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欺诈呼吁第三方社会监管

2011-04-14 06:05郑风田
中国畜牧业 2011年17期
关键词:作假政府部门蜂蜜

文│郑风田

郑风田:经济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院长。

人民网7月26日消息,一家名为“绿篮子”的食品安全科普组织,组织了真假蜂蜜大抽检活动,抽检结果显示,“假蜂蜜”中不乏冠生园蜂蜜、中粮悦活枸杞蜂蜜等知名品牌。蜜蜂虽然个头不大,但我国造假的蜂蜜数量却不小。据《南方周末》的报道,中国原蜜年产量8万吨,而2010年蜂蜜出口却高达10.11万吨,内销的蜂蜜并不比出口的少,这多出的10多万吨产量蜂蜜只能靠假糖浆来充数。

国人刚刚经历达芬奇假洋家具、味千拉面假猪骨汤等虚假宣传的煎熬,现又曝出假蜂蜜的丑闻。层出不穷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已经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部分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丧失对行业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比吃什么安全更可怕的,是集体无意识地制假贩假,是企业最基本道德底线的缺失”。

“假蜂蜜”、“假骨汤”、“假豆浆”等折射的不仅仅是背后企业诚信的缺失,更是监管主动性不强、消费者维权难和我国第三方社会监管缺失的现实。我国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第三方的社会监管,让消费者组织行动起来,布下天罗地网,再辅助于配套的法律欺诈巨额赔款制度,从而大大增加不良企业被发现的概率与作假成本,彻底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有两亿多分散小农户,50万家食品生产企业,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个品种如果都让政府部门来监管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以这次的假蜂蜜为例,蜂农流动性很大,其喂食糖浆来造假蜂蜜可以说是防不胜防。但如果依靠第三方的社会监管组织,包括各种消费者维权组织等,就可以大大弥补政府监管能力的不足。这次把假蜂蜜公之与众的“绿篮子”,就是属于第三方的社会组织,如果这些组织得到加强,利用他们的专业性,就可以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监管,这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是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树起了全天候的监管网,可以让那些作假的企业无处藏身。

从国际经验和历史教训来看,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政府层面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食品安全的监控涉及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包括生产、加工、储存和分销等中间环节,以及数量庞大、分散的中小企业。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如果一味强调政府监管,则有可能带来巨大的行政成本和企业经营成本,并最终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或者造成大量得不到生产许可的企业转入“地下经济”,更加难以监管;还可能使得行政部门为自身方便起见,采取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不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真正解决,甚至由于权力的集中和扩大,带来更多的寻租问题。

政府部门对食品企业进行监管的难度过大,以及在过去一些地方政府出于部门利益或其他考虑而对于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隐瞒,严重破坏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致使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出现时,公众宁可相信漏洞百出的谣言,而不愿意信任政府部门公布的调查结果,如果能够由相对更具专业性和中立的第三方民间力量出面进行调查,则可能更令公众信服,有助于防止恐慌情绪扩散。如果仅仅强调加强政府的监管,扩大行政部门的职能权限,可能不仅不能让企业更有“道德”,反而会造成企业进一步想方设法“钻空子”,更加缺失道德,且常常容易招致公众的不信任。

社会监管作为弥补政府监管不足的有效工具,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应该完善相关法律,让第三方的消费者等社会机构介入,解决目前消费者食品安全“维权难”问题。另外,还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大幅度增加惩罚性赔偿,提高作假企业的违法成本,增大法律的威慑力。应该修改相应的法律,让消费者组织能够拿起保护武器,对作假企业进行重罚,以此改变目前企业作假成本太低而收益奇高的怪状,彻底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的困局。

猜你喜欢
作假政府部门蜂蜜
人才测评的“伪装者”
——人格测验作假研究述评
爱是一捧浓浓的蜂蜜
蜂蜜,你真的了解吗
宁波民生e点通:网友与政府部门沟通的“双线桥梁”
“蜂蜜”CP
蜂蜜哪里去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批清理规范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浅谈在政府部门推行绩效文化的作用和途径
还敢作假
浅谈在政府部门推行绩效文化的作用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