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织锦的美育功能

2011-04-11 22:32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织绣黎锦织锦

陈 兰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五指山 572200)

黎族传统织锦的美育功能

陈 兰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五指山 572200)

本文从培育人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及生态意识等层面论述黎族传统织锦的美育功能。

黎族传统织锦;美育功能;探究

美育,在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教育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美育,将美育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相提并重,列为我们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美育不同于一般教育,它是人们在对于美进行感受、鉴赏时,于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换句说话,是在审美的过程中,由于对审美对象有所感知,产生感情的共鸣,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愉悦,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美的教育。所以,人们习惯地把美育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我们党和国家实施美育,是要引导人们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黎族传统织锦,是颇有影响的纺织传统文化、是最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在培养和提高人民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容低估的美育功能,本文只侧重于在培育人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和生态意识等方面,论述它具有的特殊的美育功能。

一、培育人的主体意识

人作为审美的主体,在与审美对象的接解中,往往会被审美对象引起具体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审美感受,简称为美感。而从美感的本质与特性层面讲,美感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直观。人类的社会实践,人始终是实践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有别于一般动物,它是依照人的意识、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人经过实践,凭借自身的自由创造能力,创造出体现人的思想、感情、愿望和意志的劳动成果,这种外化的特态化之物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化和对象化,它反映了人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和对美的追求。所以,马克思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①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在实践中的这种“塑造物体”,既是劳动的成果,又是美的创造,它不仅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而且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和肯定,让人从中看到自身的创造能力。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②黎族传统织锦,对马克思的论述作了生动的印证。黎锦一幅幅纹饰图样,可以说都是出自广大织绣妇女手中精巧的“塑造物体”,人们以此可以观照黎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产生极好的美育效果。

在黎族地区,无论是在各市县创建的文化广场,还是民族风情旅游景区,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是最为抢眼的民族文化,人们鉴赏之,观看之,无不获得美感的愉悦,受到美育的陶冶。观赏黎锦“大将军”(有的又称“大力神”)人纹图样,其光采照人的形象,大有顶天立地之势,给人力大无穷之感;“大将军”的神韵风采,是那般才智聪颖,英勇无比。人们从黎锦“大将军”的纹饰图样,自然联想起黎族神话传说中的“大力神”③参见《黎族民间故事选·大力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和“打占”④参见《黎族民间故事选·雷公根》,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等英雄人物。巨人“大力神”为黎族开天壁地,兴起宇宙万物;英雄“打占”智斗“雷公”,以火取胜,成为主宰宇宙的胜利者。这神话传说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业绩,折射出黎族原始先民在其备受折磨的生存困难中,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勇气,他们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困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彰显人的本质力量。面对“大将军”人纹图样,观赏者在获得美感愉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审美的感染和情致的激励,由钦佩先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到接受审美教育,从而培育了自身的主体意识。同样,我们观赏黎锦中有关五指山的纹饰图样,不但会由其精美而产生惊喜、怡悦的美感之情,而且自然联想起黎族老人阿立一家血染五指山和黎族姑娘翠花献身五指山的英勇精神和民族气节。⑤参见陈立浩等主编:《五指山风韵——海南少数民族文学探析》上编第二章,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黎族人民是最早开发和建设海南宝岛的拓荒者,阿立老人和翠花姑娘是拓荒队伍中的杰出代表,他(她)们把自己当成五指山的主人,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勤劳耕耘于五指山,为建设黎族人民的美好家园不惜作出悲壮的牺牲。在这样的联想和追忆中,观赏者便深情地感受到先民们在拓荒宝岛过程中的坚强意志和主人翁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美好心灵,从而激发人们在今天的社会实践中,增强主体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作用。

人为万物之灵。人类一直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社会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随着人类自我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就越来越快。自古以来,历代王朝的兴衰,社会的进步,都是人民群众在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了“民为邦本”的思想。而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主体作用。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越高,主体意识越强,革命热带就越是高涨,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越是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与其受教育的程度是紧密相关联的。黎族传统织锦的美育功能之一,就是我们论述的培育人的主体意识。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黎族传统织锦育人的作用。

二、培育人的创造意识

培养人的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又一基本任务,也是美育的基本功能之一。人类的创美实践始于劳动。人类之初,劳动是他们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活所需的资源,他们在创造劳动成果的同时也就创造了美,只不过早期的创美活动是无意识和不自觉的。因为人类在这个时期的劳动实践,其目的只是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无所谓创美的想法。一切劳动产品,都是实用为主,而蕴含的创美意义不被看重,准确地说人们对它还是无意识的,是处于次要的地位。人类在满足物质的需要之后,才逐渐产生精神的需要。人们常说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黎族人民从制作树皮布到织绣精美的黎锦,他们走过的历程,就生动地诠释了人类的创美实践活动,经历了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自发到自觉的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

在无纺织时代,黎族是最早成功制作树皮布的民族之一。①宋北麟:《黎族传统织锦·序》,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进入纺织时代,黎族创造了为世人称赞的传统织锦。黎族人民富有创造美的天赋,仅以传统黎锦而言,它既体现了黎族人民的创美能力,又表现出所具有的美育功能。众所周知:人类从原始社会制造的石器、陶器到现代创造发明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的机械化生产,人类创造的这一切劳动成果,都蕴含着美的因素,都在对人进行美的教育。当然,黎族传统织锦毫无例外,它在培育人的创造美意识方面,可以发挥极好的教育作用。

海南黎族原始先民居住在特殊的地理环境,长年生活在广袤的热带雨林,与林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对林木植物纤维的属性逐步有所了解和认识,当他们把握了树皮纤维特性、摸索和掌握了处理树皮的方法和拍打树皮的石拍工具之后,惊人地创造了人类的树皮布、树皮衣。这是黎族成功利用植物纤维制作衣被、创造美的第一历史阶段。黎族人民从无纺织时代进入纺织社会,在海南岛上就地取材,开始了利用植物纤维的第二历史阶段,这就是制作麻纺织品。第三历史阶段始于生产棉纺织品。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黎族人民勤于实践,勇于探索,自主创造,自主创新,谱写了黎族纺织历程的光辉篇章,创造了民族的财富,创造了民族的美。这里,不妨结合黎族发展棉纺织的辉煌成果,对黎族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美能力加以概述。

黎族人民大兴棉纺织业,成绩斐然,早期的产品以“广幅布”为代表。“广幅布”的原材料以海南本地自然资源“吉贝”为主,其产品质地优良,工艺精湛,是汉代富有盛名的“岁贡”珍品。名望之高,由此可见一斑。这是黎族人民自主创造、自主创美的成果。继“广幅布”之后,黎族人民在唐宋时期又有新的创造,自主的染色布新产品面世社会,受到众人的青睐。黎族在宋代生产的“白布”,被人们誉为“东粤棉布这最美者。”②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在织绣方面,笔族妇女在元代创新了织绣技艺,不仅开创了双面绣,而且还可以纹饰立体面图样。时至明清,黎族传统织锦步入里程碑的发展阶段,其格调华丽、高雅,面料精良,织绣精巧,整体水平大为提升。特别是黎族传统织锦中的龙被,更是令人惊叹叫绝。我国著名文物专家宋兆麟为《黎族织贝珍品·龙被艺术》作序指出:《黎族织贝珍品·龙被艺术》一书,展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黎族文化珍品,把人们带入一个如花似锦、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世界。③蔡於良编著:《黎族织贝珍品·龙被艺术》,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可见黎族龙被艺术之高超,非同一般,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这一路走来,黎族人民还有纺织工具的创新,选色用色的创新,纹饰图样多样化的创新等。可以说,在黎族传统织锦发展的征程上,遍布黎族人民自主创新、自主创美的足迹,闪耀着黎族人民智慧的光辉。

黎族人民传统织锦的自主创新、自主创美的精神,是宝贵的财富,鲜活的教材,将它备加珍惜并发扬光大,这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当今,我们的时代大力倡导创造,激励自主创新,这是时代的呼声和特色。以文化而论,我国各个民族都在大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要。黎族当然也是如此。黎族的民族文化要发展,就是久富盛名的黎锦,虽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一民族品牌文化还需要我们精心的塑造和拓展,这些都需要我们践行创造性的工作。如果就现实美的创造来说,其范围更为广阔,意义更为重大。黎族地区经济社会要快速发展,社会生活要健康而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弘扬民族传统的创造精神。而黎族人民创造黎锦的自主创新、自主创美的精神,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黎族数千年来的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黎族传统织锦的美育功能,培育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应牢记马克思的教导:“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的条件下创造。”①《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斯选集》第1卷。

三、培育人的生态意识

增强生态意识,加强生态建设,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从美育角度讲,素来强调培育人们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美的生态意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指出,我们“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象往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象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②《文艺对话集》。转引《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黎黎传统织绣的创造者,他(她) 们就是这样“有本领的艺术家。广大织绣妇女,她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运用特殊的符号,“把自然的优美”描绘成纹饰图样,织绣在精美的黎锦上面,让观赏者感受到黎乡热带雨林的自然风光。这里“百木峥荣百果昌”(郭沫若诗《五指山古今诗抄·咏油棕》)”,天涯无处不奇观。广袤的原始森林,象征海南的五指山、万泉河,蓝天白云的苍穹,阳光沙滩海韵的美景,这些“自然的优美”都一一呈现在黎锦纹饰图面,它们激发起观赏者对美的爱好,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客观存在的美的熏陶。这对人们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美,培育人的生态意识,发挥了美育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和“自然人化”的思想,以及我国先哲们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哲理,对我们认识和理解黎族传统织锦的美育功能,更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识。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说在人类形成之前,自然就已经客观存在,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存在。然而,在人类产生这后,人从自然界改变了“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③《庄子·马蹄》。的现状,至此,人与自然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源。这时的自然界就再也不是一个自在的统一体了,而是成了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确认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对象,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然人化”了,因为它烙下了人的印迹。这种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改变,为人类的审美活动创造了必需的客观条件。人本身在劳动实践中又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诸如萌发了思维的能力,掌握制造工具的技能,有了语言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等等。这些标志着人的相关的生理和心理结构的形成,人与动物的彻底分离,所以马克思又说“人本身的自然”也“人化”了。人自身的变化,产生了精神生活的需要,具备了创美的能力,在人类的主观上创造了审美活动的必需要的条件。自然与人、人与自然的种种关系改变,创造了人类审美活动必备的主客观条件。这样的生态哲理和美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作了精辟的论述。

黎族传统织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发展的历程,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和美学思想,以及我国先哲们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哲理,都作了生动的印证。对此,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具体论述。首先,黎族传统织锦所用的相关材料全是原生态的自然物。黎族山乡自产的野生麻、海岛棉和木棉等,这些富含纤维的植物,是黎族纺织的主要原材料。黎锦的着色染料,是织绣妇女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土办法,就地取材,采用相关植物的叶片、花卉,或相关林木的树皮和根块,经过加工制成黑、黄、红、绿等各种颜料,将纺织的用料染成鲜亮的五彩颜色。就连织布机,黎族叫做“踞织腰机”(简称腰机)其构成的各个部件,如腰力棍、拉经棍、腾腰带、整绒梳、木刀和竹纬线针等,这些大小部件都是利用山上的自然之物制作的。黎族传统织锦取材用料的事实,足以说明是大自然给予了人类的一切。它从一个侧面启迪人们对我国古代“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靠自然界生活”,人“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生态哲理和“自然人化”的美学思想,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它还彰显了黎族传统织锦富有生态哲理和美学思想的内涵,所以,培育人的生态意识,是黎族传统织锦美育功能的应有之义。

其次,黎族传统织锦相关的自然物纹饰图样,是黎锦织绣者对自然之物直观和感知而构成的“艺术的对象”和创造的“精神食粮”。马克思曾说:“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黎族世居的五指山区,这里是一个巨大的热带雨林王国,具有独特而珍贵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其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基因资源的丰富性,在我国是少有的。这里的动植物千姿百态,竞相生长,仅国家级的五指山自然保护区,它既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又是一处生物多样的“避难所”。自古以来,黎族人民于五指山区相伴山山水水,人与自然协调和谐,他们勤劳营造绿色天地,建设美好的生态家园。黎族传统织锦作为精美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其中众多的自然物纹饰图样,诸如日月星辰、名山大江、鸟兽鱼虫以及花丛的蜜蜂、多彩的蝴蝶、英雄的木棉,林中的鹿群和放牧的牛畜等,这些纹锦图样形象地反映黎族人民关爱自然、热爱自然美的精神。它们是广大织绣妇女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物的感知、认知,产生审美情趣,将种种自然物作为“艺术的对象”,然后心灵手巧地织绣成精美的纹饰图样,创造了实用与审美结合的工艺品和共人们享用的“精神食粮”。这种特殊的工艺品和“精神食粮”,对培育人的生态意识,无疑将产生积极有产的美育作用。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f aesthetics of Li traditional cloth on the perspectives of subjective awareness,creative awareness and ecological awareness.

Key words:Li traditional brocade;function of aesthetics;exploration

On the Function of Aesthetics of Li Traditional Brocade

Chen Lan
(Schoo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s,Qiongzhou University,Wuzhishan,Hainan,572200)

C127

A

1008—6772(2011)01—0017—04

2010-10-19

陈兰(1939-),女,安徽滁县人,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师,研究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织绣黎锦织锦
“丝绣华章——清华藏珍·织绣展”展览
新媒体环境下金秀瑶族织绣艺术传承发展问题及对策*
瑶族织锦
胡茜萍、李莉、唐雨军、黎锦作品
黎锦传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海南“黎锦经纬”十年记
织锦古韵(七绝)
东正,与织绣拍卖同成长
乾隆时期的藏传织绣佛像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