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西部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2011-06-01 07:15
财经问题研究 2011年11期
关键词:工业化服务业体系

邓 丽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西部地区拥有我国近1/3的人口和2/3的土地,是我国欠发达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但长期以来,依靠能源、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高投入换取的经济增长导致众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问题,经济社会矛盾与生态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要求西部地区必须调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结构,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点

1.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虽然目前没有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统一界定,但是各方普遍接受现代产业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有机系统,是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1]。

2.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特点

现代产业体系关键在于“现代”与“体系”两个方面。“现代”意在四个层面:现代要素的集聚化、产业的高端化、产业结构的软化以及现代化与信息化、城市化的互动融合。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内部产业结构趋于“软化”,即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比重日益下降,现代服务业比例逐渐上升。“体系”指现代产业体系是在可持续发展条件约束下,通过产业融合来分化、解体和重组传统产业体系,形成一个开放、动态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实现区域产业与国际产业链的互动、区域内部三次产业的互动以及关键产业上产业链的融合互动[2]。

二、西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经过“一五”、“二五”、“三线”建设,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几十年来的迅速发展,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产业互动、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自身的区位及资源禀赋条件,西部地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道路上面临比东部发达地区更多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企业实力较弱

西部大开发十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增加,但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问题。西部地区整体工业化进程还相对滞后,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在2007年达到了52,表明我国工业化水平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在2007年仅为18,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特别是贵州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前半阶段,西藏尚处于前工业化阶段[3]。由于缺乏大企业大集团,西部工业企业实力较弱。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排名的2 154家大型企业,属于西部12省的企业仅376家,占17.5%;而属于东部11省的企业有1 298家,占总量的60.3%。西部地区进入全国工业500强的企业只有78家,占15.6%,进入工业1 000强的有148家,占14.8%;而东部地区进入全国工业500强的企业有326家,占65.2%,进入工业1 000强的有642家,占64.2%。竞争性较强、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中则很少有西部企业[4]。

2.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虽然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程度不断提高,但是总体而言,西部地区农业专业化组织较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农业生产与管理方式粗放,近千万户农民靠一家一户来应对市场经济的风险,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脆弱。同时存在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发展水平较低。

3.服务业比重较小,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虽然西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6 034.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1 171.86亿元,但总体规模依然较小,与东部地区比较,存在巨大的差距 (如图1所示)。2000—2008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从19 895.26亿元增加到了73 120.2亿元。东部地区服务业生产总值基本保持在西部地区的3倍左右。

图1 2000—2008年东西部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

西部地区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一直较低(如图1所示)。2000年西部地区为36.2%,到2008年提高到36.3%,仅仅提高0.1个百分点。而2008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占 GDP比重为41.5%,比西部地区高出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在服务业发展上还与东部地区存在极大差距。西藏、青海、宁夏等省市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都小于400亿元。并且,现代物流、商贸、金融、咨询、设计等知识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尤其缓慢。

4.人力资本积累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大幅增加,但由于西部地区地大物博,人口较多,人均教育支出仍然较少 (如表1所示)。2008年西部地区人居教育支出615.82元/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1.45元/人,更远远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770.41元/人。由于教育发展水平有限,人力资本素质虽然不断提高,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不能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西部地区企业R&D投入较少 (如表2所示)严重制约西部创新能力提升。2008年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R&D投入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项目数、人员数还是经费投入上都远远不足,分别只占东部地区的24%、21%和14%。

表2 2008年东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R&D活动情况

不仅如此,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如表3所示),科学技术研究同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之间存在脱节。

表3 2008年东西部地区专利申请授权情况

三、构建西部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1.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现代农业、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结合,推进劳动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

第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改造升级陈旧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手段,破除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仅仅成为矿产资源等原材料输出地的不利局面,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能源电力、石化、矿产资源深加工以及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资源产业。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盈利能力,做大做强做高先进制造业。充分利用西部能源矿产、中草药材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充分利用西部地区民族、地域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演艺传播、出版印刷、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

第三,推动传统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化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跟踪研究生物科技、生态科技等农业高科技,加强对农业企业、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优化农业布局,建设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强化人才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畅通服务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以大城市和省会城市作为人才聚集点,建立西部各省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城和大学城。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通过高酬重奖等措施留住人才,力争使西部地区成为现代人才交流中心和集聚中心。

建立国家级新材料公共工程技术平台,保障新产品的源头创新。加强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不同层次的新材料工程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重点扶持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科研院所的建设和发展。建设一批国内省内一流的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形成以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实验室为龙头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通过股份制等形式,完善科技成果投资入股政策,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战略性新材料创新研究,支撑国防、国家重大工程并满足新产品市场的需求。采取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原始创新和消化吸收二次创新相辅相成的混合开发模式[5]。

3.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保障

构建西部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和“理性经济人”的自由选择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资源分布,尤其保障土地、资本、能源、基础设施等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是在土地资源配置和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充分考虑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发展的需要,统筹考虑各功能区用地。加强和改进土地规划计划调控,统筹安排项目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的新建重大项目用地。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安排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发展引导资金并逐年增加规模,重点支持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的发展。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在支持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发展方面的税收优惠,抓紧制定相关实施细则。积极争取国家鼓励技术先进型企业发展所得税、营业税政策试点,以及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服务、工程咨询、技术推广、现代物流等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

三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和帮助品牌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合资合作、融资租赁以及产权交易等方式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发展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担保机构。鼓励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界限的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等多种改造、改组方式,支持优势企业多渠道募集社会资金。

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原则,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需要突破西部地区的交通瓶颈问题,构建以公路为主,铁路、水路、航空等协调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供坚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1]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1).

[2]彭兴庭.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J].天府新论,2010,(1).

[3]陈玉明.社科院专家:中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DB/OL].http://news.xinhuanet.com

[4]龚新蜀,王雪锋.我国西部工业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12).

[5]王占国.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J].求是,2005,(20).

[6]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1).

[7]彭兴庭.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J].天府新论,2010,(1).

[8]徐永利.“金砖四国”汽车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6).

猜你喜欢
工业化服务业体系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