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中西医研究

2011-04-25 09:37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球部方用消化性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 脾胃科,江苏 南京 210029)

大量资料及临床观察提示由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的使用、饮食习惯、精神因素等各种原因而致越来越多的人罹患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这其中又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 ulcer,DU)患者为多,常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若治疗不及时,易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甚至癌变等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且其中不乏大量溃疡复发患者。对于如何尽快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溃疡愈合时间、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溃疡复发率,仍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1 西医研究

PU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自身消化而发生的溃疡,其深度达到或穿透黏膜肌层,好发于胃和十二指肠。兰天[1]对198例经内镜下确诊为PU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十二指肠溃疡以球前壁最多,共93例,其次为大弯侧24例,球后溃疡最少16例,且DU发病年龄比GU提前一个年龄组,发病高峰在31~40岁。余金钟等[2]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12月行内镜检查的1 755例患者,检出PU 231例,其中DU 163例,GU 48例;复合溃疡20例;均以男性多见;秋冬季节发病率高,春季其次,夏季最低。

据北京协和医院[3]的临床资料分析显示,我国人群自1978-1991年间,每年胃溃疡(GU)患病率处于稳定状态,而DU有逐年增加趋势。临床DU多于GU,两者之比约为3∶1。关于其发病机理,现普遍认为是由于胃黏膜的防御因子和攻击因子失衡之结果。防御因子有黏液和碳酸氢盐,黏膜屏障,黏膜血流,细胞更新,前列腺素,上皮生长因子等;攻击因子有胃酸,胃蛋白酶,Hp感染,NSAIDS药物的使用,吸烟,应激,精神因素等。其中Hp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全世界许多国家对其流行病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总的来看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十二指肠溃疡感染率90%~100%,胃溃疡患者感染率70%~90%,胃炎患者感染率60%~70%,自然人群感染(带菌者)率为40%~60%[4]。NSAID也是引起PU的重要原因之一,常用的NSAID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布洛芬、萘普生等,一般年发病率为2%~4%,相对于正常人而言,长期使用NSAID者患GU的危险性升高了4~6倍,患DU的危险性升高了约8倍。另外,吸烟者PU发生率比不吸烟者高,吸烟影响溃疡愈合、促进溃疡复发;长期精神紧张、过劳易使溃疡发作或加重;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亦是因素之一,曾有研究发现部分DU患者胃排空增快,十二指肠球部酸负荷增大,部分GU患者胃排空延迟,增加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

对于治疗溃疡,主要要达到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并发症、防止复发的目的,随着H2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在临床上的推广使用,已使溃疡近期愈合率得到明显提高。90年代末,Tarnawski等[5]又提出了溃疡愈合质量(quality of ulcer healing,QOUH)的概念,认为PU的愈合不仅需要黏膜上皮的修复,更需要黏膜下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和功能的恢复。

2 中医研究

周仲瑛[7]认为,“胃痛”证型应分为寒邪客胃证、饮食伤胃证、肝气犯胃证、湿热中阻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耗证、脾胃虚寒证。商娟娟等[8]根据胃镜下的表现对3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予中医辨证分型,发现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多见于溃疡活动期;而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多见于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期和瘢痕期。尹瓦林等[9]对500例PU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其中脾胃虚寒型280例,治以温中健脾,基本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寒甚者配良附丸;肝气犯胃型130例,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基本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阴虚型60例,治以益胃养阴,基本方用益胃汤加减;气滞血瘀型30例,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基本方用丹参饮或失笑散加减,平均疗程3个月。治疗500例,治愈260例,显效123例,好转77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76.6%。董佐亭[10]对58例PU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治疗:肝胃不和型25例,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胀甚加大腹皮、广木香,泛酸加瓦楞子;肝郁脾虚型11例,治宜疏肝健脾,和胃止痛,方用逍遥散加减;气滞血瘀型13例,治以活血祛瘀,止痛止血,方用失笑散合香茯丸加减;胃阴不足型3例,治以养阴益胃,调肝止痛,方用益胃汤加减;脾胃虚寒型5例,治以益气健脾、温中和胃,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4周为1疗程,临床治愈52例(89.66%),显效3例(5.17%),有效2例(3.45%),无效1例(1.72%),总有效率为98.28%。林俊辉[11]分3型论治PU:胃气壅滞型用香苏散加味;脾胃虚寒型用黄芪建中汤加味;瘀血阻滞型用失笑散加味。结果胃气壅滞型19例,治愈12例,总有效率89.5%;脾胃虚寒型23例,治愈15例,总有效率78.3%;瘀血阻滞型10例,治愈5例,总有效率60.0%。余白桦[12]将160例PU患者分为虚寒组、气滞组、肝郁组、阴虚组、热郁组以辨证治疗,总有效率89.4%。宋佰玉等[13]随机将48例脾胃虚寒证型PU患者分组,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口服,治疗组在使用奥美拉唑的同时加用中药汤剂(以小建中汤为基础方)口服,15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及胃镜复查溃疡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83%,对照组总有效率91.67%。

马佳铭等[14]认为黄芪建中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抗氧自由基,清除Hp,对胃黏膜攻击因素具有防御作用;同时,其能调节内源性细胞保护因子—一氧化氮(NO)、表皮生长因子(EGF)、血液成分及免疫功能,调节胃黏膜组织代谢,增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对胃黏膜保护因素具有增强作用;促使胃黏膜的防御/攻击因素处于平衡状态。徐升等[15]通过观察黄芪建中汤对胃黏膜损伤模型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表达水平的影响,提出黄芪建中汤可能通过抑制MMP-9表达、增加TIMP-2表达促进基质重塑和新生血管成熟以达到修复损伤胃黏膜的目的。中药治疗PU是通过整体调节来实现对局部病理改变的修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机体抗病祛邪、除旧布新的能力,故不仅能有效调节PU的攻击因子与保护因子之间的失衡,而且在治愈PU的同时,还能对紊乱的消化功能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其愈合的质量[16]。

3 结语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如何尽快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溃疡的修复、提高其愈合质量及减少复发率仍是我们要研究的目标。传统中医在治疗本病上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尤其以黄芪建中汤为代表的温中补虚、生肌养胃法在治疗本病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医学认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以脾胃虚寒证型为多,大部分罹患DU患者以上腹痛空腹痛或夜间痛为主,多因饮食生冷或劳倦等而诱发,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加之外邪入侵,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不荣,不通,则发胃痛。温中补虚、生肌养胃法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具有理论基础的,脾胃虚寒型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通过温中补虚、生肌养胃之法可以达到加速溃疡愈合时间、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尽快减轻患者症状的目的。

[1]兰天.消化性溃疡198例胃镜与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1):68-69.

[2]余金钟,张婷婷,王培涛,等.消化性溃疡231例胃镜与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37-38.

[3]林三仁.实用临床消化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288.

[4]刘文忠.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84.

[5]Tarnawski A,Hollander D,Willian JK,et al.Quality of ulcer healing:a new,emerging concert[J].Clin Gastroenterol,1991,13(1):42-47.

[6]罗秀珍.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242-1243.

[7]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00-202.

[8]商娟娟,黎锐平.消化性溃疡内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9):18-19.

[9]尹瓦林,尹晓武.消化性溃疡50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4):307.

[10]董佐亭.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病58例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5):434-435.

[11]林俊辉.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J].河北中医,2006,28(4):256.

[12]余白桦.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28-129.

[13]宋佰玉,王平,李磊.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24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2):103-104.

[14]马佳铭,汤丽芬,徐升,等.黄芪建中汤对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3):2093-2095.

[15]徐升,汤丽芬,杨帆,等.黄芪建中汤对胃黏膜损伤模型大鼠MMP-9、TIMP-2表达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5):50-52.

[16]周福生,胡玲,崔琦珍,等.中医药抗消化性溃疡复发的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3):232-234.

猜你喜欢
球部方用消化性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施治
你了解消化性溃疡吗?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CT表现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研究
硫酸钡用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临床价值研究
加减平胃散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
内镜反转切除十二指肠球部息肉1例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