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交往的德育考量

2011-04-12 09:02刘志山李燕燕
关键词:理想信念流动主体

刘志山,李燕燕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流动交往的德育考量

刘志山,李燕燕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流动交往区别于固定区域或固定环境内的熟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指流动过程中陌生主体之间的交往,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不确定性、功利性、多重性的特点。行为的流动必然带来思想的流动,一方面流动交往增强了人们的开放意识、和谐意识、规范意识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也容易滋生双重道德人格,引发理想信念危机,导致价值取向偏差,使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面临挑战。因此,以价值观教育为先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基石、以社区德育为支点,成为提升流动交往群体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德育对策。

流动交往;德育;思想道德观念

交往不仅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前,严格的户籍制度及相关的政策的实行,使人们的交往为满足计划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和空间内,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的流动交往;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和对外交流的需要以及人们对自由发展的向往,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冲破了原有局部范围内的交往的限制,使流动交往更为普遍化、正常化。流动交往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得以丰富与发展,当然流动交往的问题也如影随形,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并对当代德育的发展既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流动交往的内涵与特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人们的交往不再局限于血缘、业缘、地缘等狭小的范围内,更多的交往关系是建立在学缘、趣缘、信缘(即信息关系)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求学、经商、从政,还是生活服务、文体娱乐、外出旅游等等,发生的都是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交往关系——流动交往。流动交往主要是区别于固定区域或固定环境内的熟人之间的交往,它更多的是指流动过程中陌生主体之间形成的交往。流动交往具体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流动交往主体在流动过程中所参与的交往活动;二是流动交往主体在流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交往关系。可以说,流动交往活动是流动交往的动态表现,而流动交往关系则是流动交往的静态表现。同时流动交往活动与流动交往关系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是前者的直接结果,二者统一于流动交往中。是以流动交往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包容性、不确定性和多重性的特点。

(一)开放性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交往往往局限于一个熟人的圈子,即使存在着流动交往,但仍然是披枷带锁的,难以摆脱血缘、业缘、政策等的束缚。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发展解开了枷锁,使其由封闭走向开放,这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流动交往的根本特征——开放性。市场经济本身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开放的,而城市化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打破了人们交往在地域上的界限,使流动交往主体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地成为可能。换言之,流动交往在物理空间上是开放的。而在网络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人们的交往不再局限于现实的世界,也延伸至网络为我们开辟的“虚拟社会”,这个虚拟的国度使人们彻底摆脱了物理世界的限制,在虚拟的空间中自由地与其它主体进行交流与沟通。正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开放,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成为流动交往主体提供了可能,从而使流动交往的开放性更为凸显。

(二)包容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必然加强,中国作为全球化体系中的一员,自然也不例外。对外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由封闭走向开放,正是这种开放的环境使中西文化在华夏大地上交汇、碰撞,形成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格局。流动交往正是在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中进行,难免受其影响。而多元文化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包容性,是以流动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这一特点。另外,流动交往具有开放性,这也就意味着其主体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等等,他们的身份地位、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存在着差异,而这些主体要进行交往必然要尊重彼此的习俗,包容彼此的差异,否则交往将无法进行,从而形成了流动交往的包容性的特点。

(三)不确定性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的经济,开放意味着蕴藏着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意味着不确定因子的存在,而流动交往就是其中的一粒不确定因子。首先,流动交往是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而流动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这意味着流动交往的地点是不确定的,交往的时间也是变动的,就像俩个陌生人在火车、飞机、轮船上相遇,是纯属偶然的。其次,流动交往发生在陌生的主体之间,这意味着流动交往的主体是随机的,任何一个陌生的主体都可能在流动过程中与你发生交往,这进一步增添了流动交往的不确定性。

(四)功利性

在现代社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社会交往中冲破血缘和地缘关系的束缚,以独立自主的利益主体同他人发生关系。显然,作为人们追逐对象的利益是推动流动交往发生的原动力。在今天的社会,随处可见农民工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如潮水般涌入城市,高级人才为谋得更优的发展空间而产生人才流动等等现象,不难发现,对物质利益的追逐推动着人们流动交往的发生。当然不仅物质利益有此功效,精神利益也同样为流动交往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如人们为追求审美愉悦感而进行巡回表演、外出旅游,为追求真理而开展学术交流等等。从社会层面来看,各国之间的外交都是基于本国利益而发生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是由各国为追求各自的国家利益而推动的。因此,功利性是流动交往中不可小觑的特点。

(五)多重性

一般说来,人们在与熟人的交往中所表现的人格形象、所践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等是相对稳定的。但在流动交往中,人们则可能因人因势而表现出多重的价值观或道德标准。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流动交往的多重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虚拟的国度中,隐藏了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而重新设定新的身份、新的形象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可能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的那些部分展现给对方,也可能将自己臆想中的形象展现于网络空间,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还可能同时扮演着几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体现出多重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当然这种多重性有利于挖掘人们自我潜质,同时也可能对人们的交往造成伤害。

二、流动交往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人们是自己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指导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1](P72)是以,流动交往势必会导致思想观念的流动。然而,在流动交往中,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是并存的,因此人们的思想流动的方向也是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一)流动交往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正面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流动交往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凸显,它为人们拓展视野、更新观念,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强化了人们的开放意识

流动交往的开放性强化了人们的开放意识。这种开放意识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它不同于以人类为中心,因为它是全面发展全面开放的,既向自然开放,又向社会开放,还向人的心灵开放。所谓向自然开放,是指人与自然平等对话、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其实质是求真;向社会开放,是指人与他人公平竞争、互助合作、和谐发展,其实质是求善;向心灵的开放,是指以精神文化净化心灵,促进身心平衡,提高人生境界,其实质是求美。流动交往的广泛开展,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人们的开放意识,走向真善美的新境界。

2.培养了人们的和谐思想

流动交往的包容性培养了人们的和谐思想。这种和谐思想实际上是人在流动交往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时所做出的和谐相处的道德承诺,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必须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的“赋予性”地位,从而通过保障自然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必须摒弃自利主义,通过尊重他人,结合社会自利与反自利机制,达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目的;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人必须节制自身的欲望,通过道德上的自我实现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3.增强了人们的规范意识

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是按照契约关系进行交往的。契约是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约定,契约关系是市场主体彼此遵守相互之间的承诺,它一经形成就会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支持[2](P173)。是以,契约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与合作的保障,任何违反契约、规范(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以及其他市场规范)的交往行为都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乃至法律的制裁。因此,它增强了人们的契约意识和规范意识。

4.激发了人们的竞争意识

自利是流动交往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们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必然希望在流动交往中占有尽可能多的资源、谋得尽可能多的利益,然而在利益的实现上是具有排他性的,这势必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同时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优胜劣汰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规律,它也成为流动交往中的一项重要法则,交往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然要自立自强、不断进取。在市场大潮中交往、博弈,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它有助于促使人们竞争意识的增强。

(二)流动交往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

流动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丰富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诱使人们陷入一些消极思想的误区。

1.容易导致价值取向发生偏差

由于流动交往具有功利性特点,因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的实现成为流动交往主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部分流动交往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受到自利动机的过分驱动,往往不同程度上存在盲目性与自发性,其价值取向也往往偏离“人本信仰”的轨道,走向“物本信仰”(金钱本位)、“科本信仰”(科技本位)、“宗教信仰”(神灵本位)等岔路。这些价值取向对人们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其后果是堪忧的,它势必带来现代社会的畸形发展和人的异化,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无论是物质替代精神,科技替代思想,还是宗教代替道德,都会引起人们在主观上过分关注身外世界的某一方面,以物质、科技、宗教教条作为衡量价值的准绳,其结果必然导致流动交往的异化,出现物化、指标化、功利化、拜金主义、迷信等问题,同时也会迷失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使人因异化而脱离全面发展的轨道,丧失其主体性而沦为客体的奴隶。

2.容易使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面临挑战

流动交往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空间都是开放、自由的,它冲破了民族与国家界限,使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的行为主体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在网络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跨民族、跨国界的流动交往更为普遍化、正常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的地域疆界意识在交往中日益模糊,民族文化的边界也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和融汇当中淡化,冲击着人们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

3.容易引发理想信念危机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人们在流动交往中之所以出现了理想信念上的多样、偏离与替代,是因为在竞争中,物质的、科技的成果因其有形和能被量化、指标化,并直接与人们的利益挂钩,可以进行直接比较而显示出价值与利益上的差距,交往主体可直接感受到它的作用而具有价值优位。而隐藏和渗透在这些物质的、科技的成果后面的理想信念,则因其无形而无法量化、指标化,难以显示效益而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与作用。于是,导致流动交往主体的理想信念危机。

4.容易滋生双重道德人格

流动交往的一大特点就是多重性,即流动交往主体可以在流动交往中扮演与现实生活中身份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角色,可以在交往中表现出不同于平时的价值标准与道德观念,可能在流动交往中带上高尚的面具,还可能为追求利益或纯粹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骗取他人感情、钱财等等,展现人性中极不道德的嘴脸。这就使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与流动交往中扮演的角色所表现出的价值标准与道德观念出现极大的反差,从而致使流动交往主体出现双重道德人格。

三、提升流动交往群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流动交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同时它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挑战也成为我国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瓶颈之一。因此,提升流动交往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当前我国德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以价值观教育为先导

以价值观教育为先导,引导流动交往主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催生,“自利”在市场经济中迅速被人们接受,且远远超过反自利观念。正是过分的自利观念的失控,助推了部分流动交往主体陷入“物本取向”、“科本取向”、“神本取向”等错误价值取向的泥沼。所以,必须对流动交往主体进行价值观教育,利用现代媒体、网络技术等手段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其“人本信仰”的价值取向。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引导流动交往主体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P110)当今社会的出现的物本、科本、神本价值取向导致不少的流动交往主体的理想信念出现多样、偏离与替代的现象,同时也对其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强化流动交往主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人格”的免疫力;有助于抵制和克服“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腐朽思想对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提出的挑战;有助于人们在复杂的流动交往关系网中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方向。

(三)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基石

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基石,引导流动交往主体形成和谐的生活秩序。和谐的生活秩序是流动交往主体应对不确定性的可靠保障,它通过主体内心的认同得以实现,但是该秩序一旦被认同,它就会被赋予顽强而长久的生命力。和谐的生活秩序可以调节流动交往主体的自利和反自利之间的矛盾。不仅现实世界需要构建和谐的生活秩序,虚拟的网络世界同样也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虚拟世界已然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虚拟世界本身存在着虚拟性的特点,这为其中的交往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甚至会有不道德的、非法的行为出现。因此,必须加强流动交往主体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一方面健全社会道德体系和行业规范,并使其与从业者的工作业绩相结合,设立投诉电话,建立诚信监督机制,使流动交往主体在日常工作中受到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健全法制体系,对流动交往主体在从业中的违规和违法行为进行批评教育、依法处理,使其从中受到法制教育,从而规范自己的从业行为,形成和谐的生活秩序。

(四)以综合性、生活化的社区德育为支点

以综合性、生活化的社区德育为支点,提高流动交往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成为社会稳定和社区和谐的重要力量。流动交往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其主体仍然是游走于社区之间,因而要提升流动交往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落实社区德育是一个重要支点。社区德育主要体现于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规划和指导下,社区组织机构发动和组织其成员,利用和开发社会资源,为满足其成员的各种需求而开展的具有公益性的居民服务。社区服务是精神生活产品的重要载体,其服务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日常生活管理服务、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等,这些服务工作会使市场经济体制与全球化催演下的流动交往主体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而这种心理一经产生便会消弭其浮萍心理。同时这些社区服务工作中也渗透着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正确的道德观念等,这有助于人们修复因“漂”而产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断裂地带,填充传统影响与现代影响难以衔接的“真空地带”,扭转其错误的价值、道德取向,强化自我认同的精神家园,这无疑有助于流动主体良好的心理秩序、生活秩序的构建和社会稳定、社区和谐的实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2]刘明合.交往与人的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7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责任编辑:湜得】

Mobile Contacts:Their Moral-Education-Based Evaluation

LIU Zhi-shan,LI Yan-yan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 518060,China)

Mobile contacts,different from the contacts between familiar people in fixed regions and fixed circumstances,which,as a notion,refers to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range people when moving from place to place,have such features as open-mindedness,tolerance,unfixed-ness,utilitarianism and many-sidedness. Mobile acts bring mobile ideas,and strengthen peoples’awareness of opening-up,of harmony,of normality and of competi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hand,cause two-fold morality personality and crisis of ideal and faith so as to lead to devia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 and challenge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state concept. Thereupon,the policy of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levation of the mobile people’s ideological and morality quality,with the education of values as the leading force,the education of ideal and faith as the focus, the education of morality and legality a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in each community as the strongpoint.

mobile contact;mora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morality concept

G 410

A

1000-260X(2011)02-0034-05

2010-03-17

刘志山(1966—),男,湖南汝城人,深圳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李燕燕(1986—),女,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流动主体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流动的光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