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外事报道如何出彩——以《湖北日报》中俄印三国外长会晤报道为例

2011-05-21 07:36樊晓燕赵良英
新闻前哨 2011年1期
关键词:杨洁篪湖北日报外事

◎樊晓燕 赵良英

2010年11月14日至15日,中俄印三国外长第十次会晤在汉举行。这是我省近年来首次承办的一项重要国事活动。武汉也是继哈尔滨之后,国内第二个举行三国外长会晤的城市。湖北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高度重视这次活动的报道。集团领导亲自协调指挥,一线文字、摄影记者提前策划,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在严格遵守宣传纪律的前提下,积极创新报道形式,让外事报道出新出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扩大了本报的影响力。

一、预则立,主动策划占先机

11日下午,在《湖北日报》月度例会上,大家分析会议的重要性,并提出在完成 “规定动作”的同时,向外交部提出采访外长等申请,争取在报道方面有一些“自选性动作”的想法,并就具体的采访思路和做法做了计划,要求派出强将精兵,全力以赴打好此战役。

政宣部迅速统筹安排,一方面向省外办提出报道计划,一方面选择精兵强将参加报道。同时与相关部门协调,使此次会议所有程序报道放在一版,自选动作报道充分做出特色。

由于策划到位,准备充分,尽管本次三国外长会晤活动内容丰富,时间安排紧凑,从14日晚6点30分到15日下午2点30分,一共举行了双边会谈、三方会晤、记者见面会等近10项活动,给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出了很高要求,前方记者积极与省外侨办和外交部新闻司的同志沟通,掌握报道口径,联系送审稿件,对每一场重要公开活动都进行了准确报道。夜班编辑精心排版,对会见当日的6篇稿件和3张图片妥善安排,整个版面既稳重大气,又美观疏朗,体现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导向性。

二、扩影响,外事报道争出彩

此次三国外长会谈报道,本报除完成外交部规定的报道任务外,还结合实际,对省委省政府宴请活动、三国外长共同会见记者、专访杨洁篪外长以及杨外长看望省外侨办干部进行了报道,并拍摄到杨外长阅读《湖北日报》的照片,给集团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杨洁篪在东湖宾馆阅读湖北日报。(记者赵良英通讯员 刘斌 摄)

杨洁篪外长接受媒体采访,本报记者赵良英(右一)提问。 (记者 田悦 摄)

中、俄、印同为 G20和“金砖国家”成员,三国外长会晤规格高、影响大。俄、印外长都是首次来汉,杨外长也是时隔17年第二次来汉,他们对湖北、武汉的印象如何?湖北、武汉在对外开放中如何有更大作为?外交部能否为湖北的对外交往提出 “锦囊妙计”?这些读者关心感兴趣的问题,成为本报在策划“自选动作”时的重点。

本报记者通过省外侨办积极向外交部争取,促成杨外长接受省市媒体联合采访。采访中,杨外长回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详细介绍了本次会晤选址武汉的原因、中俄印三国合作在中国外交全局中的作用以及近年来中国外交的新亮点。他还特别介绍了俄、印外长对湖北、武汉的观感和积极评价。采访结束后,外交部委托本报记者负责整理采访内容。当晚,新闻司的几位同志、杨外长秘书和本报记者一起反复斟酌修改稿件,写成《外交部要进一步推动湖北对外交往》作为通稿向省市媒体发布。

杨外长非常重视这次会谈报道,外交部新闻司同志请记者次日送《湖北日报》到宾馆给外长看。新闻司的同志还对本报主动提出采访杨外长的要求给予肯定,说杨外长接受地方媒体采访也是本次会晤的一大亮点,并表示要把采访通稿放到外交部网站上。

第二天一早,记者带着报纸赶到宾馆,向杨外长介绍本报的报道。杨外长看了非常高兴,和本报记者亲切交谈,认为本报的报道充分、准确,二版接受采访的照片发得好,并欣然同意拍摄读报照片。杨外长还对省市媒体关于三国外长会晤的多方面报道表示感谢。随后,杨外长看望了省外侨办干部,即席发表了2000多字的讲话,本报摘要作了独家报道,并为省外侨办提供了完整的录音和文字资料,受到外办领导的肯定和感谢。17日,杨外长阅读本报的图片和看望了省外侨办干部独家报在本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并送到北京供外交部留存。中俄印三国外长会晤整体战役性报道圆满完成。

本次外事报道打破了地方媒体外事报道“自选动作”不可为的“坚冰”,在重大外事报道方面开阔了传播视野,开拓了可为空间,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倾听来自世界各方的智慧意见,寻找双方交流合作更广阔空间,是外事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外事新闻报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进一步加强主流媒体与权威部门的紧密合作,寻求外事资源与新闻优势融合互动,是探索外事报道最佳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杨洁篪湖北日报外事
外事之窗
戒急用忍 行稳致远——外事监管六大问题答疑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
口译不宜“任性”:基于语料库的外事翻译等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