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涤尽尘埃 阳光照亮新程— —天津市滨海新区创新安置帮教工作纪实

2011-04-12 17:18天津市滨海新区司法局局长曹金秋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1年9期
关键词:培训中心滨海新区服刑人员

■天津市滨海新区司法局局长 曹金秋

刑释解教人员如何重新适应社会,是全国许多城市面临的课题。天津市滨海新区探索特殊人员管理新模式,为刑释解教人员融入社会提供全方位“无缝衔接”式安置帮教服务。通过实施 “教育改造安置帮教一体化工程”试点,下大力气全面提升服刑人员的劳动就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等生存发展能力,有效解决了服刑人员刑释后谋生就业困难、与社会不相适应等难题,同时千方百计利用各种资源 “搭桥接轨”,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并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蓝天教育基地综合评估,顺利回归社会

滨海蓝天教育基地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对即将刑满释放的新区籍服刑人员进行回归社会前改造的场所。在出狱前的三个月,他们将在这里完善职业技能,接受心理辅导,过渡性地回归社会。

滨海蓝天教育基地由天津市滨海新区司法局与港北监狱联办,2011年2月底,揭牌投入使用。基地是对即将刑满释放的新区籍服刑人员进行回归社会前改造的场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谋生本领;通过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使他们出狱后能够尽快适应和融入社会。新区籍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前三个月接受系统测试,对其认罪悔罪程度、心理健康状况、政治文化素养、遵守监规监纪及掌握劳动技能等情况做出判断。

为让服刑人员顺利走向社会,基地首先完善了监狱教育改造与社区矫治工作的 “无缝衔接”。通过组织服刑人员书写 “新生历程”、召开回归立志座谈会、评比优秀学员、收集 “新生寄语”、举办英雄模范讲座以及实施 “一帮一”短信帮教等措施,用温情、亲情感化他们,增强服刑人员重新走向社会的信心。

其次,通过对服刑人员平日的认知,以及对其刑满释放后可能面临的生活问题、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等进行综合评估之后,针对其个体特征进行强化教育,重点是思想道德和职业技术课程。在技术教育方面,基地开设了服装、电脑、汽修、电气焊等多项课程,由服刑人员根据兴趣自行挑选,学习相关课程,掌握一技之长。聘请法制、心理咨询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老师,讲授法律法规、人文伦理道德以及滨海新区发展形势,同时开展心理辅导。

此外,滨海蓝天教育基地还为安置帮教工作提供有效的对接资料,实施无缝衔接、分类管控、教育疏导和困难帮扶。为安置帮教工作的科学发展,维护和促进滨海新区社会和谐稳定,在对即将刑满释放的新区籍服刑人员衔接帮教工作中,重点突出回归教育,细化衔接帮教等环节,使他们能够适应出狱后的生活。

阳光培训中心学习技能,为新区建设出力

“隆隆隆……”伴随着轰鸣的车床声,一张张精致的铁制罐用材料被整齐地碾压而成,在一旁操作机床的,是假释人员小王。 “过往的犯罪经历让我非常后悔,在这里,我能够重新学习生存技能,鼓足融入社会的勇气,从而得到内心的平静。”小王是滨海阳光培训中心的学员之一,他现在每个月凭自己的劳动可以获得1000元的收入,居住、饮食、医疗等都有了保障。

滨海阳光培训中心的服务对象是已经刑满释放或解除劳动教养的人群。该中心拓宽了刑释解教人员和重点帮教对象安置就业渠道,搭建了开放式管理劳教人员试工和劳教、戒毒人员技能培训的平台。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以座谈会、报告会、演讲会和文艺联欢会等形式开展联合帮教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家庭生产生活和子女就业、就医、就学中出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使服刑人员安心改造。滨海阳光培训中心依托板桥劳教所下属企业——津港印铁制罐厂建立,在厂区内建起的阳光培训中心是一家集食宿、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特殊企业,主要承担起刑释解教 “三无”人员过渡性安置、改造、帮助和教育等工作。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之后,生存和发展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就业谋生、基本生活保障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开展过渡性安置,使刑释解教的 “三无”人员的就业和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可以有效防止其因生活压力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他们可以在阳光培训中心过渡性安置三至六个月,安排他们从事安全系数高、劳动强度低的手工项目,并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阳光培训中心遵循 “人格上尊重、精神上鼓励、工作上帮助、生活上照顾”的原则,协助刑释解教人员平稳过渡、回归社会。

走进培训中心,一楼是四人一间的宿舍,淡黄色的床单和蓝色的被子显得干净整洁。隔壁是法律援助室,定期有法律援助团体来到中心,为安置在此的刑释解教人员提供咨询服务。文体活动室摆有乒乓球台、台球桌;而在不远处的阅读室里,摆满了技术知识、人生哲学、历史名著等书籍,甚至有武侠小说可供阅读。

在这里接受培训的不只是刑释解教人员,还有社区服刑人员。对社区服刑人员,阳光培训中心以教育改造为主,包括心理矫正、心理辅导、宣讲政策法规、劳教人员现身说法、干警授课、法律咨询以及观看教育片等。今年,滨海阳光培训中心将为滨海新区全部794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轮流培训。目前,已有第一批30名学员成功走向社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滨海新区推进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阳光培训中心还与蓝天教育基地联手,将开发果树种植、蔬菜大棚、鱼塘等项目,聘请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采取服务外包方式增加安置岗位,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使这些 “特殊人员”顺利地融入社会,参加新区经济建设。

心语热线用心沟通,大墙内的倾诉空间

为帮助即将回归社会的服刑人员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滨海蓝天教育基地和滨海阳光培训中心特设了专业细致的心理疏导与咨询服务。

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女狱警卢靖,是滨海蓝天教育基地“心语热线”的负责人,她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还参与服刑入监时的改造取向评估。 “特别是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有很多不适应,通过心理辅导可以让他们重拾信心,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卢靖说,心语热线共有3名咨询师,并且都是女性,服刑人员习惯称她们为姐姐。她们也确实像服刑人员的姐妹一样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疏导化解他们的苦恼,引导他们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当服刑人员有倾诉的想法,会找到主管队长,预约心语热线,由咨询师通过网络系统与服刑人员视频聊天。“恋爱矛盾、感情裂痕、急于重回社会、惦念父母和孩子……服刑人员聊起的话题多集中在这些方面,这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倾听。让他们道出心中的苦闷,再适时地宽慰他们,亲人般的关心、轻柔的话语会令他们烦躁的情绪安静下来,心情豁然开朗。”做了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卢靖清楚服刑人员的诉求多是需要社会的认同、亲人的关怀,大墙内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渴望得到关爱。

除了电话和网络,传统的书信也成为服刑人员与咨询师联系的纽带,通过 “服刑指导信箱”写给卢靖等咨询师的信源源不断,不少倾诉者从视频改为写信,将家长里短、人生感悟、人生计划写给咨询师。通信往来过程中,服刑人员又会收到一封封充满鼓励、洒满阳光的励志信。令卢靖感动的是,不少人走向社会之后仍寄信来汇报自己的近况,获得自由的他们并没有忘记向大墙内的心理咨询师问一声好。

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目的就是要让刑释解教人员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降低重新犯罪率。今后,我们将完善现有机制,不断探索创新,用关爱和温情让刑释解教人员融入社会、造福社会,维护滨海新区和谐稳定。

猜你喜欢
培训中心滨海新区服刑人员
天津滨海新区 率先建立防返贫资金池
首都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简介
天津市滨海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应对之策
监狱管理局厅官充当服刑人员“保护伞”
森浦上海展示培训中心
服刑人员生育权论要
天津市滨海新区粮食局 创新机制加强监管
五行真经(9)
大选登记
我国服刑人员抑郁水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