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安吉县毛竹林经营新八项措施

2011-04-12 15:04张培新
世界竹藤通讯 2011年1期
关键词:毛竹林毛竹安吉

张培新

(浙江省安吉县林业局 313300)

浙江安吉毛竹林培育的八项技术措施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对安吉竹林培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划时代的重要作用,在全国得到广泛传播并大力推广。然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以后,社会进程和竹产业发展迅猛,促使安吉毛竹林经营理念和技术措施不断发展创新,因此有必要对八项措施重新进行总结提高。笔者经过思考总结,并在一定范围内征求了相关意见,现概括如下。

1 毛竹经营理念与技术措施的发展

安吉毛竹林培育历史悠久,清初有关志书对护笋养竹、捏油砍伐、钩梢防雪、劈山抚育等已有比较系统详尽的记载。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竹林几乎全部处于荒芜状态。新中国成立后至50年代初,双溪、山河等乡开始恢复竹林培育,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以劈山砍杂和护笋养竹为主的竹林培育措施在全县得以普及,逐渐形成了“保(保护春笋)、抚(劈山松土)、肥(培土施肥)、改(改变大小年)、钩(及时钩梢)、扩(扩大面积)、砍(合理砍伐)、管(加强管理)”的八字经验。经过60年代的完善提高,到70年代初期,在中国农林科学院毛竹队安吉组和安吉县林业局的科技人员帮助下,双建公社双一大队整理出毛竹丰产的“留笋养竹、合理砍伐、劈山抚育、松土施肥、适时钩梢、扩大面积、竹林保护、综合利用”八条技术措施(本文简称老八项措施),编写成 《毛竹丰产技术》,并于1973年5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后,毛竹丰产培育的八项技术措施不仅在全县范围推广实施,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在全国得到宣传推广,从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安吉乃至全国竹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毛竹林经营的目的、方法、水平以及管理制度都有了很大的不同。20世纪80年代初,竹林生产实行以家庭承包方式为主的生产责任制,竹林生产开始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代。1985年实施《森林法》,竹林管理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经历了80年代初期清汁笋加工的兴起,80年代末期的竹材滞销,20世纪90年代初期竹材机械化加工的开始,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风暴,跨入新世纪以后,竹编织、竹地板、竹重组材的大规模加工,安吉从出口竹材县变成了进口竹材县。另一方面,安吉的社会经济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观,竹区居民从温饱型转入了小康型,2000年以来,安吉县委县府确立了生态建县、工业强县战略。这些社会经济的变化,直接反应到竹林经营中来,竹林培育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兼顾上来。逐渐形成了“林权流转、分类经营、设施建设、合理采伐、劈山抚育、适时钩梢、竹林保护、综合利用”的毛竹林生态经营八项举措(本文简称新八项措施)。从近年的实际推广应用效果来看,新措施虽然还有待于完善提高,但对于实际生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 新老措施的比较

从老八项措施到新八项措施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发展烙印,反映了经济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二是经营目标的科学化,从单纯追求社会和经济目标发展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兼顾;三是经营技术的合理化,从简单的培育技术发展到培育与利用兼顾的经营措施。具体到各个条目是:新增、删除的各有3项;文字相同,内涵深化或者改良的有4项;文字相同,内涵不变的有1项。

2.1 新增条目

2.1.1 林权流转

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计划经济时代,竹林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归属于集体所有,一般是不可能流转的。80年代中期以后,刚刚开始实施家庭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在小农经济的意识和分散经营的体制下,并不具备竹林流转经营的基础和需要,政策强调的是稳定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规模化经营初具雏形,加之土地承包、物权、金融等法规政策的实施,林权流转势在必行。林权改革后,短短几年,全县累计流转竹林超过3.3万hm2,通过林权抵押,获得金融单位贷款2亿多元,促进了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竹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2.1.2 分类经营

分类经营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当时主要是针对笋用竹林),以后提出笋材两用林的概念,2005年又划分出一部分生态公益林。目前安吉毛竹林主要分为一般材用林、笋材两用林、笋用林和生态公益林4大类,其中笋材两用林和笋用林中又规划建设了32个园区。各类型的经营目标、技术措施、经营强度各不相同,例如:笋用林以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竹笋为目标,选择山坳缓坡竹林,深垦土壤,重施肥料,及时采笋(包括冬、鞭笋和早期春笋),这类竹林全县目前大约有0.13万hm2左右,一般每667m2产值在2000元以上;笋材两用林一般不垦覆,采用竹蔸、笋穴或者开沟等方式施肥,鼓励采挖冬笋,全县约2.0万hm2,每667m2产值一般在1000~2000元左右;生态公益林和一般材用林以稳定产竹和维护生态平衡为主,一般只是2年劈山1次,除了少量打退笋之外并不采笋,全县面积约为3.3万hm2,每667m2产值一般在800~1000元。

2.1.3 设施建设

设施建设是现代竹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主要在林道建设和园区建设2个方面。安吉竹林主干道在20世纪60~80年代已经形成网络,总里程约达1000km左右,2000年以后,以竹农为主兴起建设林内林道的高潮,2005年以来共修建林道1800km多.目前全县约有林道4000km多,不仅方便了运输作业,每年为竹区减少运输成本2000万元以上。毛竹现代科技园区建设已经历了10年时间,全县现有毛竹现代科技园区32个,面积达到1.2万hm2。一般园区内要求道路建设良好,条件适宜地区配置灌溉设施,生物防治病虫害设施,有的园区逐步配置了旅游设施。

2.2 删除条目

2.2.1 留笋养竹

留笋养竹一直是毛竹林培育的重要措施,老八项措施中的具体做法是留养冬笋成竹,不挖鞭笋,保护春笋(好笋一株不挖),及时挖退笋,提倡留养小年笋等几项内容。在当时竹林比较稀疏、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这些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后来随着经营目标的变化和经营水平的提高,有些已经过时或者需要完善和提高。新措施中删除了这一条目,但根据具体变化,把相关的内容放到了分类经营的条目里,根据不同经营类型提出不同的留笋养竹要求。

2.2.2 松土施肥

老八项措施松土的主要内容为松土(深度7~17cm)和去“三头”(柴蒲头、竹蒲头和石头)及除草。经过40年左右的经营,一般竹林已经很少有柴蒲头和石头,去“三头”已经不是主要措施,而浅层松土措施对于一般毛竹林弊大于利。竹林一般有坡度,较浅的松土对竹林土壤的改善不大,反而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因此除了少数笋用林松土(更为强调的是深度达到30cm以上的垦覆)能够起到一些保墒和除草的作用外,一般已经很少提倡,因此予以删除。施肥是竹林增加经济产量的最主要措施,但也容易引起面源污染。对于不同经营类型和强度的竹林来说施肥的数量、方法、时间等的差别很大,因此新措施把施肥的内容也列入分类经营条目里予以总结。

2.2.3 扩大面积

1957年安吉竹林面积为4.55万hm2,(其中毛竹3.58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24.1%,占山林面积的32.6%。2009年,安吉县竹林面积达到7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占林业用地的53.2%,可见竹林面积增长较大。竹林比重的增大,纯林面积的增多(竹林中80%左右为竹子纯林),虽然竹、笋经济产量和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但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抗逆性降低。因此2000年以后,全县作为宏观控制,对竹子造林已经不做计划要求。

2.3 综合利用部分

2.3.1 合理采伐

竹林采伐是竹林经营培育的关键措施之一。老措施中的合理采伐主要包括冬季采伐,每667m2留养立竹300株,砍四(度)留三(度),捏油号竹等措施。新措施中合理采伐不仅仍然是重要措施,而且已经成为竹林经营者的常识。但与老措施相比, 其中含义有了新的变化,即:以冬季采伐为主,霉季适量采伐;每667m2保留立竹数量降低到200株左右;砍四留三调整为砍六(年)留四(年);捏油号竹仍然不变。

2.3.2 劈山抚育

老八项措施中劈山抚育的原意是“将竹林内的柴草劈倒随地腐烂, 增加土壤肥力,抑制柴草生长,清洁林地,减少野兽和病虫害为害,促进竹林生长旺盛……劳动方便,提高功效……。”但是,在实际推广中,逐渐演变成了纯林改造(即把毛竹林中的大小树木基本砍光形成毛竹纯林)。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到使用化学除草剂清除林内林缘的幼树杂灌和草本植物,导致林内基本没有了林下植被。2000年以后,林业科技工作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劈山抚育时,注意留养优良乔灌木伴生树种,保留、改善林下植被,禁止或者少用化学除草剂等建议,逐渐得到竹区干部和群众的认同。

2.3.3 竹林保护

老八项措施的主要内容为建立竹林管理制度、社员用竹审批制度、春笋护养、护林防火等制度,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等(当时的病虫害主要是毛竹枯梢病)。新措施的竹林保护内容主要是尊重所有权,禁止偷盗竹笋(主要是冬笋、鞭笋和小年笋),减少竹林生态破坏,提倡营林综合防治病虫害,禁止使用禁用农药,护林防火、预防灾害性天气等内容。

2.3.4 综合利用

老八项措施的综合利用主要针对“毛竹全身都是宝”提出的,对竹梢、竹枝、笋壳、退笋、竹叶、竹根开展的综合利用。新措施不仅针对竹子本身各个部分的合理利用,而且对竹材和竹笋加工的废弃物加以科学利用,如用竹屑加工竹炭、竹醋液等;另外还扩展到竹林的综合利用,比如利用竹林环境养鸡、养羊等养殖业,种植茶叶、杨桐、草珊瑚等林下经济作物,开展竹林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安吉近年仅竹林观光旅游一项增加的年产值就达10多亿元。

2.3.5 适时钩梢

钩梢措施在安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200多年,钩梢方法和工具至今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应该说在安吉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措施。钩梢这项措施主要是防止雪压冰冻对竹林造成的危害,还能使得竹竿通直,便于砍伐利用;此外通过钩梢提供大量的毛料、排梢等副产品,安吉仅毛料竹枝等加工扫帚的年产值就达到5000万元以上。

3 小结

3.1 竹林培育应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安吉竹林经营培育的发展历程,宏观上也就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缩影,无不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安吉竹林生产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时期,也是竹区干部群众自觉发展生产积极性高涨的时期。在3年的天灾人祸和10年的文化大革命(60~70年代)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和以粮为纲,所以毛竹林生产走的是一条服从国家建设需要,以竹材为纲的道路,是单纯的社会效益时代。20世纪80~9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毛竹林生产从满足国家需要转到了发展地方经济、增加竹区的经济收入上来,成为经济效益第一的时代。21世纪以来,生态保全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为政府和国际所重视,因此,竹林经营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兼顾发展的时代。

3.2 技术推广要有前瞻性

竹林培育理念发展的3个时期,经营技术和措施的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前一时期的技术和措施对后一时期往往产生较大的阻力和影响。例如20世纪80年代后推广疏笋技术和笋用林培育技术时,在原大毛竹培育理念的影响下,受到很大的阻力;在提倡生态经营的时候,又受到高强度集约经营理念的影响,仍然在不宜竹林中进行纯林改造、挖山、施肥、使用化学除草剂等与生态经营理念相矛盾的措施,使得局部地区出现水土流失,地力下降,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因此我们在技术推广的时候,要瞻前顾后,防止造成较大的波动。

3.3 因地制宜

安吉的竹林培育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也走过一些弯路,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来安吉学习考察的接踵而至,安吉竹林培育的经验影响之大,时间之久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国竹区幅员广阔,社会和自然条件相距甚远,不能对安吉经验简单地照单全收。这在全国推广中出现很多好的例子,例如福建很多地方在学习考察安吉后,借鉴了安吉经验,并没有照搬纯林改造的模式,而是提倡混交林经营,相对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也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培育投入,体现了生态经营的理念,很好地发挥了后发优势。

3.4 新八项措施需不断完善和提高

老八项措施从诞生开始就在不断完善和进步,50年来,有的已经不适合安吉实际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得到了完善提高,获得了新内涵,也有的不仅仍然在使用,而且逐渐形成了标准化作业方式(包括其中很多作业方式和技术要求)。同样,新八项措施也应不断完善、提高和宣扬。

[1]蒋先英,季艳萍,刘刚.毛竹可持续经营方式探讨.世界竹藤通讯,2009,7(6):18-24.

[2]汪爱君,项瑜,程剑明,等。笋材两用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的推广应用.世界竹藤通讯,2009,7(6):29-34.

[3]高志勤。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特征.世界竹藤通讯,2009,7(6):35.

[4]丁笑章,俞婷婷,毛美红.毛竹笋用林挖掘鞭笋对春笋的影响.世界竹藤通讯,2010,8(6):26-30.

猜你喜欢
毛竹林毛竹安吉
自然封育条件下毛竹林内凋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变化研究
节骨草和毛竹苗
BAMBOO BOUNTY
寒 秋
小丑拉绳
看到了什么
毛竹林经营投入产出关系与经营效益的相关性研究
不同坡位对毛竹林小气候及地上生长的影响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