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高职院校 “大德育”体系载体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2011-05-14 16:59赵林琳
卷宗 2011年9期
关键词:原则

摘 要:新时期构建高职院校大德育”体系载体,要遵循四大原则:坚持人格塑造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在坚持主流引导与自我教育紧密结合;坚持文化引领和内涵承载紧密结合;坚持德育规律与学生需要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大德育;机制与载体建设;原则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德育”观,是以人为本关照每个学生整体成长过程,整合各种德育力量,优化配置德育资源的德育观。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大德育”的内涵是颇具特色的,其基本格局在教育内容上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在运行机制上,这3大板块不是单一的教学传授这一运行轨迹,除此之外,还有学生管理、团学活动、艺术教育、专业教学中的渗透等多个运行轨迹,这是大德育体系得以实践和运行的重要载体。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由不同的部门承担,各部门的职责不同,但学校各部门多是各自为政,学校也缺少一种有效的机制保证来保证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这就大大地制约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作为我国近年来快速发展起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型,与本科相比,学制少、学生的入学分数相较本科低并且学生之间的分数差距较大,同时又有职业教育特有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如何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即完成促进学生发展与就业创业两大任务,这对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即从高职院校办学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新时期高职生的特点以及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阐述高职院校“大德育”体系机制与载体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人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创新“大德育”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重对德性的培养,高职院校德育必然要承担起是直接面向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一任务,德才兼备既是现代人才的标准,是高校育人的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建立 “大德育”体系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德育”的最高目标,科学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在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把它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大德育体系之中,使德育真正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青年大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立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高职院校往往结合本校设置的专业特点确立自己学校的独具特色的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我校确定的育人目标是培养“情系黑土、德才兼备”的农业现代化职业人才,因此我校的“大德育”工作即围绕这个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党团活动等多种渠道,把人格塑造与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以完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这一任务。如我们开展的“我与祖国共奋进”暑期“三下乡”制度、校园芍药文化节等项目,给学生一个平台,自觉亲近黑土,了解“三农”,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鼓励立志义务服务于“三农”事业。

二、坚持主流引导与自我教育的紧密结合,创新“大德育”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现代教育的发展使主客体的界限日渐淡化,平等互动、双向沟通,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参与教育过程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共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面对目前“90后”大学生的突出特点,我院的德育工作在实践中注重强调“自主自觉、主动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发展性需求, 坚持主流引导与自我教育的紧密结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我校在推进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中,坚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教育。同时通过发挥其它载体的作用,使课堂上的理论灌输与实践中行为养成训练有机结合。具体的方式,一是利用班级团支部和社团的优势互补,一方面通过培育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达到个人进步和集体发展的统一,另一方面通过凝练高雅活泼的社团文化,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实现兴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结合。二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现培养健康心态和宣泄负性情绪的功能统一。一方面通过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教会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排解心理压力、有效调试自我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班级心理联络员员、教师队伍中增设“心理辅导员”、建立爱心俱乐部“心晴社”,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三是畅通沟通渠道,扶持引导以学生会、研究生会为代表的学生组织,实现学生事务自治和行为自律。学校组建学生工作联络员、思想动态调研员、教学质量信息员、后勤服务监督员和学生服务部等学生队伍,定期举办校园听证会、信息通报会、联合现场办公会,使学生直接参与到校园规划方案的制定、后勤物资的采购、宿舍设施的招投标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环节,使得学校民主化建设得以在学生中推进。四是倡导全面位育人,通过“文化上墙活动”、建立政治辅导员、安全辅导员机制,形成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的全面育人体系。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德育内容成为学生发展的自觉需要,从根本上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坚持文化引领与内涵承载的紧密结合,创新“大德育”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

德育宗旨的终极要求体现为尊重人的存在,实现人的建设和人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然而,由于缺乏对主体发展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足够重视,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还普遍存在着“客体化”现象,以服从、听话为培养目的,以灌输和强制为主要方法,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和道德准则的传递,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学生对道德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内化。因此,在“大德育”体系的建设中,要坚持文化引领与内涵承载的紧密结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

以文化为引领。文化对人的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域,发挥学院精神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我校办学的传统和特色。近年来,学校精心打造“校园文化月末快车”、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芍药文化节等文化品牌,多形式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大赛中崭露头角,群舞《东方红》走进了北京,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一鸣惊人”大赛》、《青山绿水的梦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等大型晚会,增强了学生对学校发展历史和办学精神的认同。梨园春演唱会、民族舞大赛等一系列传统经典活动拉近了学生与民族艺术距离。踢踏舞《大河之舞》欣赏、合唱比赛及专场演出等增强了学生对高雅艺术的鉴赏力。这些活动的开展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精神通过这种寓教于乐、寓情于理的方式得以实现。

以内涵为承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大德育”体系要求学校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实现。学校的每一件工作都内涵着教育人和培养人的使命,每一项政策和制度的出台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班团活动的组织中强化奉献意识;在社会实践的指导中强化成才意识;在助学贷款的管理中强化诚信意识;在勤工助学的规范中强化感恩意识;在心理健康的培育中强调人格意识;在生涯规划的指导中强调责任意识等。

四、坚持德育规律与学生需要的紧密结合,创新“大德育”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

教育载体的选择既要服从人才培养目标,也要顺应德育发展规律,还必须同时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愉悦地接纳。高校德育的一元导向奠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通过基础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党团组织和班级活动、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同时,要善于把握和利用现代德育发展的规律和成果,选择更符合时代要求和更易于学生接受的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

目前,各高职院校不断创新“大德育”载体建设。比如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重要路径。高校可以通过建设主题网站、规范BBS管理、搭建学生通过网络反馈问题和现场办公的平台等,加强网上评论员、网上辅导员、网络“红客”三支队伍的建设,同时,加强校园周边爱国主义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的各种教育资源实的良性互动。再如通过发展党员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校将党课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相结合,依托学生理论社团,配备指导教师、给予经费支持,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把党小组建在自习室和实训室,符合了学生开展组织生活的需要;支部为党员在入党纪念日当天过“红色生日”,在“七·一”党的生日当天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针对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强化宿舍的育人功能,开展“党员进公寓”,评选出宿舍中的优秀党员标兵,把咨询服务延至宿舍,从而使建设和谐校园有了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依托。

我校的创新“大德育”载体建设的实践证明, “四个紧密结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备了更坚实的基础、更广泛的群体、更充分的资源、更灵活的手段、更有效的载体,使得我校的德育工作实现了由单一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由单一的显性教育向多元方式相结合转变,由机械教化向渗透引导教育转变,由被动应付向主动应对转变,从而有效提高了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2]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新华社2007年10月24日电

[3]李同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中国民兵 2010,04

[4]陈玉梅.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15

[5]孙浦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改革方向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1

作者简介:

赵林琳(1982-),女,助讲,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原则
第二章 暴力原则
骨髓炎的诊治原则
浅谈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超越伤害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坚持四原则助民企建好关工委
养生之道应遵守九不原则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