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研究

2011-04-11 20:39徐凤月
关键词:民族区域少数民族民族

徐凤月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基本国情。如何处理好中国的民族问题,实现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繁荣、进步,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问题结合起来,创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进入新时期,在国际国内新形势的影响下,民族问题又呈现出了新的情况,给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严重冲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而民族问题作为基本国情,因此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六十二年来,我国的民族关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保持良好,民族政策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各民族大杂聚、小聚居的社会格局已经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并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各民族平等、团结、繁荣、进步的基本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贯彻和落实;各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跃和发展。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问题也开始呈现出新的情况,特别是2008年西藏“3·14”和2009年新疆“7·15”这两起恶性事件的爆发,虽然这两起事件是国内外恐怖势力和分裂组织相互勾结挑起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民族政策在维护民族稳定,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存在着一些真空和漏洞。

(一)新时期民族问题方面存在的新情况

1.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互交织。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由对超自然实体及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态。”[1]虽然民族和宗教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但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存在各种各样的宗教,而很大一部分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再加上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使得宗教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对于许多民族来说,宗教信仰支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控制着他们的心理。因此,在宗教信仰很虔诚的民族中,宗教因素就成了最容易触动和最敏感的因素之一。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相互交织,不仅是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个特点,而且也已变成当今世界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现如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冲突很多都是以宗教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这就加剧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和纠纷。当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时,就加剧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增加了民族问题的敏感性,也增加了解决民族问题的难度[2]102。

2.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互交织。古代中国的历史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在历史融合的长河中也产生了一些民族问题,这些民族问题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则作为历史的记忆和痕迹留存了下来,在一定条件下和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新的民族问题。”[2]101新时期在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冲突问题以及“藏独”、“疆独”和“台独”这“三独”问题,除了一部分是历史上分裂活动延续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和帝国主义与境外极端分子煽动和制造分裂中国的图谋有关,充分体现出了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特点。这就使得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从而给党和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和难以预测的变数。

3.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交织。我国有着很长的陆地边境线,很多少数民族人群就生活在西部边陲地区,与周边的邻国相接壤。由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经济落后,社会发展缓慢,再加上很多少数民族都同邻国中的同一民族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历史文化渊源,从而使得民族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和棘手。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以及恐怖势力相勾结,进行着分裂破坏活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还有,西方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幌子,企图干预中国的民族问题,甚至企图把我国国内民族问题国际化,图谋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2]104,从而增加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我国的民族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

(二)民族政策方面

1.统战方针方面,过分注重上层统战,而忽视下层统战,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毛泽东同志曾经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3]606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方针过分的强调对少数民族上层社会的统战工作,而忽视了去做少数民族下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以致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下层劳动人民感受不到来自中央的关怀和温暖,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事实上的民族不平等现象还时不时会出现,再加上一些极端分子的从中挑拨,民族聚居地区的群体性事件不时就爆发出来。

2.政策优惠方面,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正在逐渐消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得以确立,由于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这就使得“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一些优惠和照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消失,或为国家对东部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所抵消,民族自治地方被迫处于与沿海发达地区‘平等竞争’的地位”[4]293。表现在:在财政和金融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财政上,“在划分中央和地方固定收入项目于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项目时,全国一样,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关于财政自治权的规定。”[3]293金融上,国家对民族地区没有什么优惠政策,再加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方面建设都比较落后,所以“民族地区能用于较大建设项目的资金较少,同时也很难筹集资金搞建设,造成了民族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日益扩大。”[4]294在民族地区教育方面,“民族院校、民族班招生逐步向自费过渡,有没有制定相应的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入学难的政策;不管什么类型的学校、不论投入有何差别,都用同一标准进行评估。如此等等。”[4]294此外,还有在民族贸易方面,税收方面等等也都出现了“一刀切”的不正确做法。这里就不过多的去阐述了。

二、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对于加深民族感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繁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各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新中国的成立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权利,又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许多民族地区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割据状态,实现了国家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巩固了祖国的边防。”[5]16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来推动西部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实现各民族人民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最高理想。这一举措必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创造必要条件。

(二)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所谓的政治稳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秩序的连续状态和政治结构要素的协调变化。”[6]31和谐良好的民族关系能够促进民族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同样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也能巩固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实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人民充分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在安定团结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以及谁也离不开谁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稳定奠定了社会基础。

(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防止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神圣使命,同时也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将各少数民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来。现实中,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时,一定要坚持国家的民族政策,合理妥善的解决。在解决民族冲突中,要正确得分清敌我,最大限度的团结各民族人民群众,孤立、打击和揭露极少数破坏安定团结大局的敌对分子和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不断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三、新时期解决民族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民族关系的路径选择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为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建社社会主义和谐的民族关系也就成为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是一项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而《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促进民族地区各方面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要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时,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是适应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民族区域地区民主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不断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坚定不移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维护民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稳定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经济的发展。在中国,75%左右的少数民族都分布在落后的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落后不仅拖慢了国家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也对整个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为了正确贯彻邓小平的“两个大局”*两个大局: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的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的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277-278)。构想,帮助少数民族人民摆脱贫困,维护地区稳定,国家在1999年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少数民族区域乃至全国来说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它有利于合理调整区域经济布局和资源配置,有利于为国家经济发展拓展新的广阔空间,有利于维护西部地区政治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以及巩固边疆安全等等。

(三)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所以民族地区也要和全国一样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和能力。但是,在民族地区实施开放政策不应盲目,要具有层次性,即一个层次面向国内比较发达的地区开放,另一个层次是面向周边国家开放。在西部地区实施开放政策有利于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区,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合理有效地发展政策,从而达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功效。

(四)加强对下层人士的教育和统战工作,积极引导各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在少数民族地区,处于社会下层的少数民族仍然是占绝大部分的。所以,党和国家在做统战工作时,不应该只是过多的关注上层人士,而忽视下层人民,现实社会中应该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程度。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矛盾问题日益凸显,这就更需要做好对下层人民的教育和统战工作。一直以来国家都十分强调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是经济繁荣的源头活水,只有文化教育的发展,才能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获得创新机制和动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民族教育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民族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7]所以要十分注重并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力度。人民只有有文化,才能走出封闭的僻远地带,融入整个社会;才能增强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减少矛盾。对于宗教问题,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加强对青年爱国宗教人士对培训,增强了他们对自己祖国、对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帮助他们认清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以及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巩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基础。坚定他们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的立场。

(五)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毛泽东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2]526精辟的概括出培养干部,包括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力量。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开发各类人才资源,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策,也是一项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而面对现实,立足未来,大力培养和积极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并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量庞大,结构优化,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117.

[2] 吴仕民.直面民族问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

[6] 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31.

[7] 杨光宗.论文化作为经济活动过程的主动存在——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滞后的文化因素[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4).

[8] 吴世昌,刘辉.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范式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