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的缺失和重建

2011-04-11 21:50孙宗涛范海凤李仁华
关键词:师德理想教育

孙宗涛, 范海凤, 李仁华

(丰县民族中学, 江苏 丰县 221700)

师德的缺失和重建

孙宗涛, 范海凤, 李仁华

(丰县民族中学, 江苏 丰县 221700)

作为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而且要师德高尚,然而当前师德缺失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列举了当前师德缺失的现状,探讨了师德缺失的原因,并从关注教师的政治生命、维护教师的权威、加强正面教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师德重建的措施。

师德;缺失;重建

0 引言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由此可见,传道是教师的第一任务,也是其根本任务。这里的“道”自然是指做人的道理和原则,这些道理和原则其实就是做人的最基本道德。高尚的道德来自于圣贤先哲的经典著作,更来自于圣贤先哲自身。可见,要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教师必须德高为范,因为只有言传的教育是一种苍白无力的道德说教,而身教才能感化人,熏陶人。身教就是要身正,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人师表,德高望重,才能像圣贤先哲那样隆达。然而,面对教育的现实,当前师德缺失却是不争的事实,因而,研究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如何重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迫在眉睫的问题。

1 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而且要道德高尚。没有高尚的师德,何来德高望重的教师?没有山高我为峰的理想,何来功绩卓著的教育家?

教育是塑造未来的,教师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未来的社会是由未来的人才创造的。怎样才能造就未来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远见卓识,能站在历史的潮头,把握住未来。如何把握未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现实,胸怀天下,放眼未来。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的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就要求我们要认清当前教育的任务,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拥有远大的社会理想和抱负。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师缺失的恰恰就是这些。

1.1 教师理想的缺失,是造成师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部史诗《长征》告诉我们:长征在极其险恶的政治军事条件下和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能够胜利,靠的是一部《共产党宣言》,一首《国际歌》,一种共产主义的理想抱负,一颗效忠于国的国家情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鸿篇巨制《解放大西南》中,蒋介石看到兵败如山倒的战争形势,感到蒋家王朝就要灭亡了,多次感叹,他的部队丧失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一种信仰,一种理想。

一个社会的信仰缺失,就必然使这个社会迷失方向,走向混乱。理想的缺失,就必然使这个社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走向落后。同样,一个人,也是如此,因为信仰和理想是生命之根、心灵之魂,也是生命的“永动机”,缺失信仰和道德的人生,就会迷失方向,缺少动力,必然会失败。

信仰理想的缺失,是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也是教师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改革大潮的汹涌澎湃,欧风美雨的摧残击打,加之一些歪理邪说的推波助澜,一时间,尘渣泛起,物欲横流,遮天蔽日,我们的信仰之柱几近倒塌。共产主义的理想不再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也荡然无存。在这种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开始混乱,职业道德开始滑坡。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教师也不再清高,在当今金钱至上,物质利益高于一切的现实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也被私欲吞食。教师也由一个理想主义者变为一个现实主义者,理想已经缺失。其表现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安心于教育事业;缺乏职业理想,甘于平庸;知识分子的良知丧失,只为一己一时的名利。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教师认为:当教师太清苦,说什么“两袖清风,人生就是一场空;人家吃肉,我们闻腥;人家房子几栋,我们无奈仰望星空;人家钱财几辈够用,我们孩子上学告西求东。”于是,许多人丢弃了教师的职业,下海经商。在岗教师看到了成功者的辉煌,忽视了失败者的凄凉,人心慌慌,不能下海就搞兼职。教学成了副业,兼职成了主打。近几年,由于求学热,一些教师终于发现了自身的价值,终于懂得了知识就是金钱,纷纷从事家教,有甚者,把课堂上应当传授的知识放在家教中讲,扩大了生源,增加了收入。还有一些人,教学能力不强,就依靠关系跑官,因为现在的官权力大,暗收入多,心思不用在教学上。还有一些缺乏职业理想,甘于平庸,无所作为。他们仅满足于能教书,至于会教书、教好书不是他们考虑的范围。他们认为争取当名教师、教育家的人都是“迂腐”。坐不住冷板凳的人,肯定缺乏执着精神,不钻研业务,酒场、牌场、钓鱼等是他们的去处和工作,更不愿意做一些育人的工作,借口减负,不给学生布置作业,不批改作业,甚至连考试试卷也让学生批改。他们借口新课改,不备课,不理解分析教材,钻新课改的空子。课堂上让学生自学,然后感悟讨论,让学生回答疑难问题,无论回答对错都进行赏识,自己既不点拨也不发表意见。他们一堂课下来连书也不看一眼(这样的课堂教学根本用不着上四年师范。)他们不管学生掌握不掌握,反正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管教不管会”。更有甚者,公开说明奖金多就多干,少了就不干。给多少钱就干多少钱的,工资是铺底。难怪有些教师不管能力如何,都托门子找领导要求任高三课。教好教坏无所谓,只要带了高三就可以多拿钱,多拿钱才是目的。还有一些人,目光短浅,只为评职晋级干,而不是为教好书育好人而干。

他们的境界之所以如此低下,道德之所以如此低劣,就是因为缺失了人生的远大理想和职业追求;他们之所以鼠目寸光,心胸狭隘,是因为他们缺乏信仰,缺乏国家情怀。因此说理想的缺失,是当前师德缺失的主要原因。为人师表者,应当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所追求的人。

1.2 新课改对教师合理权威的消解,是造成师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当前,所谓的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是纷乱的,空洞的,模糊的,缺乏前瞻性的,仔细研究后会发现,它既缺乏继承性,又缺少时代感,更没有前瞻性。杜威理论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许多国家的教育事实证明了的中看不中用的理论。当前鼓吹新课改的人们,他们并不知道怎么改,只是看重了“自由和民主”,借口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民主意识,实际在青少年中传播一种绝对自由和无政府主义。让我们看一下杜威的民主理论,他认为民主是“一种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基础的,不囿于自己种族阶级、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乃至国家限制而必须考虑别人利益的共同经验交流生活方式”。这种“共同利益”在当前情况下是不存在的,因为“人是其现实性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杜威的民主实际是“空泛模糊”的。请看,在这种“空洞的理想、没有内容的口号、极为抽象的价值理念”下,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评判学生应当作为教师的一个原则”。这种观点看似民主、合理、时代感很强,但其过于强调了学生而非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实践中却导致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教师合理权威被消解后,其工作的积极性不仅削弱乃至丧失,甚至产生各种报复性的消极无为,自我放弃,放任自流。一旦自我放松,思想之堤、道德之坝就会随之垮塌,致使教师职业道德的滑落。不但如此,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被削弱,致使一些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师范院校,也不再重视教师的基本素质,更不注重师范生在校的道德培养。

1.3 近几年师范生生源质量下降,是造成师德缺失的又一重要原因

过去,由于国家各项照顾师范生的政策到位,许多优秀的学生自觉地报考师范专业,这样师范毕业生的基本素质普遍较高。但是,新课改后,教师的地位降低,再加上各项照顾政策的取消,高校的大量扩招,教师工资相对经济发展增长滞后,造成教师收入实际事实上的降低。师范院校再也收不到优秀生源。导致师范生大多是二三流的学生,这类学生大多存在着不良习惯,道德缺陷,因而,这就造成了师德的先天性缺失。

近几年毕业的师范生到校后,不懂尊重他人,对教过自己的老师,年长者喊老这老那,年轻些干脆就直呼其名;不懂得上班是什么。晚来早退,想上课就上,不想上课就放,领导批评认为领导不尊重他,侮辱了其个性,限制其自由。说话不文明,行为不端正,举止粗野,整天醉醺醺的神志不清,专业知识不熟,还不写备课笔记,工作思路不清晰,还不虚心学习,自恃才高却学疏识浅,狂言呓语,说了半天谁也听不懂。自视清高,遇到领导长者,高昂着头,眼望着天,浮躁狂傲,这简单那容易,大事不能做小事做不成。对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评头论足,胡言乱语,没老没少,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目空一切,爱赶时髦,追求流行,不顾身份,天马行空,无组织无纪律,视职业为儿戏,奇谈怪论不少,歪理邪说多多。

2 重建师德的策略

针对当前师德严重缺失的现象,我们就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抱着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用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因为教师群体如果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民族意识,没有国家观念,那么我们的未来建设者就会缺失这些。试想,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仰的,对未来没有憧憬的民族将如何生存下去;教师群体如果没有道德观念,没有任何爱心,没有整体观念,那么,我们的未来人才就会成为一个私欲膨胀者。私欲是万恶之源。试想,一个没有道德约束,缺乏爱心,只图满足个人欲望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没有希望且自取灭亡的民族。任何超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自由化和民主化都是荒诞的,都会导致国家的无序,引发亡党亡国的危险。而我们当前的课改正是在这种超越一切的空洞的绝对的个性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我们一定要恢复教师的主导作用,恢复教师的合理权威,使教师恢复信心,消除被社会边缘化的认识。

我们要重树教师理想,重建教师道德,重铸教师之魂。这也是为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前程之计。

在当前个人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净化教师灵魂,还教育一片净土。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关注教师的政治生命,重新扬起教师理想的风帆;必须防止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被边缘化,恢复教师的权威性,恢复其主导作用;必须用多种激励措施,重新燃烧起教师的激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还我们一种健康的教育,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一大批人才。任何不讲政治的教育(这里包含着民族国家利益),都是一种没有前途的,黯淡的教育。

2.1 关注教师的政治生命,重新扬起教师理想的风帆

高等师范院校要对在校师范生进行政治理想教育、国家情怀、民族气节教育,让学生有一个远大的抱负。目前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符合中国实际,又能引领中国社会阔步向前的先进理论,应当是我们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包含艰难创业的长征精神、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求真务实的实事求是精神、勇立潮头的改革创新精神、执政为民的以人为本精神。我们要用这种理论教育未来的教师和现任的教师,让他们成为拥有民族大义,国家利益至上思想的人。这样,他们就拥有一种为祖国,为民族培养人才的思想,有了这种高尚境界,他们的理想就会远大,他们的职业道德就会自然提高。

2.2 维护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的权威,让教师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反应在教育思想上,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流派纷呈,各个流派的观点各异,有时乃至于发生冲突,反映出其深层意义上的不足,缺乏约定俗成的公认的概念和稳定的思想体系的遗憾。这样教育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不知所措,反对教师和知识的权威性,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反对教师也是教学的主体。这种教学观有一种反精英主义倾向。所谓“精英主义”是一种对精选的少数人的权威性的信仰,其价值是一个被赋予特权的群体独占的领域,这个群体从其地位或文化影响中取得它的权威性。受过专业教育的教师群体在学校中就是这样一个精英群体,它的个人价值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权威而得以体现的,也是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过程。而新课改错误地将精英主义等同于等级制度。借否定等级制度来否定精英主义的教育。这种否定也抹杀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让教师感到被边缘化了。被边缘化的教师有了一种失落感,被遗弃的感觉,因而自我放任,消极无为。所以,我们要维护教师的合理性权威,找到教师应有的位置。

2.2.1 重新确立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非常注重生成性和个人化,提倡学生在做事中学,在生活中学,在活动中学,只相信自己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而轻视、怀疑或否定前人的经验,忘记了人们的知识有两部分组成:从前人经验中得来的间接经验和生产活动中得来的直接经验。同时,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也就是人们实践知识的概括总结,对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有启迪和指导作用。如果否认了知识的继承性,只强调知识的生成性,原始性,那么,人类的认识岂不是要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针对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各类知识的庞杂性之间的矛盾,人们不得不寻找一条较为“简介有效的学习途径”。这条途径便是千百年来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系统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教学。这种系统知识传授是靠教师完成的,因为教师之前系统地学习了一些学科知识,而且是专业学习,所以教师在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中应当起主导作用。

2.2.2 确立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教育作用

一个人的成长犹如一棵树的成长,要使这棵树成为栋梁之材或参天大树,一定要对树进行修剪,防止旁逸斜出。这个修剪过程就是培养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过度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就会使学生的私欲膨胀,缺乏公共意识。学校教育是一种群体教育,应当是一种共性教育,一种集体教育,一种国家教育,一种民族教育,而不可能像私塾教育那样。当然,学校、教师也要注意保护学生健康的个性,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个性化思维和良好独立人格的培养。

有人说,没有爱的教育就是不完美的教育,我们说缺少惩戒的教育也将是有严重缺陷的教育。古训“严师出高徒”还是有其道理的。

从我们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中也可以看出,在同一所学校或同一个年级,哪个年级管理的严格,哪个年级的教学质量就高。同时,该年级学生违规违纪的就少。良好的风气,就能产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就能形成良好的人格。哪个班级班主任严厉,哪个班的班风就正,学生的成绩优异,学生的品行也好,相反,管理松弛的班级,违规违纪的就多,打架斗殴,偷窃上网,谈恋爱旷课等现象极为严重,同样,学习成绩,学生个人品质就会相对差。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青少年思想道德严重滑坡问题,就是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过度放纵的结果。也是新课改所谓自由化个性化教育的恶果。

2.2.3 确立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之所以受到学生的爱戴,社会的尊重,成为人们学习的表率,就是因为他们是学深德厚,明事达理,见多识广,给人释疑解难,叫人向善趋真。所以教师在学生成长中不仅给学生以帮助,还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应当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者。

名师出高徒,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定能带出一群品德高尚的学生。古今中外的大学者、专家们心中都有一位令自己敬重的老师。因为这些德高望重者就是学生心目中的一尊神,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教师不仅是在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高尚道德标准教育学生,而且还在用自己的处世方式、做人的行为给学生示范着。因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边缘化。正相反,我们必须强化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

2.3 多方鼓励,让教师有一种职业的认同感、优越感和幸福感

全社会要关心教育,尊重教育,提高教师待遇。当前这些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出现在政府所发的文件里的,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谁看到了教师每天工作要十小时以上?谁又理解教师工作的繁琐性、连续性?谁又关注教师的地位和安全?学生受了委屈,校长、家长找老师出气,教师只好一肚子怨气,满心后悔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老师打了学生要受处分,学生打了老师活该。不准体罚,变相体罚,侮辱谩骂讽刺挖苦学生。但学生家长殴打侮辱老师就理所当然吗?昔日,教师虽然清苦,却没有风险。现在全体教师却认为干教师确实是一个风险最大的职业,因为政府、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太大,学生放学出了事,社会、家长、媒体纷纷谴责教师,难道孩子的成长社会、家长、媒体就没有责任?面对难以胜任的责任,教师们畏惧、恐慌、无奈,不认同教师这一职业。再加上多年来,提高教师待遇只是水过地皮湿,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一位从教30多年的高级教师每月工资不如一位打工仔、打工妹的收入高,且还要养活老少三代人。更不要说行业差别了。请问教师的优越感在哪?新课程改革又将教师边缘化,学生有了成就也似乎与教师关系不大,教师仅有的一种成就感也没有了,哪还来的幸福感呢?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他的劳动得到了别人的承认,一个行业的优越性在于社会对他的关注度。当教师的优越感、幸福感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也淡化了。作为学校,我们应当多鼓励教师,让他们在校园中找回做人民教师的光荣感、优越感和幸福感,这样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树立一种“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的神圣情怀,让他们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日益提高。

[1] 容中逵.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系统辩证与观点重申[J].课程·教材·教法,20011(6):15-22.

[2] 王道俊.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方式问题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4-32.

[3] 龚猛伟,陈晓端.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价值与局限[J].课程·教材·教法,2008(10):24-29.

[责任编辑:孙义清]

TheLossoftheTeachingProfessionEthicsandItsReconstruction

SUN Zong-tao, FAN Hai-feng, LI Ren-hua

(Fengxian National middle school, Jiangsu Fengxian 221700, China)

As a teacher one one should not only be knowledgeable, but also should be of noble teaching ethics. Nowadays so many teachers are lacking of teaching morality, which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is article lists the status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ethics and the reasons for lacking morality are discussed. Five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reconstruct teaching ethics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paying attention to teachers′ political life, maintaining the authority of teachers, strengthening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education and so on.

teaching ethics; loss; reconstruction

G451.6

A

1671-6876(2011)04-0339-05

2011-07-08

孙宗涛(1964-),男,江苏丰县人,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师德理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你是我的理想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