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研究

2011-05-15 06:41德宏州农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678400杨中宏
云南农业 2011年5期
关键词:催产雄鱼鱼卵

□德宏州农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 678400 杨中宏

德宏州位于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南麓。地处低纬度高原,太阳辐射量大,是全国的光照高质区之一。热量丰富,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4~21.2℃,最冷气温12.2~15.9℃,最热气温23.3~25.2℃。德宏州气候条件比较适合斑点叉尾鮰的生长繁殖,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亦称沟鲶,属于鲶形目、鮰科,是南美洲地区主要养殖的淡水鱼类品种。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我国,经过几年研究及推广,证实该鱼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2001年我站从广西水产所引进试养并取得成功。2002年我站从开远引进鱼种10000尾进行培育饲养,其中选择1000尾规格为200g/尾的鱼种作为人工繁殖亲本培养。2004~2005年进行试验。

1 试验材料

1.1 池塘条件

亲鱼培育池要求排灌水方便,面积0.2hm2,水深1.2~1.5m,池底平坦淤泥较少,亲鱼放养前5~7d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1.2 亲鱼选择

斑点叉尾鮰3~4龄达到性成熟。在生产繁殖中年龄要求在4龄以上,个体在1.5kg,体长33cm以上。雌雄比例为1∶1。雌雄亲鱼鉴别方法:雄鱼生殖孔有乳头状突起,而雌鱼没有。雌鱼的泄殖孔有跳动现象,而雄鱼不见此现象。雄鱼的头部宽度超过其腹部,而雌鱼的头部宽度则明显小于腹部宽度。雄鱼繁殖期体色发黑,肌肉发达,而雌鱼则保持正常的深灰色体色。

1.3 饲料投喂及水质调节

以全价颗粒配合饲料为主,配合饲料的营养要求为:粗蛋白含量32%,粗脂肪10%左右,粗纤维4%~5%。日投饲量2次,按其群体总体重的3%~5%投喂。亲鱼池的水质要求为:透明度40~45cm,溶氧量 3.0~3.5mg/L,pH值6.5~8.5。繁殖前一个月,每周定期冲水8~10h,以流水刺激的方式,促使卵细胞发育直至成熟。

2 试验方法

2.1 产卵池

催产前7d,产卵池亩用生石灰75~100kg进行消毒,水深1.5~1.8m。池塘中放置人工鱼巢,用高70~80cm、直径30cm的圆柱形塑料桶制作而成。鱼巢数量一般按亲鱼组数的25%~30%放置。

2.2 药物催产

在催产前1d停食,以便挑选亲鱼,判断亲鱼的成熟度。成熟亲鱼的选择标准:雌鱼腹部柔软、膨大,生殖孔及肛门红肿明显;雄鱼头部肌肉发达,头宽大于体宽,体色深黑。催产药物采用绒毛膜激素(HCG)注射,剂量:雌鱼1500~2000IU/kg亲鱼重,雄鱼减半。本次试验的具体催产情况见表1。

2.3 收集鱼卵

催产后的鱼放入产卵池,从第二天开始,每天早上10:00~11:00检查每个产卵桶是否有鱼卵,如果有卵块要及时收集移至孵化池孵化,没有卵块的产卵桶要清洗后放回原处。

2.4 孵化设备

斑点叉尾鮰的受精卵为沉性卵,孵化时须将孵块悬挂于水层中央并保持冲水、充气,确保受精卵有充足的氧气,防止水质恶化和缺乏氧气导致鱼卵坏死。本试验采用的是孵化桶孵化。孵化桶采用大塑料桶。

2.5 鱼苗孵化

首先清洗孵化设备,检查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将收取的卵块用清水洗净,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0~15min,并作卵粒计数。卵块过大的应将其分小,如卵块超过1000g的应将其分成4~5份,即可进入孵化桶孵化。

表2 2004年至2005年斑点叉尾鮰鱼卵孵化

2.6 孵化管理

鱼卵一旦进入卵化设备孵化,要设专人管理,管理人员必须集中精力,做好管理工作,注意调节好水的流量。由于斑点叉尾鮰鱼卵孵化需要较长时间,所以还必须调节水质和水温,保持溶解氧在5mg/L以上,pH值6.5~8.5,有条件的话,还可将水温调至27~29℃的最佳孵化水温。对出苗前的卵块每天用10%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次,注意清除卵块上的死卵粒和杂质。

2.7 孵化时间

斑点叉尾鮰鱼卵的孵化时间一般都比较长,不同的水温需要的孵化时间有很大的差异,在22~31℃范围内成反比关系。如22~25℃时需 7~8d;25~28℃时需 6~7d;28~31℃时需要3~5d,但在22~25℃时卵块感染水霉严重,在31℃±0.5℃时畸形鱼多,死卵也多,这两个孵化温度段孵化率都比较低,只有在27~29℃时,孵化率高,因而斑点叉尾鮰鱼卵的最佳孵化温度应是27~29℃。本次试验的具体孵化情况见表2。

2.8 出苗

在水温25~30℃条件下,从受精到孵出鱼苗需要4~10d,刚孵出的仔鱼全长8~9mm,黄色,形似蝌蚪,集群而栖。待苗全部孵出后,将鱼苗移入准备好的暂养池,暂养期投喂一些轮虫或捣碎的水蚯蚓等,每天可以喂3~4次,经过7~8d的暂养就可以下塘培育了。

3 试验结果

2004~2005 年进行8次试验,共催产亲鱼88组,产卵39块,催产成功率44.3%。获得卵粒42.4万粒;孵化出水花苗16.63万尾,孵化率40%。2004年6月23日、7月5日采用同样方法又进行二次繁殖试验,获得卵粒三块,2.4万粒。2005年5月14日至7月10日,分别进行6次繁殖试验,收得鱼卵40多万粒。采用绒毛膜激素注射催产,剂量在1000~1200IU/kg时产卵量达到最高,而当剂量在2000IU/kg无产卵量,水温在27~29℃时,孵化率达到最高。孵化设备是用大塑料桶,将塑料桶底部抠通用网片堵住,然后把卵块放入孵化桶,卵块超过1000g的应将其分成4~5份,因为卵块太大,中间部分的卵由于缺氧易造成死亡。孵化过程中,在放入空压机探头充氧时,同时采用微流水形式,这样就保证水质优良、溶氧充足。

4 结果分析

1)斑点叉尾鮰亲鱼培育过程中,在水温升至22℃以上时,要及时增加动物性饵料,以利于亲鱼性腺发育。通常产卵温度范围为25~29℃,最适温度为27℃,水温超过31℃不利于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鱼苗成活。因此在水温达到27℃时要进行人工催产。

2)斑点叉尾鮰在注射催产剂后,要及时定期检查产卵桶,及时将受精卵取出,否则会大大降低孵化率。

3)孵化过程中,孵化桶要开起空压机充氧和加注新水,将水中溶氧控制在5mg/L以上,孵化水温控制在27~29℃。

4)通过孵化对比试验,采用孵化桶孵化效果较好,而用塑料薄膜小面积围拦微流水孵化效果较差。

5)人工繁殖试验,在我州属首次,对解决养殖户的苗种来源,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供应奠定了基础。

[1]梁拥军.斑点叉尾鮰育苗技术[J].科学养鱼,2008,12(4):8.

[2]黄爱平.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及无公害苗种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08,(12)4:14.

[3]黄二春,余炳基,朱勇夫,付帅军,等.斑点叉尾鮰人工催产技术与效果[J].内陆水产,2005,6(4):7~8.

[4]黄钧,程光平,陈琴.斑点叉尾鮰的池塘养殖技术 [J]. 广西畜牧兽医,2005,(2):37~39.

[5]丁德明.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技术[J].内陆水产,2005,6(4):11~12.

[6]潘顺林.斑点叉尾鮰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水利渔业,2004,6(4):48~49.

[7]李金丹.斑点叉尾鮰的人工繁殖和饲养技术[J].水产科技情报,2004,6(1):17~19.

猜你喜欢
催产雄鱼鱼卵
半滑舌鳎基因编辑快速生长雄鱼通过现场验收
基于广义加性模型的天津近海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春季舟山渔场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斗鱼为什么喜欢争斗
小金鱼孵化记
鱼妈妈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
金鱼如何辨雌雄
鱼类催产激素对齐口裂腹鱼繁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