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军事伦理思想探析

2011-04-11 16:29郑庆权
关键词:军队军事战争

郑庆权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福建莆田352154)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及中国传统的军事理论基础上,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在国内,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成果颇多,但研究毛泽东军事伦理思想的文章则寥寥无几。本文就毛泽东的军事伦理思想作一些粗陋的梳理,以加深对毛泽东思想的了解。

一、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思想为军事伦理的指导思想

战争道义性、合法性问题,是军事伦理的核心问题。古今中外,任何战争的发动,不管其真实的动机为何,都要从伦理道义上申明理由,达到师出有名。战争是血腥的,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却曾在世界范围内风行一时,这是有其深厚的伦理底蕴和道义支撑的,这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得以具体展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原始社会解体以后),而且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生产方式入手考察社会,认为社会发展的深刻原因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被剥削、被统治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推翻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夺取政权,才能运用政权的力量变革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斗争的独特性及崇高性在于,以前的阶级斗争都导致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一个剥削阶级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无产阶级不仅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统治,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而且要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消灭阶级本身的存在,使人类社会进入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新的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P272-294)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学说可以看出无产阶级的军事战争(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正义性、合法性所在,一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为新式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二是建立一个新式的没有战争根源的社会,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即通过战争解放全人类。

毛泽东的军事及军事伦理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扬。在他看来,“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2](P443)。一切侵略战争、民族压迫战争、落后阶级对先进阶级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反之,就是正义的战争。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的战争,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权利,因此,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的武装推翻反革命的武装,才能实现当家做主。“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3](P308-309)历史上任何一个反动阶级都不会主动让出政权,都会做垂死挣扎,反动政权最终只能通过武装斗争来推翻。被压迫阶级(弱势群体)只有通过暴力手段,或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种改良,或推翻旧的反动政权,为新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也许有人会借此认为,毛泽东是个好战分子,其实不然。应该说这是毛泽东对历史与现实的清醒认识与判断。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就是由于党的领导人陈独秀的妥协投降所导致的。这更加使毛泽东坚定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之路,“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2](P512),对强大的反动派抱有任何幻想都是不现实的,与虎谋皮是不可能的。

在毛泽东看来,正义的战争不仅是弱势群体保存自己生存状态的底线,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抗毒素”,战争会促使交战双方在残酷的血腥面前进行反思,从而校正自己的行为,改造双方。他以中日战争为例,认为战争将改造中日两国,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战争是血腥的,是无情的,相信一般人都讨厌战争。但是,无产阶级的战争不像过去的战争,不是通过战争达到简单的改朝换代,或通过战争掠夺财产和领土,而是通过战争消灭战争,建立一个没有战争根源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我们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出发于我们要求消灭一切战争的志愿,这是区别我们共产党人和一切剥削阶级的界线。”[3](P158)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学说曾经受人欢迎的原因所在。

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军事伦理的核心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P283)“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宗旨,同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正义与否的评价标准。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观点,并加以丰富和发展,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并将其作为无产阶级新型军队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军事伦理的核心原则与价值取向,是人民军队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旧式的军队,要么不重视民众,没有充分发动民众;要么利用民众,存在过河拆桥现象,没有建立起服务人民的政权。

深谙唯物史观及中国历史的毛泽东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革命的军队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战斗,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才能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全力支持,革命才能成功。换句话说,革命的军队只有为人民并以人民为革命的动力,革命才能成功。在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与政权建设的构想中,人民不仅是革命的动力,而且是新中国的主人。于是,毛泽东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伦理维度入手缔造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确立了人民战争思想。

这支军队以马列主义为武装、以农民为主要成分,每到一处,都进行“打土豪,分土地”活动,以满足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对土地的渴望;这支军队有着严格的革命纪律,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以人民利益为准绳的集中体现;这支军队注重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使革命队伍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纯洁了思想,使全体军人有着共同的向心力及凝聚力,在政治自觉的基础上遵守和维护纪律,维护人民利益;这支军队除了担负作战任务外,还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等工作,并反对群众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倾向,还利用作战间隙进行生产,以减轻群众负担。它既是一个战斗队,同时又是工作队、生产队。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独特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及军队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印证。因此,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博得了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全力支持,才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短短的20多年间,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取得革命的胜利。毛泽东领导的革命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直到今天,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仍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立身之本。

三、“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军事功利主义

在确立了“为何而战”这个核心问题后,“如何战”也是任何一个军事家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毛泽东也不例外。他指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2](P450)在毛泽东看来,通过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来保存自己,这是军事战争的出发点。面对强大的反动派,要达到这一点,无疑是相当困难的。毛泽东在确立人民战争的框架下对军队广大官兵提出较高的要求,最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成功。

毛泽东要求军事指挥人员要智勇双全。他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行动,它是有规律的。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还决定于作战双方指挥员主观指导能力。作为战争的指挥员,要成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又要有驾驭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1](P166)。要求指挥员要认真研究战争的规律,讲究战略战术,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关系,做到活学活用。强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用积极防御的办法,积小胜为大胜,积战术上的胜利为战略上的胜利。反对单纯军事观点,要把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等结合起来。他本人就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不但具有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敢于向强大的对手亮剑;同时,他认真学习、研究、总结战争,在继承前人兵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把对战争的研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及战略的高度。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总结出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抗战期间提出的论持久战、解放战争时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等都成为经典。

毛泽东十分重视调动发挥士兵的积极性与智慧。他领导下的军队士兵大多来自当时社会的底层,有工人、农民、江湖卖艺的、兵痞子等,游离于社会的边缘,没有地位,被人瞧不起。他通过加强军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赋予这些人解放全中国乃至全人类的神圣使命,大大提高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激发了他们的战斗能量,从而产生了强大的战斗力。他在军队内部肃清封建主义、军阀主义的残余影响,废除打骂制度,实行军事民主、官兵一致等措施,打破旧军队官兵森严的等级制度,提高士兵地位,激发广大士兵充分发挥智慧,集思广益,达到“三个臭皮匠,抵的上个诸葛亮”作用,从而为指挥员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提供依据。他要求士兵不断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及军事水平……这些成为人民军队虽然装备落后,却能屡破强敌的重要原因。

同时,毛泽东提倡广大官兵要有英勇牺牲的精神。在他看来,战争是有代价的,要消灭敌人,自己就必然要做出牺牲,无法完全保存自己,部分暂时的牺牲是为了全体的永久的保存。在人民利益面前,在国家利益面前,广大官兵要有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要不惜牺牲生命,勇于捍卫。他赞扬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赞扬张思德的死“重于泰山”。当然,提倡牺牲精神,是需要与战略战术配合的,不是盲目冒险,做无谓的牺牲,他特别反对战争中的盲动主义。

总之,毛泽东军事伦理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所提出的“为何而战”、“如何战”对当今中国军事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4] 谈际尊.中国传统军事伦理的价值取向[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4):95-97.

[5] 王永昌.论毛泽东关于军民关系的伦理思想[J].学术论坛 ,2009,(12):53-56.

猜你喜欢
军队军事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军队的4月1日
他们的战争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战争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