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2011-04-11 21:48李静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教育

李静

(隆化县第二中学,河北 隆化 068150)

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李静

(隆化县第二中学,河北 隆化 068150)

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由于未成年人的社会认知不足,自我防护意识缺乏,往往会受到其负面影响,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本课题组通过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和行动研究等方法,调查未成年人的上网状况,制定出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对策和方法。

未成年人;科学上网;心理健康教育;绿色网络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供给的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网民达3.84亿人,其中,10~19岁网民占比为31.8%。按此数据测算,中国10~19岁网民范围超过1.22亿人。假如再加上10岁以下的网民,到去年年底,中国未成年网民已超过1.26亿人。在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空间,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在广大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娱乐和社会参与过程中已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有害信息和负面影响如暴力和色情内容、网络过度依赖等,也极大地危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1]

据五年来对我校痴迷于上网的学生的观察了解,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①撒谎、骗人;②表现出冲动、暴力的行为;③情感冷漠和孤独;④思想早熟,性行为放纵等现象。例如,我校2010年八年级某生沉迷于网络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网络严重地危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让未成年人健康地上网,怎样有效的减少网络成瘾患者的增加,避免未成年人深陷网络不能自拔?如何让学生健康上网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

我们本着“上网宜疏不宜堵”的原则,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我们初步探索总结出一些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利用多种校本资源宣传绿色网络,引导科学上网

(一)推荐网站:各科老师推荐一些本科的优秀网站,引导学生浏览积极健康的网站,适当布置一些查找资料的任务,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并利用优秀网站所提供的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广大同学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

(二)建立网库:通过收集、加工、存储学生信息等方式建立信息库及网络教育平台,通过校园网,互联网服务,为课题工作提供便捷的条件和资源。

(三)开设网课:利用已有的校园网资源,远程教育网和县信息教育的博客专版,建立各学科网页、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性的研究型学习。提高学生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创新性地学习和生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创办园地:利用好微机课和校园网,组织健康丰富有趣味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掌握网络的使用,并且利用好网络。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动画,发表自己的文章,这样既展示了学生的才华,也对其他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利用好校广播、黑板报和手抄报等宣传工具,做好舆论宣传,把上网宣传深入到每个学生的身边,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文明上网,上文明网。学校团委向全校学生提出了“关爱身体、关爱心灵,做一个文明的少年,健康成长”的口号。

(五)主题教育:利用本县董存瑞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2007年某些网络和电视说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事件是虚构捏造的谣言,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来了解历史,还原历史真相。学生纷纷上网查找有关董存瑞的资料,考察英雄牺牲地,拜谒董存瑞烈士陵园,有的还去苔山追想当年战争场景……学生写下了自己的感想:对某些媒体对英雄的诬蔑和诋毁非常气愤。八年级十二班刘洋在作文中写下:忘记历史就是对过去的背叛,有英雄而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一个很悲哀的民族……[2]通过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们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能力和对有用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也让他们认识到了网络中的内容五花八门,培养了正确的识别能力。

二、利用博客、QQ等架设网络虹桥,指导健康成长

(一)开拓网路:利用已经建起的博客网(http:// blog.sooxue.com/user1/2992/index.htm)让网络下的孩子们心理健康成长,为孩子家长老师提供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博客里开设了彩虹桥、家长话吧、网人专栏、讨论区即案例分析、学生天地和温馨信箱等栏目。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平等交流,互说心里话。

(二)建立档案:选取部分班级以班主任为龙头建立课题研究试点,掌握本班的上网学生,建立好上网档案,了解上网学生的思想学习变化,及时注意学生的心理波动,和家长联手对其实行有效的监控和及时的指导。挑选典型的案例发布在网站上供大家研究分析,为我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具体而真实的材料。通过个案分析,使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痴迷于网络聊天,痴迷于网络游戏,从家里面偷钱,和父母说谎,甚至把早餐钱都用来打游戏,但是家长却不知道。通过建立档案,家长更了解了孩子的情况;通过双方心平气和的沟通,也密切了孩子和父母间的交流,使得孩子能更加健康地成长。

(三)培养网谊:课题组的成员经常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由于互不见面,身份隐蔽,发表见解无顾忌,从而达到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层次的沟通,老师真正成了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课题研究工作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多部门配合、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学校的教导处、政教处和团委大力配合,两处不仅在制度上明确规定不许上网吧,尤其是住宿生不许私自跳墙出去上网,而且严加管理,大力查处,严肃处理。学校政教处对上网成瘾的学生加大了教育和处罚的力度,和家长紧密配合,共同挽救孩子,正面引导教育,侧面加强控制和管理。

(二)利用各科的整合课、多媒体课,特别是历史、语文和政治等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发扬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质,把爱国教育、人生观教育深入到每一细节。

(三)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青春期心理波动及时给予正当的指导。为了更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顺利的度过青春期,在本学期的礼仪课上特意增加了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专题讲座,介绍心理卫生知识和排解心理压力的常用方法,教给学生怎样建立并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等。通过开展网上、网下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青少年对网络的适应能力。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组建心理教育网站,通过开展丰富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网上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吸引力来影响青少年,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3]。

(四)控制和引导相结合,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

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实行有机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告诉青少年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进行指导和适当控制,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4]。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在目前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也许是目前家庭和学校解决上网不利影响的较为可行的一条重要途径。

同时,宣传正确的上网心态,大力开展网上心理服务,比如利用校园网由礼仪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困扰进行解答,通过网上组织学生讨论,开展“PtoP”式教育等。总之,全方位的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使他们避免因在现实和网络中都受到漠视而迷失。

[1]沈杰,陈晶环.客观地认识未成年人对于互联网的运用[Z].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应用报告(2009~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3.

[2]刘洋.是还原历史还是颠覆英雄[N].少年智力开发报文综专页历,2007-8-10(4).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4 (4):4.

[4]吴发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G479.3

A

1005-1554(2011)03-0096-02

2011-05-17

李静(1971-),女,河北承德人,隆化县第二中学中教一级教师。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国家重点专项课题《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6202072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青少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