀降脂方加减治疗高脂血症80例,药物组成:苍术 20 g,地龙20 g,丹参 20 g,制何首乌20 g,陈皮15 g,法半夏15 g,赤芍药15 g,山楂 20 g。随症加减:伴见头晕目眩、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加天麻、钩藤、决明子;伴见胸闷心悸、腰痛肢麻、夜寐难安加当归、桂枝、川芎;伴见神疲懒言、四肢倦怠、失眠善忘加黄芪、石菖蒲、郁金;伴见腰膝痠软、潮热盗汗、头昏耳鸣加熟地黄、枸杞子、牛膝。结果:治疗后血清TC、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王铭等[11]将高脂血症分为痰浊阻遏、气滞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阴虚阳亢等型,分别应用血脂康胶囊(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50029)等治疗,治疗后较治疗前血脂情况明显好转 (P<0.05,P<0.01)。胡庆寅等[12]认为,高脂血症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涉及肺、脾、肾三脏,标实是指瘀血、痰浊、水湿结聚脉络,而标实是形成本病的关键,故以活血化瘀为主,基本药物组成:郁金 15 g、姜黄 15 g、丹参 15 g、红花15 g等。并根据湿热瘀阻、痰浊结聚、肝阳上亢、脾肾两虚、胸阳痹阻等证候辨证加减治疗,治疗76例,总有效率 94.4%。洪敏俐[13]将高脂血症患者40例分5型进行辨证治疗,痰湿壅盛型用白术、茯苓、陈皮、枳壳、白僵蚕、山楂、白豆蔻、甘草等;气虚血瘀型用黄芪、黄精、地龙、桃仁、赤芍药、当归、川芎、丹参、水蛭等;肝胆湿热型用茵陈蒿、虎杖、决明子、车前子、柴胡、栀子、枳实、大黄、甘草等;痰瘀互结型用丹参、生地黄、瓜蒌、桃仁、姜黄、陈皮、川芎、郁金、制胆南星、半夏等;肝肾阴虚型用制何首乌、熟地黄、桑寄生、泽泻、枸杞子、女贞子、黄精、山茱萸、菊花等。结果:本组40例,显效26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张学智[14]将高脂血症分为痰浊阻遏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4型,并制定了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为中医规范治疗奠定了基础。

2.2 经方治疗 胡郁坤等[15]采用保和丸加减治疗高脂血症39例,药物组成:炒山楂、制半夏、茯苓、炒麦芽、陈皮、炒莱菔子、连翘、神曲。随症加减,日1剂,分早、中、晚3次水煎服,总有效率93.3%。孟庆坤等[16]用二陈汤治疗高脂血症50例,药物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乌梅。随症加减,日1剂,分早晚2次水煎服,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停药3 d复查,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92.0%。孙元莹等[17]将75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予决明饮子(药物组成:决明子、钩藤、菊花、生地黄等),对照组30例予脂必妥片(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国药准字Z20025688),疗程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5.56%,对照组76.67%,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陈苏宁等[18]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100例,治疗6周后,TC 从(7.13 ±0.55)mmol/L 下降至(6.19 ±0.71)mmol/L(P<0.05),TG 从 (2.18 ± 0.34)mmol/L下降至(1.67 ±0.28)mmol/L(P<0.05)。陆新[19]采用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脂血症50例,结果:显效3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张玉珍[20]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疗高脂血症80例,并与洛伐他汀片(北京万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10970092)治疗30例对照观察,2组均3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7.5%,对照组5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单味中药或中药提取物研究中医对高脂血症的传统治疗主要是在补虚的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健脾化痰、行气消滞药物进行治疗,如人参、黄芪、陈皮、半夏、枳实、决明子、泽泻、三七、丹参、银杏叶等。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中药具有明显的调脂功效。李树平等[21]报道大黄素能显著降低鹌鹑高脂血症模型 TG、TC、LDL-C、血浆纤维蛋白原(Flb)含量,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0.05)。程保国等[22]用葛根素治疗30例高脂血症患者,葛根素对 TG、TC、LDL-C均有明显降低作用 (P<0.05),HDL-C有明显升高作用 (P<0.05)。宋学玲等[23]总结了山楂的提取成分金丝桃苷具有抗氧化作用,并能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增加氧利用率,山楂三萜类物质熊果酸具有抗氧化和降低血脂的作用。植物固醇能有效降低轻、中度高脂血症患者血清TC及LDL-C。有报道表明,谷甾醇、豆甾醇及菜油甾醇等在有效降低TC及LDL-C的同时,并不受 ApoE多肽性的影响,并且不影响对维生素A及维生素E 的吸收[24]。王宇辉等[25]通过临床研究总结出降低TC为主的中药有泽泻、人参、川芎、山楂、陈皮等,降低TG为主的中药有黄芩、黄连、刺五加;对TC、TG同时发挥作用的有大黄、制何首乌、绞股蓝、银杏叶、葛根等。另有研究表明,枸杞子、制何首乌、泽泻、决明子、山楂、丹参等药物的有效成分有显著降低TC、TG和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26]。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中的黄芩素、黄芩甙可降低高血脂模型动物的血清游离脂肪酸、TG、TC及游离胆固醇的含量;泽泻主要含泽泻醇等,对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有降低TC、LDL-C,升高HDL-C的作用;山楂中的山楂黄酮具有降血脂作用[27]。何首乌能降低TC,减少肠道内TC的吸收,阻止TC的血内沉积,减轻及缓解动脉硬化的形成,阻止类脂质在血中滞留或渗透到动脉内膜,还具有改善微循环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28]。黄芪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滞性等作用;大黄可增加肠蠕动,促进肠内脂质排泄,其中的儿茶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内皮致密性,限制有害物质的进入,从而降低血黏度,减少脂质沉积[29]。

小结 中医学认为,痰浊与瘀血是高脂血症的两大病理基础,病机为肝肾亏虚或素体脾虚导致痰湿内聚,阻遏气机,引起血瘀而造成痰瘀互结的局面。因此,治疗高脂血症应以痰瘀同治为主。中药对高脂血症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特性,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发挥其降脂作用,从根本改善了痰瘀的状况。中草药以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和多部位、多靶点综合调脂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对如何更好地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很有临床实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但中医药在高脂血症的治疗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缺乏统一规范,中医药发挥治疗效果的药理作用、作用方式还缺少研究,实验研究尚需进一步筛选公认的有效方剂,并争取进行临床实验研究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广大患者的充分肯定,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

[1]杨学武.浅谈高脂血症的辨证论治[J].河南中医,2007,27(9):81-82.

[2]黄锐.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和治疗[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7):107.

[3]张金生,王阶.中药降脂途径及机理探要[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381-1383.

[4]张霄霖,何小琦.中医对调脂治疗的认识[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13.

[5]黄永艳,李春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6,12(1):77-79.

[6]王默然.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3):51-52.

[7]张莉.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与展望[J].河北中医,2007,29(4):376-377.

[8]潘涛,施广飞.血脂异常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51-53.

[9]魏卓红,何剑荣.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思路[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300-2301.

[10]徐俊良.痰瘀辨证治疗高脂血症80例[J].中医研究,2007,20(4):58-59.

[11]王铭,张瑞麟,刘娜,等.血脂康治疗中医不同证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2):1-2.

[12]胡庆寅,胡晓允,蒋宇,等.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0,20(1):16-17.

[13]洪敏俐.辨证治疗高脂血症40例[J].陕西中医,1993,14(3):103-104.

[14]张学智.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标准(初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8):716-719.

[15]胡郁坤,李昆三.保和丸加减治疗高脂血症39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8,6(5):18-19.

[16]孟庆坤,王培华,王丽,等.二陈汤治疗高脂血症50例临床观察[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6):75-76.

[17]孙元莹,郭茂松,赵新广,等.决明饮子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7-8.

[18]陈苏宁,杨积武,张放,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10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6):364-365.

[19]陆新.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4):13-14.

[20]张玉珍.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疗高脂血症8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8,30(4):389-390.

[21]李树平,周利玲,韩伟,等.大黄素对高脂血症模型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调节作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5):349-350.

[22]程保国,乐朝霞.葛根素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对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7,(12):16.

[23]宋学玲,王美芝.山楂的化学成分与临床应用[J].甘肃中医,2007,20(10):47-48.

[24]Geelen A,Zock PL,de Vries JH,et al.Apolipoprotein E polymorphism and serum lipid response to plant sterols in humans[J].Eur J Clin Invest,2002,32(10):738-742.

[25]王宇辉,周超凡.中药降脂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3):184-186.

[26]宋立人.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0.

[27]蔡永敏.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54,48l.

[28]柴跃红,窦敏华,窦翠华.何首乌汤治疗高脂血症36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0,22(5):346.

[29]焦东海.大黄糖浆降脂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2):110-111.

R541.4;R589.2;R247;R-05

A

1002-2619(2011)07-1091-03

岳利英(1973—),女,主管检验师。从事检验科临床工作。研究方向:中医学与检验学。

2010-01-28)

猜你喜欢
高脂血症脂质血脂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你了解“血脂”吗
复方一枝蒿提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白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高脂血症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及消除
社区健康促进模式降低老年高脂血症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49例
蒲参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片治疗中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43例
胆宁片治疗胆囊摘除后血脂升高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