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用户数激设定隐增私策略千为后万续重点

2011-05-30 09:04高弋坤
通信世界 2011年25期
关键词:社交用户产品

本刊记者 | 高弋坤

封闭的环境会伤害到谷歌的搜索体验和完整度,因此谷歌必然希望类似Facebook等企业都能变得更加开放,而Google+也将坚定地走上开放的路线。

>> Google+可将多种应用汇聚,给用户带来巨大吸引力。

这是一次酝酿已久的整合。

在推出Google+前,谷歌公司即已通过Wave、Buzz等应用数次试水社交网络,但终因隐私泄露等问题,未及展开。此番各层面准备到位,谷歌终于将其战略与抱负和盘托出。

Google+社交服务于2011年6月28日正式亮相,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而这款重磅产品面世后立刻得到了大众的追捧。就连谷歌中国前总裁李开复也毫不避讳地称赞到,Google+非常优秀,Facebook必须重视。

“前所未有”的整合

众人对Google+如此看好的原因为何?

“经过一周使用的体会,我认为Google+无论在创建圈子、上传显示照片、添加邀请人等方面都有很多创新,细节处理得也非常出色。”近日,无限讯奇CEO李一男在自己的微博中坦言,“虽然服务刚开始还存在很多不足,但考虑到谷歌在Android、Picasa、Gmail等众多服务中所积累的资源都可以与Google+无缝对接,其所产生的影响力将会很大。”

诚然,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正是基于此Google+在面对用户交互的市场上,提出了两个符合用户需求的举措:一是“圈子”,即将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圈在一起,提供一个开放交流共享的平台;二是隐私保护,其便捷的共享设置可以有效保障用户的隐私信息。

在中国移动研究院陈志刚看来,Google+之所以能够提出与用户需求密切相连的举措,归结于两个方面,首先在互联网产品领域,谷歌有着丰富的产品线和全球最大的用户数据库,这是其他企业所望尘莫及的;再者从整合角度来讲,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整合,今后Google+的圈子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种自我选择的可能,而目前其他企业在这方面仍缺少抓手。

对此,中国移动位置服务基地王伟告诉记者,一个新的功能也许很快就会被模仿复制,而核心资源却很难轻易被获取,因此,企业只有有效利用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才能永葆市场活力。对谷歌来说,亦是如此。

摩擦高峰期来临

“目前,谷歌原始的用户积累及其开放的发展策略,都在给Google+大大加分。”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认为。基于这些因素,谷歌也正在给Facebook等同类社交网络企业形成巨大压力。可以预见,这一领域企业间的摩擦高峰期即将来临。

从产品及用户层面来看,Google+已经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据悉,在其推出的前10天里,用户数已达到约1000万人;而从政策和资金层面来看,谷歌也已把今年的员工红利与社交占有率进行了捆绑,并对外宣称拥有近200亿美元现金,用以完成战略目标。“无论是作为推广费、合作费,或是收买合作伙伴、收购公司的费用,这一巨大资源都不能忽视。”李开复分析到。

基于种种优势,威胁正在进一步形成。陈志刚告诉记者:“Facebook的不开放和谷歌的开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阵营,这将有可能让谷歌从Facebook那里拉来更多的开发者,从而形成更加强大的开发阵营。”对此,李一男也表示:“华尔街一直在批评谷歌不务正业,将巨大的资金投入到许多不产生收入的免费服务中,今天这些服务在Google+中正在逐步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但与此同时,董旭提醒到,Buzz在未上线前的业内预测和上线初期的市场反应也相当不错,却由于后期出现的问题致使其用户未能形成规模发展。她认为:“Google+能否规模发展,仍取决于谷歌今后的发展策略、市场策略以及对社交网站的发展态度等综合考虑。”

能否摒弃隐私痼疾?

正如李开复所言,Google+必然成功和必然失败的理由都很充分。

不难预测,Google+今后的用户群能否得到延展、产品体验能否得到合理优化等问题均将决定其成败。而面对这些问题,Google+对其未来发展路线是否已是胸有成竹呢?

在董旭看来,谷歌今后一定会将开放推进到底,正如同Android与苹果在智能手机方面的较量一样。对此,王伟解释到,作为一个社交平台,拥有吸引用户的内容,促使用户访问是关键因素,因此平台的发展路线必然是开发的。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还要利用开放的平台,吸纳、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充分满足用户需求。

无论从长期战略还是互联网格局变化来看,封闭的环境都会伤害到谷歌的搜索体验和完整度。因此,谷歌必然希望类似Facebook等企业都能变得更加开放,而Google+也将坚定地走上开放的路线。

除此之外,用户隐私信息保护问题将是谷歌面临的另一大挑战。今后谷歌在推动更多社交产品、平台内容加入Google+平台的同时,能否合理保护用户隐私信息将成为关键。陈志刚解释到,Google+是谷歌现有产品的一种延伸,今后谷歌要按照社交模式去发展,必须首先设定好隐私策略,在这方面的服务能否被用户认可,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在Buzz上我们学到很多,其中一点就是,一款产品真正的市场机会在于解决用户的隐私担忧,以及信息分享问题中。”谷歌高管霍洛维茨近日表示。

Buzz个人隐私漏洞事件

2010年初,谷歌刚刚推出的社交网络应用——Buzz,被曝存在个人隐私漏洞。用户使用Buzz之后,包括邮件地址在内的个人信息都会被系统自动公开,更为糟糕的是,Buzz的默认设置允许任何访客查看访问对象的联系人列表。尽管用户可以手动关闭这项设置,但这也会导致用户无法和联系人共享照片、链接等内容。

猜你喜欢
社交用户产品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