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部资源型县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抉择

2011-05-14 16:51石夺白萍
卷宗 2011年9期
关键词:资源型

石夺 白萍

摘 要:实现西部资源型县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涉及到许多因素。本文认为,只有稳定资源开发型产业规模,着力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发展新兴产业;合理布局,引导落后地区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约束矛盾,才能有效的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资源型;枯竭型;转变发展方式;抉择

在我国西部有许多区域因某种或某些资源丰富,逐渐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发展形成了一时繁华的资源型县或市。事实证明许多因资源形成的县市,也会因资源的逐渐枯竭而走向衰落,同时也从一个富裕地区演变成贫困地区。要避免这一现象的继续发生,就需要改变。资源型县市处于欠发达地区,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的特征比较突出,环境资源的约束矛盾尤为严峻,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和艰巨,但却又是必然的选择。资源型县市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避免走向资源枯竭型县市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但首要的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方法的选择和调整,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稳定资源开发型产业规模,着力延伸产业链

资源型县市的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主要以原料或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如果仍然沿续这种传统的外延式增长模式,依赖产能的规模化扩张、其产值的攀升就有可能导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加大了资源的消耗,加剧着资源的短缺,加速资源型县市走向资源枯竭型县市的窘境。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资源枯竭型县市的扶持力度,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只限于国家的扶持,当地的产业不寻找突破口,城市还是难以持续发展。二是必将导致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传统的资源依托型产业在扩大资源开采及加工规模的同时,必将成正比地产生相应的“三废”,进而加剧环境的污染,诸多资源枯竭型县市已形成了地面、天空、地下水的立体污染。环境污染加剧会导致该地区出现社会负效应,其他非资源型产业受到严重影响,降低该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容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由于科技、经济发展的非平衡性,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他们为了度过原始积累的难关,往往竞相开发资源并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投放市场。过量的低端产品进入市场,会形成市场的“红海”现象,形成恶性竞争。由于低端产品的供过于求,就可能受产业链中的高端生产者的制约及一些炒作者的操纵,使这些资源依托型企业常常陷入困境,近些年来相继爆发的金融危机使这些资源开发型企业受到了不断的冲击和重创,更加剧了资源型县市的衰落。这是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不论从资源、环境的约束矛盾抑或产业效益、产业竞争力来看,资源型县市要长盛不衰,延伸该地区核心产业链是必然的选择。

二、做大、做强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发展新兴产业

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及区位战略地位的变化,一个区域产业的构成也将此消彼长,强弱变易,大小互位,甚或新旧替代。

地方特色产业也可以称之为比较优势产业或持续悠长产业,它依托特有的资源禀赋及特有的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恒久的市场需求。产业的包容性很大,从产业特点看,是现代农业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体;从技术支撑条件看,是多种技术类型、技术层次的综合应用,在资源开发环节,可容纳大量的适用技术,在深加工环节,需要大量的高新技术;从就业需求看,在原料开发环节,可容纳大量的普通劳动力,可以解决劳动力的就地消化,减少就业压力,在深加工环节,可容纳大量的高层次人才。资源型县市只要寻找并抓住地方特色产业,加强培育,形成优势产业,逐渐使之成为地方支柱产业,逐步取代资源产业的所占的经济比重。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是调结构、促优化的重要方向。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大量新兴产业应运而生。新兴产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全国范围来看,是指依靠科技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包括国家发布并倡导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个产业。作为资源型县市来讲,是有条件发展新兴产业的。上述几个产业,都需要资金、技术、高素质科技人才的支持,资源型县市可以利用长期以来积累的资金优势及优惠政策,抓住机遇招揽一些适合自己发展的新兴产业项目落户。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新型工业化

产业转移的兴起使资源型城市的碰到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机遇。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它们采取“腾笼换鸟”的做法,有大量的产业将被转移,这有利于落后地区通过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以加速工业化的进程;二是落后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展工业化的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深知“无工不富”的道理,于是,在舆论、政策及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工业项目,近些年以来,一些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已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从理论上讲,后发地区在跟进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会汲取前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最大限度地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先放任,后规范的教训,但在实践中,却往往事与愿违。某些地区尚缺乏发展新型工业化的精神,加之唯GDP是从的价值取向,急于上项目,铺摊子。有些作法仍在不同程度地重蹈早期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问题。一是未设置合理的项目准入门槛,承接或新上了一些技术层次低、污染严重的项目,有的地方甚至上了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及资源的浪费;二是布局不合理,布点分散,新上的项目未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为日后 “三废”的治理带来了难度。这些都为资源型县市在进行产业转移时敲响警钟,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以上问题。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从传统的粗放经济转向集约经济,从只注重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从只重视经济增长调向“包容性增长”等。要实现这一系列转变,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单位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资源型县市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依托资源的开发与加工,这种发展格局将会延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资源,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县市的矿产资源回采率才达到60%左右,大量的中小型矿商回采率才达到40%,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相比之下,我国西部资源型县市的矿产资源浪费很大,近些年以来,通过资源的整合,大型企业的回采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众多的中小企业回采率严重偏低。在选冶环节及炼钢环节,一是伴生元素的回收率低,许多有价元素尚未得到回收;二是能耗、水耗偏高,如某大型钢厂吨钢耗新水10吨左右,而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钢铁企业吨钢耗新水仅为3吨;三是“三废”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低,每年有上千万吨的尾矿、磷石膏、冶炼渣仍处于堆放中,大量的污水、“废水”循环回用率偏低。

提高单位资源的有效利用价值及资源的产出率,是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无形中增大了资源的存量,延长了资源开采的年限,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反之,粗放式的开发资源,浪费了资源,加剧了资源的短缺,降低了资源的开发价值。

五、加强措施、保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资源型县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但要逐步实现并加快这个过程,既需要有相对合理的发展思路,又需要有一套相应的保障措施。

1、大力宣传,形成共识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是所有资源型县市面临的共同问题,但一些资源枯竭型县市,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更为严峻,人均资源日渐减少。由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开发中浪费现象十分突出,“三废”排放总量仍在增加,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根本上得到遏制。改变这一状况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使资源枯竭型县市焕发活力,必须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2、依靠科技、重视人才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创新及推广应用,也包括科学的决策、规划、管理等软科技要素,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体现科技的经济功能。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加工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及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链的延伸、新产品的开发、工艺的改进、新兴产业的培育;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引进各类产业发展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尽快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为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技术支撑,届时,经济发展的质量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资源型县市如按老的发展模式发展,就会造成工业化进程发展缓慢,工业经济的增长质量偏低,使之处于生存与发展的困境之中。在这种背景下,既需要在政策上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又需要在行为方面进行规范,尽量减少盲目性及损失。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一是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政策法规。近些年以来,围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在贯彻国家有关大法的同时,还制定了诸多的地方性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收取矿产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是以产量和销售收入计征,而没有与矿井动用的资源储量挂钩,这不利于激励生产企业珍惜和节约资源。二是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使经济的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完善的政策法规有利于规范经济发展行为,但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则需要严格的监管。震惊国内外的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典型案例。对顶风违法者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大快人心,同时也教育了人们。但其事件本身有值得认真反思,如果我们的执法部门及监管部门认真履行其职责,这一事件也许不会发生或不会严重到如此程度,造成的损失也不会如此巨大。因此,在环境、资源意识尚未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加强政策法规的约束及监管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殷醒民.技术扩散效应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2]胥留德.特色经济与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7月

[3]胥留德.后发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环境影响的几种类型及其防范[J].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6期

作者简介:

石夺,1986年11月,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等。

猜你喜欢
资源型
油气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及混沌控制
资源型城市投资环境评估——以黄石市为例
中部资源型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实证分析
国务院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资源型城市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
资源型城市平顶山市循环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