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做开放性试题

2011-04-16 03:41郭仁贵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1年3期
关键词:哥伦布资本主义观点

郭仁贵

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40题引发了全国较大范围内的热议。面对这道优秀的试题,同学们该如何做到举一反三呢?其开放性的问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又有哪些类似的问题是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需要注意的呢?先让我们看一下原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境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问,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要正确解答这道题目,应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理清试题的内容组织结构;二是理清试题的问题组织结构;三是理清第(3)问的解题思路。

首先,围绕“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与发展”这一主题。试题选取的材料“中外皆有”,既有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内容,又有英国E.E.里奇等主编的《剑桥欧洲经济史》和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内容。选用的材料新颖、典型,形成了直观的对比效应。

其次,在试题设置的问题中,第(1)、(2)问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说明问题,第(3)问“分析论证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问题”则要求考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观点。很显然,试题的问题组织结构是一个从“说明问题”到“论证观点”的层层递进、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命题者并没有提供第(3)问的具体参考答案,而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评分标准。这一开放性的设问,难倒了众多考生。其实如果我们能对相关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理清了解题思路,选择我们较为熟悉的某一观点,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展开论证,解题也不困难。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理清第(3)问的解题思路:“历史前提”是什么?恩格斯有关“历史前提”的观点是什么?怎样认识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3)观点1:市场的发展是历史前提,市场的需求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

论证:英国正是由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极大刺激了纺织业的发展,原有手工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从而催生了工业革命,机械化大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要特征。中国明清时期,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农民贫困导致的购买力极低、重农抑商政策等限制了国内市场,海禁政策、闭关锁国导致海外市场萎缩,从而使中国失去了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结论:所以,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

观点2: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历史前提……

观点3:资本积累是历史前提……

观点4:……

开放性的试题大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材料的新颖性”、“观点的多样性”、“问题的选择性”、“考查功能的全面性”。基于以上认识,结合上面的典型试题,在今后的复习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提升历史思维及创新能力并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1以教材为依托,在探究中领悟和反思历史。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死记硬背的层面上,否则一旦遇到“新材料”、“新情境”的试题就会束手无策。因为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不可能完全从书本上照搬和拼凑,而是需要将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和升华,在解题时对历史情境整体把握,充分利用中外历史相关联的史实,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

2加强自主学习,以新的主题建构中外史专题框架。

譬如以文明的多样性,整合古代中外史专题;以文明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整合近现代中外史专题等。以人民版教材为例,必修第一册教材可以构建成四个主题的专题:“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不同的治国方式”、“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及其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动及其制度建设”、“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必修第二册教材可以构建成四个主题的专题:“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影响”、“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修第三册教材可以构建成三个主题的专题:“中外思想史”、“中外科技史”、“中外文学艺术史”。

当我们通过联系和比较建立了新的主题知识框架后,还要注意把握三个环节,即要在了解专题现象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巩固考点知识;要在联系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专题现象的特点;要在梳理与其他专题现象关系的基础上认识其原因和影响。

3激发认知冲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同样的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会有不同的结论,这样我们学到的就不只是知识,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人民版教材必修第二册专题五第一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如果我们调整一下复习思路,就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1)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原因的认识:

【材料】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点拔:可以试着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角度来看原因。

(2)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影响的认识:

【材料】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學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问题:“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点拔:可以试着从观点与立场关系的角度来看结果。

(3)对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不同认识:

【材料】右图为菲律宾马克坦岛上的一组纪念物。远处的是麦哲伦神坛公园,近处的是杀死麦哲伦的当地首长拉普拉普的雕像。

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菲律宾马克坦岛上的一组纪念物”的?

点拨:可以从不同的价值取向来看纪念麦哲伦的人和纪念杀死麦哲伦的人的行为。

猜你喜欢
哥伦布资本主义观点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被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哥伦布没老婆
观点参考
哥伦布与新大陆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