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创生的形态关系模式
——以管理科学学科为例

2011-04-13 04:43
关键词:管理科学管理学分支

王 续 琨

(大连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交叉学科创生的形态关系模式
——以管理科学学科为例

王 续 琨

(大连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管理科学是一个典型的交叉科学学科门类,其学科创生模式主要可以从新学科与已有学科之间的形态关系、内涵关系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就生成形态而言,管理科学的新学科同已有学科或先行学科的关系,粗略地区分为学科蔓生、学科丛生、学科侧生、学科外部伴生等几种基本创生模式。当然,这几种模式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某些学科的创生过程可能同时表现为两种以上形态关系模式。

交叉学科;管理科学;新学科;学科创生模式

交叉学科是介于数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科学则是所有交叉学科的统称。交叉学科的创生模式,同内部裂解形成新学科的传统学科有所不同。管理科学作为一个典型的交叉科学学科门类[1],其学科体系的演进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各门分支学科和边缘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研究范式由初级到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分支学科和边缘分支学科的数量由少到多、学科之间的关系由潜到显的过程。可以认为,管理科学新学科的不断创生,是管理科学学科演进的主要显性表征。

新学科是一个时间序列概念,是指在已有学科或先行学科之后出现的学科,并不标示它们同已有学科或先行学科的层次关系或层位关系。新学科的创生,必然依托于甚至来源于已有学科,同已有学科有着或强或弱、或潜或显的关联。管理科学的学科创生模式,主要可以从新学科与已有学科之间的形态关系、内涵关系两个基本视角进行分析。本文仅限于从形态关系的角度展开讨论。所谓形态关系模式是指新学科的生成同已有学科之间存在着外在形态方面的密切关联。管理科学新学科主要有学科蔓生、学科丛生、学科侧生、学科外部伴生等几种创生模式。辨析管理科学新学科的创生模式,有助于对管理科学新学科的创生区位做出预测性辨识,从而在学科层面上有组织、有目的地填补某些空白点,推进管理科学学科体系的有序演进和发展。

一、学科蔓生模式

学科蔓生是指在一门已有学科的纵向延伸方向上生成新学科的过程。通过蔓生过程而形成的学科,像一根主藤蔓及其分支藤蔓上的一个个果实。

学科蔓生一般发生在一门学科及其分支学科之间,存在着下行蔓生和上行蔓生两种情况。下行蔓生是由上位学科到下位学科的派生、分化过程,而上行蔓生则是由下位学科到上位学科的集聚、综合过程。

经济管理学作为管理科学的一门边缘分支学科,在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始于对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研究,在初始阶段首先被视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伴随着20世纪初工商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在美国的蓬勃兴起,美国学者将对经济管理活动的研究聚焦于微观层面的企业,由此而形成了企业经济管理学,其中主要是工业企业经济管理学。这是一个下行蔓生过程。20世纪中期以后,许多学者逐渐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中观领域,由此生成了工业经济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学(广义的农业经济管理学包含林业经济管理学、畜牧业经济管理学、渔业经济管理学)、商业经济管理学、建筑经济管理学、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学、工程经济管理学、国防经济管理学、行业经济管理学、区域经济管理学、城市经济管理学、农村经济管理学等一系列以部门、行业、地域层次的经济管理活动为对象的学科。几乎与此同时,在苏联、中国等国家,对宏观层面经济管理活动的研究重新受到重视,1980年代以后,国民经济管理学、宏观经济管理学等依然是中国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重要课程。这又是一个两段式的上行蔓生过程。

最近一二十年,经济管理学领域同时存在着上行蔓生和下行蔓生两种趋势,既出现了土地经济管理学、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草业经济管理学、能源经济管理学、煤炭经济管理学、造船经济管理学、茶叶经济管理学、对外经济管理学(涉外经济管理学)、通信经济管理学、卫生经济管理学、教育经济管理学、公共经济管理学、城市公共经济管理学、房地产经济管理学(房产经济管理学、地产经济管理学)等中观层次的学科,又出现了劳改经济管理学、园林经济管理学(城市园林经济管理学)、政府经济管理学、传媒经济管理学、医院经济管理学、投资经济管理学、装备经济管理学、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学、城市区街经济管理学、农场经济管理学、酒店经济管理学等微观层次的学科。

人力资源管理学的演进也主要表现为学科蔓生模式。这门学科缘起于20世纪上半期管理学家对企业劳动力资源的研究。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将“human resource”(人力资源)作为专门的学术术语来使用。美国社会学家怀特·巴克(E. Wight Bakke)于1958年出版的《人力资源功能》一书,首次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学进入草创时期。1980年代初,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许多高等学校竞相效仿,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工商管理(MBA)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进入1990年代,初创时以企业作为基本研究疆域的人力资源管理学,出现上行蔓生趋势,陆续形成农业人力资源管理学、加工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学、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学、酒店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学、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学、军事人力资源管理学等中观层次的分支学科,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创建面向所有领域、所有行业的具有宏观性、全覆盖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学。

二、学科丛生模式

学科丛生是指两门以上分支学科在一门学科的同一层次上同时生成、相伴而行或继时生成、互携而进的过程。学科丛生模式呈现于同一层次的分支学科之间,同具有纵向延展特征的学科蔓生模式相比,它是一种具有横向展开特征的学科创生模式。按照学科生成的时差状态,学科丛生可以区分为同时丛生和继时丛生两种情况。不同学科的孕育、萌发、成长过程是千差万别的,在一门学科的同一层次的众多分支学科中,所谓同时创生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城市管理学是管理科学与城市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分支学科,学术界通常将美国管理学家古利克(L. Gulick)于1953年出版的《纽约市的现代管理》一书视为城市管理学萌生的起点。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巨系统,其管理变量多达几千万乃至上亿个。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病”的逐渐增多,精细研究城市管理活动的实际需要导致城市管理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连续涌现。首先出现的是丛生状态的城市经济管理学、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学、城市土地管理学、城市交通管理学、城市社会管理学、城市环境管理学、城市教育管理学、城市文化事业管理学等一级分支学科。随后,一些一级分支学科逐渐进入二级学科丛生过程。例如,城市经济管理学之下出现城市工业经济管理学、城市农业经济管理学、城市交通经济管理学、城市土地经济管理学、城市住宅经济管理学、城市环境经济管理学等,城市社会管理学之下出现城市社会工作管理学、城市人口管理学、城市社会治安管理学、城市社会文化管理学、城市社区管理学等。在城市管理学内部,依次呈现出分层、分组的学科丛生状态。

学科蔓生模式讲到的经济管理学,1980年代以后在企业经济管理学的下行蔓生中,形成一系列按照企业类型分别研究其经济管理活动的分支学科,如加工企业经济管理学、交通运输企业经济管理学(铁路运输企业经济管理学、公路运输企业经济管理学、水路运输企业经济管理学)、冶金企业经济管理学、煤炭企业经济管理学、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学、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学、餐饮企业经济管理学、物资企业经济管理学、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学、测绘企业经济管理学、股份制企业经济管理学、高技术企业经济管理学、物流企业经济管理学等。其中,有些分支学科之间属于同时丛生关系,有些分支学科之间属于继时丛生关系。如果以出现研究专著或其他重要研究成果作为学科进入草创期或生成期的主要标志,那么这些主要标志的出现可能有某些偶然因素在起作用。但就总体而言,同传统类型企业相关的经济管理学分支学科的生成普遍地早于同新兴企业类型相关的经济管理学分支学科。股份制企业经济管理学、高技术企业经济管理学、物流企业经济管理学等出现在加工企业经济管理学、交通运输企业经济管理学、冶金企业经济管理学、煤炭企业经济管理学等之后,两组分支学科之间必然呈现为继时丛生关系。

三、学科侧生模式

学科侧生是指在一门已有学科的某个局部研究区域或研究方向上生成同该学科有亲缘关系但又不能完全归属于该学科的分支学科的过程。按照新学科同已有学科之间渊源关系的展示形态,学科侧生可以区分为內缘侧生和外缘侧生两种情况。內缘侧生出现在已有学科的侧向沿线上,外缘侧生出现在已有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外显交汇区。

管理科学萌发之初,就有学者开始思考和研究管理活动中各种心理问题,因此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几乎同管理科学同时起步的学科。由于在起步时期以工业领域的心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故而学术界将这门学科称为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工业心理学在随后的发展中出现分流现象,分别衍生为产业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1912年,美国心理学家莉莲·吉尔布雷思(Lillian M. Gilbreth)出版《管理心理学》一书,美籍德裔心理学家闵斯特博格(H. Münsterberg)连续出版了《心理学和经济生活》(1912年)、《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3年)、《心理工程学原理》(1914年)三部著作,表明管理心理学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经历较为漫长的创生期,直到1950年代末管理心理学才最终为学术界所普遍接纳。与此同时,美国一些大学的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研究者将他们涉及行为问题的研究项目取名为“组织行为学”,并逐渐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概括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四个方面。几十年来,学术界对于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者认为两者是一门学科的不同称谓,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3]。从学科名称所揭示的研究对象来看,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各有自身研究对象的两门学科,前者为“管理心理”后者为“组织行为”,但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又有内在的联系。从学科渊源和生成轨迹方面来看,则应当将组织行为学视为管理心理学的內缘侧生学科。

经由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发展而来的组织行为学,经过约20年的成果积累,开始对某些新学科的创生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其中,组织行为学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在1970年代以后同传统管理科学中的人事管理学相融合,延伸扩展为人力资源管理学;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在1980年代以后同行政学或公共行政学等相融合,首先在中国延伸扩展为领导学或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学、领导学都不能看作是组织行为学的分支学科,但它们同组织行为学有着潜隐的渊源关联性,可以视为组织行为学的內缘侧生学科。从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到组织行为学,再到人力资源管理学、领导学,是比较典型的多阶学科侧生模式。

在管理科学的大量边缘分支学科中,有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学科侧生模式的产物。以管理哲学为例。管理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中国古代的管仲、孔子、孙武等均对管理活动进行过哲理层面的思考。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所说的“科学”,不是指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所谓“科学管理”意为“基于科学的管理”或“科学化的管理”。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科学管理学”这个学科名称,其中的“科学”是指科学活动、科学领域或科学事业。为避免两者的混淆,本文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加上引号,写作“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者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在其代表性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阐发了自己的管理哲学思想,主张将科学管理建立在理论或哲学的基础之上。1923年,英国企业家、管理学家奥利弗·谢尔登(Oliver Sheldon,1894-1951)出版《管理哲学》(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一书。他不再满足于科学管理学派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潜心于探究和制定科学管理原则以解决生产管理中“怎样管理”(管理方式)的问题,而是要力图把当时以企业管理学为核心的管理科学,进一步发展成为研究管理的一般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以解决管理科学中“何为管理”(管理本质)、“为何管理”(管理意义)和“管理应该怎样”(管理规律)等一般理论问题。管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由此进入创生阶段。很显然,管理哲学最初只是从管理科学的“侧枝”上生发出来的一个研究领域,泰罗、谢尔登和本杰明·朗特里(Benjamin S. Rowntree,1871-1954)、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1886-1961)等管理哲学的早期倡导者、探索者,都有企业家、管理学家的职业和学术背景,他们的研究和思考都具有强烈的管理实践指向。纵观国外、国内迄今已经出版的数量可观的管理哲学著作,其研究内容、行文风格都非常接近于管理科学原理类的著作,这些著作在哲学家眼中还缺少一些“哲学味儿”。就生成区位而言,管理哲学应当是介于管理科学与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然而,就生成历程和实际状态而言,由于哲学家的缺位,管理哲学更偏向或倚重于管理科学。也就是说,管理哲学更靠近管理科学,同哲学的关系则若离若即。类似于管理哲学这样的边缘分支学科,属于管理科学的內缘侧生学科。

对于边缘分支学科来说,內缘侧生学科与外缘缘性侧生学科是一组相对概念。管理哲学对管理科学而言是內缘侧生学科,对哲学而言就是外缘侧生学科。而教育管理学则与此相反,对管理科学而言是外缘侧生学科,对教育科学而言就是內缘侧生学科。由生成历程可知,教育管理学是在教育科学的“侧枝”上生发出来的一门边缘分支学科,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自然延伸。在管理科学界,注目教育管理问题的管理科学家比较少;而在教育学界,不思考教育管理问题的教育学家却不多。管理科学的大部分边缘分支学科[4],如军事管理学、科学技术管理学、体育运动管理学、文化管理学、农业管理学、休闲管理学等,是由于军事科学、科学技术学(科学学)、体育科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休闲科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引入了管理科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而陆续创建的。对管理科学而言,这些边缘分支学科的生成过程同教育管理学一样当属外缘侧生模式。

四、学科外部伴生模式

学科外部伴生是指分属于多个学科门类的多门学科在同一交融学科的渗透作用下相伴而生的过程。学科外部伴生模式,通常有双伴生和多伴生(三伴生、四伴生等)具体形式。

19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最先创用了“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这一术语。认知神经科学是形成于认知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的交汇区域,同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密切相关的一门多边缘交叉学科,其任务是运用脑科学的技术手段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感觉、知觉、运动、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情绪、意识等认知过程的机制和本质[5]。1980年代至1990年代,认知神经科学获得了快速发展,衍生出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生理学、认知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生物学、计算神经科学和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时间认知神经科学等近缘分支学科。1997 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举办以“神经行为经济学”(neuro behaviral economics)命名的学术会议,首次这将神经科学与经济科学联系起来。进入21世纪,作为交融学科的认知神经科学向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学等学科门类强势渗透,学者们开始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目前阶段主要是脑成像技术),在更为客观的神经元生物层面上解释人的经济行为、管理(决策)行为、社会行为,在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渐成显学的基础上,神经管理学(neuromanagement)、神经社会学(neurosociology)等新兴学科也走上了创生之路。神经经济学、神经管理学、神经社会学的任务,是分别测量和观察人在制定社会决策、经济决策、管理决策时大脑活动的基本规律,发现产生个体社会行为、经济行为、管理行为的内在机理。

2000 年12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研究组首次使用神经经济学(neural economics)这一名称,几年之间即为学术界所接纳。2004年以来,侧重研究微观个体对广告、品牌信息的现实脑反应的神经营销学(neuromarketing)获得了迅速发展。一般而言,营销学或市场营销学就学科属性而言应当归属于经济科学,由于传统的营销学同工商管理学或企业管理学的关系非常紧密,因此神经营销学既是神经经济学极为活跃的学术领域,又是催生神经管理学的学术前沿。有的学者还将神经营销学看作是神经管理学的组成部分或分支学科。在神经经济学、神经营销学的研究中,学者们不同程度地涉及经济决策行为、营销决策行为,由此推动了专以决策行为的大脑活动机理作为研究对象的神经决策学(decision neuroscience,neuro-decisionmaking)的萌生。基于决策行为是管理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种认识,有的学者将神经决策学视为神经管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或主要分支学科。正在形成中的神经管理学以神经营销学、神经决策学的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以更开阔的视野探索管理行为的方方面面,有可能形成神经人力资源管理学、神经工业工程学、神经金融工程学、神经病态行为管理学等边缘分支学科[6]。

从生成区位和研究手段的软硬程度来看,认知神经科学比较靠近自然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理论和方法向归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科学、社会学和归属于交叉科学的管理科学渗透所形成的神经经济学、神经社会学、神经管理学,是认知神经科学的远缘分支学科。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神经经济学、神经管理学、神经社会学的生成属于学科蔓生模式。就相伴而生的神经经济学、神经管理学、神经社会学三门学科而言,它们之间呈现一种继时性外部伴生关系,位于管理科学之外的神经经济学、神经社会学是神经管理学的外部伴生学科。

[1]王续琨. 交叉科学结构论[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04-213.

[2] 张星. 论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和联系[J].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4(2):115-122.

[3] 周斌. 论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5):25-26.

[4] 王续琨,丁堃,宋刚. 管理科学在中国:管理学科结构探索[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5):1-6.

[5] 罗跃嘉,姜扬,程康. 认知神经科学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6] 马庆国,王小毅. 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经济学与神经管理学[J]. 管理世界,2006(6):139-149.

[责任编辑张家鹿]

Conformationrelationpatternofthecreationofcross-discipline——Take management sciences as an example

WANG Xu-ku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Management sciences is a typical discipline sub-section of cross-science. We can analyze its creation pattern from two aspect, concept relation and conformation relation from new discipline and original discipline. For creation conformation, generally we can distinguish some basic pattern for the creation of new discipline of management sciences, they are discipline sprawl creation, discipline cluster creation, discipline indirect creation, discipline outside accompany creation and so on. Certainly, there are no obvious limitation of these patterns, some creation process of new discipline take two or more conformation relation pattern.

cross-discipline;management sciences;new discipline;creation pattern of discipline

G301

A

1000-2359(2011)06-0023-05

王续琨(1943-),男,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知识体系结构和管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371027)

2011-08-22

猜你喜欢
管理科学管理学分支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征订征稿启事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巧分支与枝
一类拟齐次多项式中心的极限环分支
浅谈管理学
2015年《管理科学》总目录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
生成分支q-矩阵的零流出性
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