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方向

2011-04-10 18:21Article
河南电力 2011年8期
关键词:淅川淅川县电业局

文 Article_郭 蕾

在一次全国供电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会上,我认识了淅川县电业局的通讯员王孟,感触极深。

初见王孟,是在开往贵阳的火车上。他30岁出头的样子,肤色黝黑,戴着厚厚的眼镜,穿着一身不怎么合体的西装,半旧的皮鞋擦得锃亮。说话时,他有些羞涩,嗓门却不小,口音浓重。认真作了自我介绍后,他就离开了,皮鞋踩在列车过道上发出重重的响声。

第二天,在颁奖晚会上,王孟跑前跑后,拍照、领证书,忙得不亦乐乎。领证书前,他慌忙地打领带、擦皮鞋,小心郑重地接过荣誉证书后,又反复看了好几遍。

我们跟他开玩笑说,有一个镜头就行了,何必这么认真?他一本正经地说,得这么一个大奖,不容易,衣衫整洁地和领导合影,是对对方最起码的尊重,也是对所获荣誉的尊重。他并不介意我们的打趣和调侃,依旧认认真真地拍照。

晚上,他买了一袋贵州核桃,对我们说:“这是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得到的最高荣誉,我内心很激动,感谢大家对我的照顾,请大家分享我的快乐。”我们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因为相识不久,谈不上谁照顾谁。

“嘿,这小子,倒挺有人情味儿的。”看着他那真诚憨厚的模样,我不禁想。

开完会后的返程途中,我得知了王孟的经历。王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父母都是奶奶抱养的,父亲是智障,母亲经不住奶奶以跳丹江水相逼,16岁时嫁给了父亲。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王孟吃苦耐劳的品质。中专毕业后,他去南阳谋生,每个月才300元钱。2001年春,他的母亲积劳成疾,他便经常往返于南阳、淅川之间,为母亲治病。两年后,王孟的母亲匆匆走完了她47年的短暂人生。

此间,王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淅川县城找一份工作,以便就近照顾他那个风雨飘摇的家。

2002年的一天,王孟鼓足勇气,走进淅川县电业局局长的办公室,把自己历年来发表过的文章恭敬呈上,并表示自己想在电业局找份临时工作。局长惜才重用,欣然点头应允。这一点头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转折。从此,他成了淅川县电业局兆通公司的一名临时员工。

9年来,王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新闻宣传上,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晚上十一二点前很少休息。由于勤奋、努力,他先后在县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过稿件1000余篇,在中央级新闻媒体发表过稿件100余篇。

回顾这段经历时,王孟有些动情了,加快语速说:“我当时已经下定决心,走在新闻宣传这条路上,就是累死也绝不后悔。”

王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拍新闻图片,他曾“不耻”借用照相馆里的相机。很难想象,前几年他发表的近千幅新闻图片,全是用借来的相机拍摄的。薪水微薄的他,去向别人借价值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相机,自然会经常碰一鼻子灰,个中无奈与辛酸,实非三言两语所能尽述。

王孟的月收入一直是三位数,一家人的生活还主要靠他一个人的工资来维持。苦水中泡大的他,却在1998年全国抗洪抢险时,捐了自己的衣服和50元钱;赴贵州支教女孩李华芬身患白血症,他两次捐款;为淅川县寺湾镇贫困大学生贾晓鹏捐款200元钱,为患尿毒症的女教师朱丽捐款300元钱……他曾拾到一组汽车减振器,价值1600元,他主动和厂方联系送还;他曾在为人代领补助金时,主动退还了会计多给的1000元现金。

我忍不住问他:你那么点儿收入要养活4个人,怎么还有心思帮助别人?他挠头:幸福和不幸,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他说,自己已经很知足了,虽然全家人一年到头舍不得吃上几顿肉,但至少每天都能吃到油;以前连青菜都吃不起,现在至少可以吃上,而且一日三餐都能吃得饱饱的。

王孟还给我讲了个故事:曾经有一个人,因为没有鞋穿而苦恼,直到有一天,这个没有鞋穿的人遇到了一个没有双脚的人,才突然感觉到自己原来很幸运。

和王孟分别时,他的那份淳朴,他的那份胸襟,让我们油然产生敬意。他在自己的人生方向上执著着,我们因他而感动着。我开始相信,心灵蕴藏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力量,足以让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

猜你喜欢
淅川淅川县电业局
持续发力 多元投入 淅川县加强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
淅川兰沟墓葬区M12 和M25 发掘现场
淅川县
旗帜的力量——国网建三江电业局有限公司党建工作纪实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生态淅川”建设中的人大力量
淅川县
电业局做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淅川:教育事业在人大监督中结硕果
县级电力财务稽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