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人才思想管窥

2011-04-12 04:46薛金东
关键词:尚贤墨家墨子

薛金东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 江苏 淮安 223003)

0 引言

墨家学派针对最广泛、但生活异常艰苦的最低层庶民和“大批有学问有知识”、但却没有“仕”之固定职位的士阶层,竭力宣扬“举贤良之士,行兼爱之政”的政治学说,在参与各诸侯国的政治活动中孕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人才思想,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重视人才的选拔

《墨子》开篇即为《亲士》,“亲士者,尚贤之根本也,故以亲士冠其书”,墨家学派以此来开宗明义,“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实际已经把体恤人才,网罗贤士,上升到了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1.1 人才选拔三原则

对于人才的选拔,墨子提出了三条基本的原则,即“举义不避贵贱”、“举义不避亲疏”和“举义不避远近”,集中体现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人才思想。墨子从殷亡的历史教训中看到,就算是贤者,如果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在富贵和掌权之后,不再以仁义律身,贪图享受,必然成为祸国殃民之徒,这时就要“无能则下之”。所以,“恃贵”、“恃亲”和“恃近”而得到的官职,是不会长久的。另一方面,“农与工肆之人”随着社会变革的大发展,已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上升到“士”之阶层以后,迫切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寻求一定的社会政治地位,不时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贤者、良士出现,如果为政者抛开“贵贱”、“亲疏”、“远近”之见,“有能则举之”,并“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墨子·尚贤上》),则可“欲其事之成”,所以“民无终贱”。

1.2 人才界定双标准

墨子把贤良之士,界定为“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尚贤上》)之士,也就是德和能的双重标准,对人才的培养亦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强调德的修养。墨子人才标准中的“德”,是从儒家“德”继承而来的,并体现了自身学说特征,即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德之行为准则。二是重视“能”的教育培训。墨子提出了“博乎道术”的标准和要求,但这只是纲领性要求,其人才落脚点在“专才”。墨子有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以墨家弟子为例,据郑杰文考证,“从事”类弟子主要学习“为方以矩,为圆以规,平以水,直以绳、正以县”的五种工匠技艺,和“学射”等军事技艺;对于“说书”类弟子则主要向《诗》、《书》等文献典籍学习;而对于“谈辩”类弟子,墨子更强调他们要锻炼出与现实社会需要结合的“揣曲直”,即强调自身的分析能力和体悟能力的提高。

2 全程考察人才

《墨子》对人才的考察是贯穿人才任用始终的,实行的是全程跟踪考察。

2.1 任前考察

一是听其言。“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则不可而不先立义法。若言而无义,譬犹立朝夕于员钧之上也,则虽有巧工,必不能得正焉。”(《墨子·非命中》)所以,听他说话就知道有没有道理,符不符合墨家所言的仁义道德。听其言,而知其人是否真有治国安民之道,是否广闻博见、雄辩有力,以及了解其爱好、特长等。二是迹其行。举其贤后,必察其行。主要包括平时为人怎样,对待父母、兄弟的态度,对待钱财的态度,和邻里的关系,为人处事是否讲究仁义道德等。三是察其能。主要针对被举为贤良之士的能力进行考察。看他掌握哪些技能,精通哪些技能,未为官者,察其治家能力,如果已是为官者,则赴其任职之地进行考察,察看他治理邑里的能力。

2.2 任期内考察

对于已经授予官职的贤士,墨子主要采用“三观”考察法。“三观”是以“天志”为尺度去考察当政贤良之士。“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墨子·天志中》)把“天志”作为度量在职官员是否仁还是不仁,义还是不义,就像黑白一样分明。天志即为民意。以此为依据和标准对任职贤士进行考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墨子·天志中》)和任职前考察不同的是,对于任职中的贤士首先要考察其治理能力,所以要“观其行”,他的行为“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墨子·天志中》)。接着考察他的言谈,要“观其言谈”,同样是以“天志”为尺度,“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反天之意,谓之不善言谈”(《墨子·天志中》),最后就是考察他的政绩:“观其刑政”,在“天志”的标准下,则“在顺天之意,谓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谓之不善刑政。”(《墨子·天志中》)

其实,由于墨子对人才实行的是一种长期跟踪式的考察,所以,《墨子》中并没有把各种考察贤良之士的方法孤立地使用,而是综合地、随时随地运用在人才的考察上。“胜绰事项子牛,项子牛三侵鲁地,而胜绰三从。子墨子闻之,使高孙子请而退之。”(《墨子·鲁问》)一旦发现人才出现问题,则立即“抑而废之”(《墨子·尚贤中》),毫不迟疑。

3 正确使用人才

《墨子》高度重视人才的使用,把“尚贤”核心思想直接落脚到当政者对人才的使用上。《墨子》强调对人才“能”的要求,提出了16字原则:“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货,量功分禄”。由于墨家学派对儒的“德”加以发挥,加上了“功利性”的内容,主张在强调“德”的动机时,更注重“德”的实际效果。所以,“以德就列”,在此也可理解为对人才“能”的要求。

3.1 据德授职,人尽其才

正确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就要把人才安置在适合职位,“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墨子·尚贤中》)这就要求根据所举贤良之士的才能大小安排职位。人才不能放在相应位置,大材小用或者小材大用都是用人失败的表现。不当其位,就没有办法发挥人才的长处,空有救国经世之才却无处施展。大材小用造成人才极大浪费,必然会挫伤人才的积极性,使其远走高飞,另谋高就;而小才大用只会把原来的局面越弄越糟糕,“是故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则此治一而弃其九矣……,以下贤为政而乱……”(《墨子·尚贤中》)所以,必须量才用贤。

“以官服事”,这既是对人才提供相应的职位、待遇,又是对人才能力的考察。以贤者来治理国家、担任行政长官、治理邑里,都会收到预想的效果,即国家政治清明,国库充盈有余,人民生活安康。如果没有实现,说明用人不当,没有做到人尽其才。而“以劳殿货,量功分禄”这是以俸禄、薪水来使贤者“富之”、“贵之”,俸禄的高低体现了人才的价值,量才举贤,把人才放在一定的职位上,一定程度上也起到考察和激励人才发挥自己才能的作用。

另外,对于能够担负重任的人才,一定要委以重担。但在使用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持才自傲、“良才难令”的现象,还需多加强教育。墨子的得意门生耕柱,是大家公认最优秀的人才,应该算是一位能“致君见尊”的良才,墨子对其教育非常严格,经常责备。正如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墨子·耕柱》)

3.2 不避卑贱,毋须亲亲

墨子胸怀大志,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其政治学术集团宣扬以“尚贤”为核心的墨家学说是从主观目的出发的。客观上,“墨子让统治者任用贤人,唯才是举,也是为了安定时局,使国家政权得以巩固。”墨子立足底层庶民和未仕的“士”之阶层,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提倡要“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墨子·尚贤中》),把对人才的使用一直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彻底打破当时以世袭、血缘关系而生的举贤制度,正可谓“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夫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岂必智且有慧哉!”(《墨子·尚贤中》)

墨子还对任人亲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说:“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藉良宰。故当若之二物者,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贤使能为政也。”(《墨子·尚贤中》)如此用人,必然是“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墨子·尚贤下》)《墨子》中还进一步以古代圣王的用人来加以论证,那些古代圣王正因为能够做到举贤“不避卑贱,须不亲亲”,所以当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墨子·尚贤上》)这些圣王举贤不避亲疏,亲被当贤用了,也是一样对待,一旦犯错,照样严惩不贷。

4 科学管理人才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墨子·亲士》)这表明《墨子》中已经充分意识人才培养中出现的“人才难令”的问题。

4.1 激励嘉奖

“尚贤为政之本”。王公大人们首要任务就是“众贤”,正所谓“善为君者,劳于论人”(《墨子·所染》),要把这些“国家之珍”、“社稷之佐”的贤良之士“得而众”,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的,即“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墨子·尚贤上》)具体而言,“举贤者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墨子·尚贤上》)。以今天的眼光看,“高予之爵”、“以为官长”,则用相应职位来激励人才;“富而贵之”,“重予之禄”则是以优厚俸禄证明其相应的社会地位来激励人才。

《墨子》这就是让最贤能的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次而选择其贤担任次一级职务,依次类推,直到最低层的庶民百姓。杨俊光曾说,“这实际上也是后世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封建国家理论的最早表述。”其专制主义很好地体现了对人才的刚性管理。正如一个每层职能有着严格区分的“金字塔”——最高层次的是天下最贤能之人,其担任天子,亦是最高的统治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墨子学术、政治集团本身也采取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管理模式,刚性很强,组织纪律严明。墨子根据需要安排其三类弟子各自从事不同的政治活动,并对出仕弟子即召即回,均表现了墨家集团的首领——巨子的绝对权威。

4.2 刚柔并济

墨子在人才管理上强调刚柔并济。以“兼爱”之说,来刻意淡化人才职位等级的差异。如果说自上而下的选举,是对人才的刚性管理,那么要求贤良之士实行“兼爱”之“义”,可看成是对人才的柔性管理。“故兼者,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墨子·兼爱下》),强调、突出万民的利益,把万民从塔低层推至最顶端。以今天的管理眼光看,这是属于一种倒金字塔管理法,这种管理法弱化最高管理者的权威形象,强化最低层、但代表着最广泛人群的价值和利益,使其在显处得到足够重视。这种被誉为“世界级的管理方式”在《墨子》中被运用来进行人才的柔性管理,体现了墨子的远见卓识。

参考文献:

[1] 张纯一.墨子集解[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1.

[2] 孙诒让.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1:1.

[3] 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29.

[4] 吴晋生,黄历鸿,吴薇薇.墨学与当代政治[M].北京:中国书店,1997:73.

[5] 熊礼汇,熊江华.墨子与现代管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72.

[6] 杨俊光.墨子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71.

猜你喜欢
尚贤墨家墨子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墨子号”与墨子
墨家“法理”与“尚贤”、“尚同”
为什么民主尚贤制适合中国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