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口译自主学习研究初探

2011-04-12 07:06丝,刘
关键词:口译学习者科技

吴 丝,刘 芹

科技口译自主学习研究初探

吴 丝,刘 芹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回顾近年来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评析科技口译自主学习理论、教学应用以及技术手段对培训科技领域译员的重要性,发现国内科技口译教学仍存在专业性和教学资源管理上的缺失,从而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跨学科合作发展模式,以期为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提供启示与借鉴。

科技口译;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自主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盛行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语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将成为今后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通识培养到专业培训,各种教学一线和理论研究机构对此概念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作出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不少国家和地区还纷纷在高校和语言培训机构建立自主学习中心,给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前科技发展日益趋向全球合作,语言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科技口译人才供不应求,其对专业性的高要求决定了科技口译人才培养水平亟待提高。“自主学习”的概念理应在科技口译教学中得到贯彻和深化。而囿于其专业性,国内的相关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笔者查阅1994年以来中国知网(CNKI)的相关研究后发现,以“自主学习”为主题的论文有9000余篇,以“科技口译”为主题的论文有26篇,但以“科技口译自主学习”为主题的论文甚为鲜见。笔者拟从所收集的自主学习资料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在此领域所做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提供启示和借鉴,并探究如何把自主学习的理念有效运用到科技口译教学中。

一、自主学习理论溯源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的概念是20世纪中叶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提倡的教学理念。Holec最早提出了其定义和阐释:“自主性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包括对学习诸方面所做的决定负责,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观察学习过程并评估学习效果。”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可追溯到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G.Vico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t Theory)。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用其解释儿童认知发展。他的“发生认识论,与Vygotsky的文化历史理论、Bruner的文化心理学和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一起,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雏形”。该理论认为,学习效果的体现是从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后才开始的,“每个人正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Kiraly坚信翻译教学应该基于“真实场景,在合作中构建知识以及个人的体验”。

我国教育界近年来也在大力推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2007年出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国内学者戚宏波、陈晓湘、张昔阳、廖剑、何晓东等分别就在中国推广自主学习的文化环境、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其实现方法等做了相关研究。他们发现尽管受集体观念意识影响,中国的教学环境仍然具有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土壤,也更需要注重对学生相关学习动机、观念和策略的培养。

(二)自主学习的分类

Littlewood在对东亚二语习得环境的研究中,根据教师指导性介入的情况将自主学习分为“前摄自主”(proactive autonomy)和“后摄自主”(reactive autonomy)。前者指学习者完全独立于外界影响的自主学习,后者指学习者在教师指导性介入前提下的自主学习。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和学习目标,两种自主学习行为的效果不同。他提出“后摄自主”更符合亚洲学生的认知和学习习惯。

从操作层面来说,按照Holec在其著作《自主性和外语学习》中对自主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的划分可概括为: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内容进度、选择方法技巧、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这正与元认知策略强调的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进行计划、监控、评估的要求相吻合。国内研究者徐锦芬和占小海提出自主学习应该涵盖五个方面内容:1)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和要求;2)确立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计划;3)有效使用学习策略;4)监控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5)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过程。此描述与Holec的阐释基本一致,得到国内多数研究者的 认同。

(三)教师角色的转换

学生的自主也伴随着教师的自主。教师在自主学习环境中变成更独立的个体,他们在教学中扮演“组织者、建议者和信息来源”的角色。江庆心、华维芬等认为教师的介入是提高学习自主性必要且重要的前提条件。“积极性的引导”和“禁令性的干预”都是提高学习者自主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职责范围更广,不仅要通过示范和引导良好地控制教学,还要一直给予学生鼓励,充当起“辅导员、促进者和资源”的角色。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根据学生测评的反馈对教学进行调整,从而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自主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和定位的相关研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培养颇有启发。

二、科技口译教学研究综述

科技口译是指以口译(交传或同传)为媒介,传播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与信息的社会交际活 动。它不仅涉及语义学、语法学、文体学、篇章学等语言相关学科,还囊括了逻辑学及科技专业知识。科技发展的全球合作催生了对科技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从早期的专门用途外语和科技笔译研究到现在的科技口译培训、科技口译教学及其相关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理论层面的研究包括科技口译质量评估、译员素质等,技术层面的分析有口译技巧、机器翻译、语料库等技术应用等,教学研究涵盖了教学模式、口译教材、测试与评估等。

因其用途特殊,科技口译有着不同于笔译“信、达、雅”的标准,而倾向于“快、准、顺”。科技口译从业和教育人士密切关注的重点也是需要攻克的难点,即其专业性问题。

(一)微观层面

科技翻译中的大量专业术语让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望而却步,专业译员面对口译环境下的技术词汇也感到棘手。可见术语翻译在科技口译教学和实践中的难度之大。从认知角度的场理论来看,系统知识即是专业术语所依赖的场。单纯把术语翻译看作语码转换,使其应用到教学中只能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和厌烦情绪。如何形成对专业词汇整体性、系统化而非支离破碎的认识才是优化科技口译教学的关键。

2000年在意大利Bertinoro召开的Corpus Use and Learning to Translate(国际语料库应用与翻译教学)会议上的讨论,关于译者培养,尤其是科技翻译人员的培养方面呈现的趋势包括:1)注重翻译教学的个人激励,即提高学员的自主性;2)课堂教学不在于答疑,而在于鼓励学生自己通过构建专业翻译语料库,运用网络等工具寻求最贴切的术语翻译。科技的更新换代推动了专业词典编纂和翻译语料库构建的革命性变化,突出表现在其动态性。欧洲学者Kübler、Varantola及Bernardini等都较早地把这些资源引入教学,并有较完备的课堂实验数据分析证明其有效性,形成了科技为教学所用,最终反哺科技的良性循环。田传茂等中国学者也为把好科技翻译的速度和质量关,对充分利用电子手段,如CNKI翻译助手和在线语料库COCA辅助翻译的效度,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二)宏观层面

科技口译教学区别于普通口译教学的特点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科技敏感度”,即注重培养语言类学生的理工科概念意识,使他们在承担科技口译任务时,已基本具备对相关学科的知识架构和应用模块的宏观认识。有学者将其称为科技译员的可塑性,并提升到科技口译人员翻译能量标志的高度。波兰学者M.Tymczyńska将3D解剖等专业基础知识通过Moodle网络学习平台,充分整合到医药口译培训课程当中,使非医药专业人士经过两个学期120课时的学习,能基本胜任英国波兰社区的医药口译工作。类似的教学模式也常见于国内医科大学的双语课程教学当中。目前,国内高校的科技口译课程依旧偏重微观层面的专业词汇教学,而进行系统化的宏观概念培养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三、科技口译自主学习纵览

(一)自主学习模式探讨

相对于笔译,口译更加注重译前准备,科技口译更是如此。但是,口译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课堂教学时间能满足的。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和技术工具的广泛普及,合理而系统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口译的课外学习,引起了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多媒体学习可以从多种感官刺激语言认知,但并非单纯将多媒体语言设备引入课堂,把视频、音频、网络塞给学生就能起到科技促进教学的目的。技术的使用只有变得灵活、高效而自主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因此,陈坚林在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强调“整合”的概念,提出“把外语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学系统的最大效益”。陈亚轩和陈坚林对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成绩和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他们呼吁加强网络自主学习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国外的著名翻译学校如巴黎高等翻译学校、雷恩第二大学语言学院翻译系、比利时布鲁塞尔翻译学校、瑞士日内瓦大学翻译学院等成功地建立了体系化开发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翻译教学模式。国内的教学改革也突出了计算机网络和翻译教学的整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训练绩效的研究也在不断涌现,以期探讨和推广现代化教学模式。蔡小红等依托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园网上运行的Blackboard平台,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口译训练专题学习环境,设立“口译互动教学模式与学习绩效研究”项目,使其推广于“法语口译”课程教学,并获得了积极的绩效反馈。这些尝试都回应了大众化教育中的普及化和个性化的诉求,符合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自主学习实践点滴

1.自主学习中心

自主学习中心(Self-access Center)是“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及合适的时间,按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的固定场所”。它不仅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拥有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环境和物质条件,还有工作人员给予辅导,并安排研讨会、俱乐部等学习交流活动,为学习者搭建分享和沟通的桥梁。自主学习中心的学习不同于课堂教学和图书馆自习,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测评、自我测评、学习者互 测等途径了解自己各阶段的学习情况,从而不断调整学习目标、计划和进度。然而,不足之处在于使用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建造成本和人力需求较高。关于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研究较为普遍,包括介绍性研究、筹建与实施,也包括与自主学习的关联性分析

2.学习管理系统

学习管理系统(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是具有组织、跟踪、评估、发送、呈现、管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之间交互等一系列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如Bodington、Ting- LMS、Eledge、Claroline等,类似的还有虚拟学习环境(VLE,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由澳大利亚教师M.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研发的魔灯(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 ning Environment)是目前应用广泛的课程管理系统,包括课程管理、作业、聊天、投票、论坛、测验、资源、问卷调查、互动评价等多个模块。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基于Moodle平台的课程设计和相关研究。运用Moodle创建虚拟学习环境能较好地实现自主性学习的目标,但对后台管理人员有一定的技术 要求。

3.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在全世界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应用于远程教育和在线培训。主要以公司参与开发为主,如微软、Oracal等均开发享有自主版权的平台,在各大城市为市民提供免费的公共学习平台。由美国毕博公司开发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是在高校有广泛应用的成功典范。它由教学管理、门户社区和资源管理3个部分构成,能支持百万级用户的教学。全球有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杜克大学等在内的超过3700所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使用Blackboard产品。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进行学习。不同的学习者之间以及教师和学习者之间还可以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进行讨论、交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依据该平台设计开发的“计算机辅助法语口译自主学习环境”,不仅满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口译点播等工具,实施建模策略,鼓励学习者自我评价;而且支持多项互动,教师可在后台管理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正确地开展训练。该“口译互动教学模式”已成功推广于“法语口译”课程教学当中。Blackboard平台发展较为成熟,但价格比较昂贵。

4.科技口译自主学习平台构建探索

鉴于上述自主学习概念化工具在科技口译教学中鲜有应用,笔者所在的项目组拟构建“科技口译自主学习平台”。该平台包括基础能力测评、科技知识、影音资料、学习档案、学习资源、在线问答以及口译社区等模块。其中“影音资料”、“学习资源”呈现相关口译资源,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补充口译知识;“基础能力测评”、“学习档案”和“在线问答”是网站的主要模块,集中体现并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学生进入网站后,点击“基础能力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练习的录音结果存入“学习档案”数据库后,学生可以根据统一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定期也会收到教师或助教的评估和反馈。学生根据反馈和建议可以及时调整学习方案。教师也可以提取数据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估,构建形成性评估模式,以对学生课堂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平台在开放的过程中会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对平台的使用情况,以期通过实时监控对平台进行更新和改进,使其更适合学生需要。

四、科技口译教学发展

综合以上对国内外科技口译自主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综述和例证,不难发现国内的相关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专业细化程度不高、相关管理工作和系统整合有待完善,应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关注以下几点。

(一)注重专业化发展

国外的口译专业化发展和相关研究比国内领先很多,学科发展已经细化到专业领域,包括医药口译、法律口译、军事口译、社区口译等等。国内的口译教学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是会议口译专业,商务口译、会展口译日渐升温,法庭口译等尚待发展。为发展国内翻译专业硕士(MTI),使之与国际水平接轨,还需要在学制安排、专业设置、认证考试等各方面学习发达国家专业化、多元化和规范化的翻译教学模式。目前在高校运作的自主学习平台鲜见涉及专业性的口译指导,针对科技口译的自主学习平台尤为欠缺,亟需加强细分学科的科技口译研究和教学探索。

(二)鼓励跨学科合作

科技口译的自主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其学习渠道的多元性,尤其是对非语言类知识的积累。笔者在承担科技口译任务时就体会到现场的工程师、技术咨询等专业人员往往是最能快速有效地协助口译工作的人。落实到科技口译教学上,一个普遍的困扰就是既能胜任口译工作又有科技知识储备的教师资源太少。在这一方面,理工类大学在培养科技口译人才上有其资源上的优势。科技口译教学的跨学科合作可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途径。1)“引进来”。可以把理工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引入到科技口译课堂,与科技口译专业的学生一起互动。例如,将光电、机械、动力的实验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与外语学院的科技口译课程做适当的结合,让文科背景的同学在面对专业性强的翻译题材时能有一定的感官认识和知识储备。2)“走出去”。让翻译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讲座,参观实验室和科技园,修读理工类专业的双语课程,使他们能对陌生学科形成直观的初步框架性认识,扩充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储备。理工类学科在教学和研究上都有对翻译的极大需求,如能通过这两种途径将理工科和语言类学生结集成团队,相互学习,互助互益,应该会是不错的教学尝试。

(三)科学管理教学资源

不少高校虽设有课程网站和学生自主学习端口,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学习资料缺少难度区分,管理员疏于对学习交流区的管理等,以至于口译自主学习平台的互动性并未得到有效开发。要保证已有的技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首先要让师生熟练掌握操作,注意更新学习资料,定期收集各类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尤其需要激励学习者参与互动环节,通过自主测评、论坛交流等方式解决疑问,适时跟进学习进展,真正做到让信息技术成为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绩效的强大助力。

(四)加强教师培训

自主学习并没有把教师抽离出来,相反,教师承担着更关键的指导作用。教师被赋予“教练”的角色,不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个人水平的目标,在日常训练中模拟真实“赛场”,在口译环境下,还要给予学生情感指导。“技术操控生活”的威胁一直存在,并且随着对新兴技术的广泛运用显得尤为明显,无论是多媒体教学系统还是自主学习平台,都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不能成为左右教学的操纵者。如何把握好对技术运用的监控,让其为教师所用而不受其奴役,也是教师肩负的新使命。因此,应有意识地加强对科技口译教师的系统培训,使他们熟悉各种自主学习平台,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五、结束语

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科技口译自主学习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期望能吸引更多国内学者,尤其是致力于科技口译人才培养的专业人士,将自主学习引入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其优势。相信经过大家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尝试,定能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为社会输入更多优秀的科技口译人才。

[1]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256.

[2] 任友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社会学源流[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31(11): 15-19.

[3] Benson P.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2001: 36.

[4] Kiraly D C.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 Empower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 Manchester, UK/Northampton MA: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0.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6] 戚宏波.浅析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自主[J].国外外语教学, 2004, (1): 26-30.

[7] 陈晓湘, 张昔阳.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11(3): 50-53.

[8] 廖剑.学习者自主及其实现方式[J].山东外语教学, 2004, (1): 77-80.

[9] 何晓东.国内自主英语学习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语界, 2004, (4): 10-14.

[10] Littlewood W. 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 20(1): 71-94.

[11] 徐锦芬, 占小海.国内外“学习者自主”研究述评[J].外语界, 2004, (4): 2-9.

[12] Horváth I. Autonomous learning: What makes it work in postgraduate interpreter training?[J]. Across Langua- ges and Cultures, 2007, 8(1): 103-122.

[13] 江庆心.论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J].外语界, 2006, (2): 10-15.

[14] 华维芬.试论外语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定位[J].外语研究, 2001, (3): 76-79.

[15] 张威.科技口译质量评估: 口译使用者视角[J].上海翻译, 2010, (3): 43-47.

[16] Kübler N. Corpora and LSP translation[C]//Zanettin F, Bernardini S, Stewart D (eds.). 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5-42.

[17] Varantola K. Translators and disposable corpora[C]// Zanettin F, Bernardini S, Stewart D (eds.). 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 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5-70.

[18] Bernardini S, Stewart D, Zanettin F. Corpora in tran- slat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C]//Zanettin F, Bernar- dini S, Stewart D (eds.). 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13.

[19] 田传茂.基于网上数据库定量定性分析的术语翻译[J].上海翻译, 2010, (1): 50-53.

[20] 白雪洁.科技英语口译问题初探[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5(3): 95-97.

[21] Tymczyńska M. Integrating in-class and online learning activities in a healthcare interpreting course using moo- dle[J]. The 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2009, (12): 148-164.

[22] 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23] 陈亚轩, 陈坚林.网络自主学习成绩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4): 32-36.

[24] 蔡小红.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绩效研究[J].中国翻译, 2008, 29(4): 45-48.

[25] 郭丽.语言自学中心与学习自主性——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语言学习中心个案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0, (4): 56-58.

[26] 华维芬.自主学习中心——一种新型的语言学习环境[J].外语界, 2001, (5): 41-45.

[27] 唐韶凤.关于建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探索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 2008, 22(4): 142-143.

[28] 朱锦平.从澳大利亚高校的翻译教学看专业化翻译教学体系的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32(5): 76-80.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Applying Autonomous Learning in EST Interpretation

Wu Si, Liu Qin

(,,,)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review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interpretation, as well as commenting on technological measures taken to be adapted to the training of EST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preters. Through commenting on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the authors sincerely hope to lack of professionalism and management of teaching resources is spotted in China’s teaching of EST Interpretation. Experimental cross-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of “bringing in” and “reaching out” is put forward to stimulate inspir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field.

;;

H319.3

A

1009-895X(2011)04-0255-06

2011-06-15

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项目(1K10305001);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JWCXSL1102)

吴 丝(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教学与评估。E-mail: wusi159753@163.com

猜你喜欢
口译学习者科技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科技在线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科技在线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