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救援

2011-05-14 17:16邓聿文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救援和平日本

邓聿文

当年日本救援中国地震,今天中国救援日本地震。这种面向未来的相互救援,必会积极影响中日两国关系

一国元首的举动,通常都带有强烈的象征含义,或意味着细微的政策变化,尤其在涉及对外关系方面,更是如此。3月18日下午,在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的抢救正处于最紧张的时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日本驻华大使馆吊唁地震遇难者。胡锦涛在同日本驻华大使的简短会谈中说:“我们对日本人民在这次地震中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

考虑到中日之间的历史心结、现实摩擦以及由此导致的两国之间的互信不足,胡锦涛的吊唁行动,立即引起多方关注,使一些外国媒体感到意外。

体现人类情怀

严格说来,中国国家主席出现在日本大使馆这一幕虽属罕见,但并不意外。如果我们将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民间的反应和行动串连起来,会发现,胡锦涛对日本遇难者的吊唁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即致电日本首相,表达慰问之情。3月13日,中国派出了一支15人组成的救援队赴日本帮助搜救幸存者。3月14日,在两会结束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温总理更借这一时机,向日本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哀悼与关怀。此外,胡锦涛和吴邦国等国家领导人也都先后致电日本天皇等,表达慰问。中国国防部、卫生部等国家部委,也分别致电日本对应部门表达慰问之情,并表示愿意随时提供救灾援助。

至于民间,除少数表示“幸灾乐祸”外,更多人则寄予了同情、哀悼之情。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月16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内的中国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0名专家学者,联合发表了“让我们向日本伸出温暖的手——百名中国学者倡议书”,呼吁向日本“伸出我们中国人温暖的手,奉献我们中国人仁爱的心”,“各自以尽可能迅速、有效的行动,了解各种募捐的渠道和作为国际志愿者参与救援的方式”。中国的媒体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对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和核泄漏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负责任的报道。

可以说,综观中国官方、民间和媒体在日本这场巨灾面前的表现,其反应之及时、行动之全面、言辞之诚恳,可圈可点,充分体现出中国对一衣带水邻邦的亲善仁爱以及中华民族本质上所具有的人类情怀。

我以为,上述良善之举将对中日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对灾难的同情和救灾援助,一个最直接最现实的结果,可能有助于中日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解冻两国冰冷的敌意。有评论认为,中国开展的“救灾外交”,急人所急、救人之需、雪中送炭,对震灾中的日本人民将是巨大的鼓舞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扭转已经恶化的中日民间感情,为未来解决中日之间各种纠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未来十年,是中国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国要想和平崛起,集中力量解决国内棘手的各方面问题,必有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中日两国的长期对峙,自然不利于日本,但某种程度而言也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观察,“救灾外交”或许可望为化解中日民间冰冻的民意创造契机。因为在天灾面前,中日矛盾会降到相对次要的地位,共同战胜地震灾害,尊重生命,扶持民生,灾后重建等将会成为中日关系的主导面。正如日本一位国会议员在听到温家宝在两会记者会上的那番话后所说:“这是很感人的事,温家宝总理的话充满真情和真爱,会让日本国民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关爱。”

其次,中国对日本的巨震、海啸及核泄漏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做看客和壁上观,而是感同身受,传递了一种超越种族之别、利益歧见以及地理时空界线的人道主义关爱,这种对待邻邦和灾难的“人道主义”价值观,意味着中国朝着人类共同发展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自身也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汶川地震救援时日本搜救队对中国遇难者脱帽致敬的那一幕至今还感动着许多中国人。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日本在遭到大地震海啸及核泄漏等多重打击时,平素的种种利益之争乃至各种原因心结,都会自动让位于一种怜悯和同情,一种对生命的人道关爱,从而化解积怨,救民于水火。

从哲学上看,人作为类的存在,尽管各自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发展阶段不同,形成了多样性文化,但由于人具有生物学上的同一性,具有一些作为类所共通的基本特点和感情,比如爱、悲悯,等等,所以,人类也就有超越民族、阶级、文化、利益和时代的共同点,这是人类能够形成一些基本价值和伦理的原因。只是平素,人类的这种价值和伦理会被现实的利益纷争遮蔽,但是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所具有的这种原始感情会被激发出来。因为帮助别人也就是在帮助自己。

当然,要把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形成为一种制度和理念,则有赖于治国者的自觉。当治国者视人民为草芥的时候,是不可能在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中形成这种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更不可能在公开场合表达这种感情。就此而言,对邻国人民遭受灾难的人道关怀并不就是必然的。以此观之,中国近年在施政理念和目标上,突出人性、人权和人的尊严,倾注民生,特别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强调生命至上,相比过去是有很大进步的。

实现和平崛起

再次,中国特别是民间在巨灾面前放下心结,捐弃前嫌,也意味着民族的道德素养得到了较大提升,这将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实现和平与文明的崛起。

用和平、文明的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和现代化,是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必然选择。但中国要实现这样一种发展面临着国际社会和国际舆论对中国发展意图的诸多猜疑。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伴随中国国力增长,国际舆论出现某种焦虑和不安,对中国是否一以贯之地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产生怀疑和猜测,甚至认为“和平崛起”根本靠不住,断言中国将重复过去霸权走过的老路。要缓解国际社会的猜疑,必须重视人们的普世追求,力争中国的发展和形象与普世追求一致。这就需要加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升民族的道德素养,培育正确的价值观,这其实就是发展所谓的软实力。

如前所述,这些年中国政府在一些重大的突发灾难面前,显示出了充分保障民众知情权、尊重生命、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政府形象,此番对日本的地震救灾援助也表明中国乐于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人道主义的践行者和捍卫者的崭新角色。换言之,正在崛起的中国不仅是和平大国,也应是人道主义大国。但仅有政府形象和政策的改善远不够,更为关键的其实是民众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而民众的良好形象来自于心智是否成熟,来自于是否具有与普世一致的价值观,来自于民族的道德文化素养水平。坦率地说,在这方面部分中国民众的形象不是很好,这些年一些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心态膨胀,缺乏成熟的价值观,令世人担忧中国今后的走向。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民族道德水平的相应提升,即便国家在经济或军事上崛起了,也只能是个跛足大国,根本形成不了强大的国家力量。以此衡量,普通民众对救援日本的态度,才是检验民族胸怀、情操和道德素养的最好样本。从日本地震发生后中国民众的表现来看,应该说是合格的,历史的纠结及现实的争议,并未能成为我们麻木不仁、袖手旁观的理由。经此一幕,相信中国民众在国际上的形象会有较大改善,从而有利于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和平崛起。★

猜你喜欢
救援和平日本
探寻日本
博弈·和平
救援物资
日本神社
救援行动
期盼和平
紧急救援
幸福途中等待救援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