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误诊分析

2011-06-06 06:24辛晨晨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豆状误诊率角膜

柯 炜 辛晨晨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儿科,湖北十堰 442000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 lenticu 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1],多见于7~12岁儿童发病,早期可无症状,随着铜在体内储积增加,患儿渐出现各器官受损症状。因患儿可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故造成临床较高的误诊率。H LD的预后与确诊早、晚密切相关。有肝、脑、肾等多器官损伤症状并存时常考虑为儿童HLD,以单个脏器损伤症状首发时容易误诊。但当出现多器官损伤症状时大多已合并肝硬化,为时已晚,故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本文对1988年8月—2010年7月收治的27例HLD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早期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患儿,其中男17例,女10例;发病年龄3~6岁为5例,7~12岁为22例。按Sternlieb标准[2],对具备以下2项者诊断为H LD:①具有肝损害临床表现;②裂隙灯下查角膜K-F环阳性;③血清铜蓝蛋白降低;④出现震颤、肌强直及面具样面容等神经系统表现。非典型病例可结合实验室指标:尿铜增加、血铜减低、游离血清铜升高,提示铜代谢异常;D-青霉胺治疗有效,阳性家族史。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对27例患儿的病史、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主要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首发症状

27例H LD患儿首发症状情况。见表1。

表1 本组患儿首发症状与发病率(%)

2.2 临床症状与体征

27例患儿中,肝功能异常22例(其中5例无临床症状,年龄3~6岁,入托入学体检时发现);血尿1例;精神神经异常者9例;表现为语言、学习障碍,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共济失调等;四肢关节疼痛2例;行走缓慢1例。裂隙灯下查角膜K-F环阳性22例,血清铜蓝蛋白及铜均降低。本组患儿发病隐匿,进展缓慢,自起病至来本院就诊时间多为3个月~5年。曾在不同医院就诊,最常被诊断为其他疾病的依次为各种类型肝炎、肝硬化、精神疾病、癫、关节炎、肌营养不良、肾炎等,误诊率达55.5%,较文献[3]报道误诊率略低。见表2。

表2 本组患儿误诊率的情况(%)

2.3 主要辅助项目检查

本组患儿血清铜蓝蛋白均<200 mg/L,铜氧化酶活力均<35 IU;肝功能酶学改变者22例;尿常规检出蛋白、红细胞者1例;角膜K-F环裂隙灯下检出角膜K-F环阳性22例,检出率为81.5%,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角膜K-F环均阳性;5例阴性均为无临床症状,为3~6岁入幼儿园体检查肝功能时发现的患儿;头颅CT检查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者5例,两侧基底节区示片状低密度影,双豆状核对称性低密度影。脑电图改变无特异性。

3 讨论

HLD是目前能用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的少数遗传代谢病之一,它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早期诊断关系密切。儿童HLD若早期确诊,减少铜的摄入,D-青霉胺为治疗HLD的有效药物,服药后病情控制较好,加服硫酸锌可减轻症状、缩短疗程,并减少D-青霉胺用量[4]。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避免严重的不可逆的组织器官损伤,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误诊原因:H LD为少见病,发病率极低,为1/1 000 000[1],易造成误诊;HLD疾病的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师也存在着以下不足:①对HLD缺乏足够的警惕性;②对H LD临床表现缺乏认识;③思路不开阔,不应强调神经、精神症状及肝硬化症状合并存在;④没有弄清与H LD易混淆疾病的鉴别要点。HLD在儿童时期肝损伤是最早的表现之一,肝损伤先于其他脏器的损伤,且肝损伤的发生率最高。本文27例中,22例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而肝脏的损伤并无特异性,极易误诊,早期误诊为病毒性肝炎,肝脾大原因待查,晚期误诊为肝硬化。单纯肝损伤尚未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时误诊率最高。27例中,9例有神经系统症状,表明儿童时期神经系统受累发生率也较高,仅次于肝脏受累的发生率。一旦肝脏和神经系统均受损时,误诊率比较低,但此时患儿病情已发展到晚期,示预后欠佳。因此,对小儿不能解释的肝病、脾肿大、黄疸,特别是肝硬化、不明原因的肾脏改变、骨关节疾病及吐字不清、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均应警惕HLD可能,应及时行角膜K-F环、血清铜蓝蛋白及头颅CT检查,详细询问家族史,以得到早期诊断。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期若有肝脏受损表现,即使有其他病毒学检查阳性的依据,如按肝炎治疗效果不显著者也应警惕为H LD。此外,要重视儿童入托、入学体检的肝功能检测指标,及早发现症状前期型HLD患儿,尤其对HLD患儿亲属进行筛查是早期发现HLD最有效的方法。获得早期的诊断及治疗,从而改善预后,以免误诊、误治。

[1] GITLIN JD.W ilson disease[J].Gastroenterology,2003,125(6):1868-1877.

[2] BEHRMAN RE,KLEIGM AN RM,JENSON HB.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M].14th Edition.USA:Elsevier under the Imp rint Saunders,1992:1015-1016.

[3] 刘振华.误诊学[M].山东:山东科技出版社,1993:449-449.

[4] 封锡春,严义培.锌制剂治疗小儿肝豆状核变性11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1999,17(1):31-32.

猜你喜欢
豆状误诊率角膜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变形的角膜
乌鲁木齐市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病例诊断及报告质量分析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以胸痛为首发的带状疱疹误诊为心绞痛35例分析
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病的效果分析
X线平片和CT检查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一种先天性遗传病
超薄角膜瓣与普通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对比研究