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的步伐
——河南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建设纪实

2011-05-28 01:50ArticlePictures彭怀胜
河南电力 2011年8期
关键词:变电项目部调试

文 Article/图 Pictures_彭怀胜

1.敷设高压电缆

“先进的网络系统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班。只需操作人员输入指令,就可将站内设备运行状态直观、准确地显示。如果某个设备出现故障,系统会把故障发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出来供您参考。”今年3月初,河南首座22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鄢陵变电站电气工程开工,来自河南送变电建设公司的项目总工翟建帆向笔者描绘了令人向往的智能化“愿景”。

7月31日,经过送变电公司参战员工4个多月的艰苦努力,220千伏鄢陵变电站一次投运成功,这些“愿景”一一变成现实。河南送变电建设公司这个英勇的铁军团队,以一次酣畅淋漓的胜利,加快了河南电网迈向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步伐。

意义重大 特点显著

220千伏鄢陵变电站是我国第二批智能化变电站试点之一,设计、施工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标准执行,对以后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趋势乃至我省智能电网的发展都将会有重大影响。

正因如此,3月22日,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凌绍雄到该工程调研时表示,220千伏鄢陵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是省公司对智能电网建设的一次探索,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省公司将根据鄢陵变电站的建设、运行情况,来决定河南智能电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送变电公司鄢陵变电站项目经理王毅告诉笔者,鄢陵变电站大规模使用在线监测,这在我省尚属首次。该站的状态监测范围包括主变,220千伏、110千伏断路器、避雷器,并对所有的监测数据进行统一后台分析。这些技术与功能,可使运行人员随时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避免和控制突发性故障,提高高压电气设备的利用率,有助设备检修从周期性预防性维修向状态检修转变。

高级应用功能是该站的另一突出特点。顺序控制、智能操作票、防误操作、站内状态估计、设备状态可视化、智能告警及决策分析、站域控制、继电保护状态管理等智能化变电站高级应用功能将在该站一一实现,并为一些较深层次的高级应用预留接口,比如,变电站经济运行与优化控制、与外部信息交互等。

此外,该站采用三层结构的自动系统,将主变、220千伏和110千伏保护功能单独配置为直采直跳,过程层网络和站控层网络均采用双星形拓扑结构,提高了可靠性和容错能力。

该站还大规模采用光学CT,在我省尚属首例。所采用的光学CT是基于法拉第磁光效应的光玻璃CT。“这种光玻璃CT不仅解决了以往电子式CT采集卡需安装在CT顶部,运行环境差、易损坏、需频繁更换的问题,而且设备优势明显,性价比较高,不受电磁干扰,可防止误操作引发的人身、设备伤害,大大地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项目总工翟建帆介绍说。

科学管理 精益求精

面对河南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的施工重任,河南送变电建设公司化压力为动力,成立了强有力的工程组织保障体系,进行了细致的项目管理策划。项目部汲取220千伏淇县数字化变电站的施工经验,推行科学管理,注重细节和效率,确保工程建设安全、优质和高效。

工程开工伊始,项目部为参建员工发放了工程标准工艺推广应用口袋书和安全知识口袋书,方便一线员工的学习应用。

在安全管理上,项目部坚持班前、班后会制度,在站内布置远程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现场情况,合理安排资源调配,提高施工管理的效率。现场设两道安全防护区,用不同的围栏进行围护区分,施工人员在指定区域内作业,变换作业区时需按照安全施工作业票进行重新交底。

在质量控制上,该公司员工坚持贯彻“精品工程意识”和“一次成优”的理念,严格遵循“样板引路”原则,注重工艺创新,确保施工质量。

在进行电缆放线支架的制作时,技术人员采用新材料对电缆支架进行改进,使得敷设线缆时省时省力,并减少线缆磨损。在敷设控制电缆时,施工人员对提前敷设到位的电缆加装防护套头,有效地避免电缆受潮。在焊接管母线时,项目部采用了该公司自主研制的管母线焊接平台。施工队队长高永业告诉笔者,这种平台灵活方便,能有效地调整管母线高度及角度,使焊接一次完成,提高了焊接的效率和质量。“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个成果还获得了省公司的‘五小’科技创新成果奖。”高永业自豪地说。

科学的管理不仅使得工程又好又快推进,还获得了上级单位的充分肯定。今年5月,该工程在国家电网公司项目管理流动红旗竞赛中,以质量、安全两个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摘得了项目综合管理流动红旗的桂冠。

2.220千伏鄢陵智能化变电站外景

创新引领 高效推进

“由于鄢陵变电站二次系统从结构原理到施工调试方法,与常规变电站和淇县数字化变电站都有较大差异,具有调试工作量大、光缆熔接量大、新设备使用量大的难点,而且施工工艺要求高、标准高,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项目经理王毅介绍说。

善行者善思,善思者方能致远。困难面前,送变电公司广大建设者勇于开展技术创新,用智慧和汗水破解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确保了工程的高效推进。

鄢陵变电站光缆共需熔接1500多次,而普通的220千伏变电站仅为50余次。其中,一个220千伏母线保护屏柜内多达350个芯,再加上交换机、合并器等多种装置,场地狭小,可以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施工难度很大。

对此,项目部制定了光缆熔接标准化作业流程,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同时,项目部还投入3台自动化熔接机,热缩、熔接等过程自动完成,效率可提高30%,确保熔接的质量和进度。

保护调试是工程的收官攻坚战,也是工程能否按期投运的关键。翟建帆告诉笔者,鄢陵变电站的调试工作量相当于普通变电站的2~3倍。不仅如此,由于该站的二次设备大多是新设备,在调试中出现问题的概率较大。为确保务期必成,项目部有针对性地对调试人员进行多批次、大规模的智能化调试技术培训,并投入了数字化继电保护、互感器综合测试仪等一整套先进调试设备,功能更加全面,性能更加稳定,效率也更高。

“如果把淇县数字化变电站的调试设备比做小米加步枪,那么可以说现在我们使用的就是核武器了。”翟建帆笑着说。

同时,针对新设备不确定性因素多的问题,项目部选派了具有丰富的IEC61850(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调试经验的人员常驻厂家,参与设备的厂内联调和质量检验,保证厂内联调质量,为现场调试争取时间。

周密的部署、得力的举措、精湛的技术再加上高效的配合,项目部仅用一个半月就完成该站的调试工作。“对于这么大的工作量来说,这个效率绝对是国内一流的。”负责调试工作的项目总工翟建帆很是自豪。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智能电网作为未来我国电网的发展方向,将渗透到发、输、变、配、用各个环节,其中,智能变电站无疑是最核心的一环。从淇县数字化变电站到鄢陵智能化变电站,一路走来,伴随着河南送变电人的汗水和智慧,河南电网的智能化发展正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20千伏鄢陵变电站的引领下,统一坚强智能的河南电网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猜你喜欢
变电项目部调试
房建施工项目部安全管理问题及其对策
变电运行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基于航拍无人机的设计与调试
FOCAS功能在机床调试中的开发与应用
建设单位矩阵组织结构下的项目部质量管理研究
变电设备差异化巡视优化
无线通信中频线路窄带临界调试法及其应用
对变电运行防误闭锁装置的分析
调压柜的调试与试运行探讨
如何推进企业文化在项目部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